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 1999年第9期
编号:10252568
中西医学地理思想的差异与互补
http://www.100md.com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1999年第9期
     作者:孙天胜,李艳梅,兰少敏

    单位:孙天胜(山东省枣庄师专,山东 枣庄 277160);李艳梅(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医院,山东 枣庄 277145)

    关键词:医学地理;中医学;西医学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990905 地理环境对人体健康与疾病的影响,中西医学各已形成自己的认识。尤其在中医学中,两千年前即已有了详尽的理论阐述和切实的临床应用。近世西方医学更是从学科的详细分类入手,研究到了每一细小的自然要素的作用。但通过对中西医学地理思想的对比研究,我们发现,两者之间其实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异,既表现在基础理论上的不同论说,又表现在临床应症时的不同对待。我们认为,认清中西医学在医学地理思想上的差异,并提出二者之间互补的必要与可能,会有助于中西医结合研究在这一问题上的深入。

    1 医学地理思想之中西差异
, http://www.100md.com
    中医学中的医学地理思想,主要包括这样一些内容:首先,人是自然的产物,是天地气交化生而成。因此,“人与无地相应”,人与天地就有相通相感的基础,天地自然的每一变化,都会在人体上产生或好或坏的反响。再细而言之,地理环境不同,气候类型、水土性质也不同;地理环境不同,人的生活习惯、体质特点也不同;地理环境不同,也就会有不同的地方性疾病。其次,中医所使用的药物,多是直接从自然中来,由于自然背景的千差万别,因而随着地理环境的不同,药物性能有着明显的差异,使用时需区别对待。最后,上升为诊病治病时的理论把握,病患者生活的地理环境不同,医家在诊治疾病时必须因地制宜。

    西方医学在对待人体健康与疾病和地理环境的关系时,也像他们把人体划分为十大系统几大组织那样,根据近代以来形成的科学分类,把自然界里对人体有影响的因子划分为三大类——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化学环境因素。在物理因素中,重点考虑日照、气压、风速、海拔、湿度等单个因子所起的作用;在生物因素中,主要考虑鼠疫、血吸虫病之类的自然疫源地,对疫源地的类型、地区分布、流行形式及季节性等特征进行系统研究;而在化学环境因素中,则从人体与地壳的化学组成近似这一观点出发,重点考虑某些地球化学元素在人体中的缺乏和过剩。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西方医学地理的研究,往往不注重各影响要素间的联系和颉颃,而多是把各要素从总体中分离出来,分别考虑它们的作用。
, http://www.100md.com
    2 中西医学地理思想差异之根源

    中西医学地理思想之所以存在着上述差异,我们认为,是因为中西之间对生命的理解不同,对自然的认识不一样,对人与环境间关系探索的思维方式有差异。兹分别简述如下:

    2.1 对生命的理解不同

    中医对生命的理解,源于古代的自然观。在中国哲学那里,人既是自然的产物,又是大自然的延伸与精华。人之所以能与宇宙相交感,其基础就在于人是宇宙的精微,“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人体小宇宙作为天地大宇宙的精确副本,使得人对大宇宙的知识有了体察的可能。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相互沟通、相互协调,共同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保证人的生命活动。曲黎敏指出,中医始终把病人当作一个与环境、宇宙相关的整体,将人的生命与健康当作其理论的中心与目的。医学的对象不应是“病”,而是“人”。因为病证永远不会仅仅是局部的,它会消蚀人的精神,继而将人的生命整个拖向深渊。防病的最终目的是使人“阴平阳秘”,由矛盾状态回复到和谐的状态。医生关心的,永远应当是病床上有生命的人,而不是可分解的肉体的“物质”。因此,中医在诊断中,总强调人与人血脉相通的感觉,强调生命对生命的直接探索。
, http://www.100md.com
    现代医学对人体的分析,从解剖学到分子生物学,通过实验解剖到生理分析,貌似揭示了一幅清晰的人体图画。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研究是以忽视人体的整体性考察为代价的。实质上,就是把人看作由各种部件组合而成的有生命运动的机器。认为人体的有些部分作用像杠杆,有些部分的作用像滑轮。心脏就像一副带有活塞的唧筒,肺是一对鼓风箱,而胃则是一台研磨机。哈维尽管已把对人体的解剖分析从器官水平上升到系统水平,但在机械论观点盛行下,他依然把心脏看作是一台输送血液的泵,血液循环系统是一部运输血液的机械装置。18世纪中叶,法国哲学家拉美特利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观点——人是机器。按此逻辑,医学家应当用机械师的眼光去看待人体,把养料看作有如发酵生热的锅炉,肌肉和心脏则是受到推动的机器零件。尽管后来又陆续建立了病理解剖学、组织病理学和免疫学,19世纪电磁学的发展、显微镜的发明,使医学观察、实验进入一个新阶段,细胞学的建立使病理学趋向深化,但传统意识却仍然支配着医学家的思想。

    2.2 对自然的认识不一样
, http://www.100md.com
    传统医学对自然界的看法,体现出惟物主义的自然观:“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认为阴阳二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之气,万物在阴阳变化的根本规律制约下运动不息,并遵循五行变化的普遍规律而相互联系。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是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理论。具体地说,中国古人心目中的自然之天,大致包括日月交替、星斗出没的昼夜循环,以及天气、季节和寒暑的往来变化。或者从根本上说,古人的自然观,主要源于天地起源的“气化说”,认为人和天地万物都是气化的产物,因而人与天地也就有了相沟通相感应的基础,整个宇宙就是一个有机体,人就在这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流中安身立命。

    本来,在古希腊人的直觉中,世界是一个自身有生命的、渗透着神性的、处在不断生长过程中的有机体,可惜的是,这种可贵的有机论的直觉却被中世纪的基督教视为异端,拒之门外。相反却认为,地球就是为了人的利益而设计的,人是万物的主人,万物皆为人的奴仆。这种对自然的认识经文艺复兴的放大,就形成了近代的人类中心主义。包括西方医学在内的近代科学,正是依此为逻辑前提,将自然彻底对象化(自然不仅与上帝无关,与人也无关),去分析它,操作它,控制它,以便让自然为人类的生存奉献出所需之物。这时的自然已远离人类,远离生命,人类及其生命已不在自然之中,而是超越于自然之上,自然只剩下一个物质的躯壳,由人类掌管和支配。
, 百拇医药
    2.3 对人与环境间关系的探索有差异

    在中国古代,既然大自然不是作为人的对立面而存在的,人类与自然界就是水乳交融的统一体。人们经过长期的观察和体验,发现人和自然环境之间并没有什么严格的界限。人类,就是自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们组成了一个有机的网络,相互贯通,彼此渗透,机体的每一部分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整体的面貌。这种观念,不仅表现为总体上人与天地一气相通、阴阳相应、四时同变、五行周流、八卦类象的统一感应关系,而且表现于人对具体环境和自然物的情感交融。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和综合观,首先表现在人体生理功能与自然环境的高度统一,用构成万物的“气”把生命活动与大自然联系在一起。所以,中医在强调人体自身整体性的同时,还非常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

    在古代西方,也曾有过类似中国古代的这种认识,但在发展过程中却逐渐异化。因为从15世纪下半叶开始,欧洲自然科学便在广泛搜集材料的基础上,逐步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通过实验、分析、比较、归纳,把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过程分解为单个部分,把具体问题从总体中分离出来,然后一个部分-个部分地进行研究。这种认识论在几个世纪以来促进了科学(尤其是分门别类的学科)的发展,人类因此也得益甚多。但同时,这种研究方式无疑也具有孤立、片面、静止观察事物的弊端。尽管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的发展,这种机械论已渐为有机论所取代,但西方医学中机械的孤立的人体观和生命观却没有根本性的变化。
, 百拇医药
    3 中西医学地理思想之互补

    本世纪(尤其是战后)以来,随着科学的深层次发展和融合,随着文化交流的广泛和深入,中西方之间对于彼此的学术思想有了更多的认识,互补已成为可能。我们认为,就医学地理思想而言,中西互补应着重体现在三个方面:

    3.1 中医学应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借鉴定量化

    中医学的模糊理论有它自身的优异之处,但由于古人还没有条件对自然界的各个局部进行深入的认识,还没有可能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因此这个整体相对来说是一个笼统的、模糊的整体,概括出来的语言就不够清晰,就缺乏现代科学语言的那种定量化,这显然不利于学科的传承和发展。学科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一门学科从定性的描述进入到定量的分析和计算,是这门学科趋向成熟的标志。因为只有定量化的数学方法,才能为科学的发展和进步提供简洁的形式化语言。地理环境是由各种要素构成的,分析环境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就应该考虑各要素的数量化特征。比如风要考虑风力的大小和强弱,比如冷暖的变化要用温度来计量;湿度的大小则以湿度计为准;水土致病则要分析水土中含有哪些有害的元素,其危害的域值又是多少;生物因素就要分析寄生虫、菌类在环境中量的多寡等等。其次,还要充分注意各要素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它们对人体的综合作用。我们看到,近年来中医学界对微量元素的深入研究已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地方病的研究,在对环境致病因子的综合分析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这都与定量化研究手段的配合紧密相关。但在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方面,则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 百拇医药
    3.2 现代医学应全面注重病人的生存环境

    从表面来看,西方医学地理思想也很看重人的生存环境,比如对环境中众多要素的一一排查、细细追索,但机械论的影子却时时左右着他们的认识。比如西医往往只重单个分析,而不善于从整体上来把握整个环境的差异对人体的综合影响。诚然,日照、温度、气压、氧分压、气旋、寄生虫、致病菌、微量元素的化学分布等环境要素都是要加以考虑的,但倘若过分拘泥于某些要素的数量变化,也就很难准确把握它们对人体病况的影响。多要索的综合考虑在这里常常显得非常重要。另外,中医学中还十分看重天文因素对人体影响的思想,即认为日月星辰的变异会直接作用于人体——比如五星的升降失常易致人疾患之类即是——这是西医所不曾考虑的,(中医关注“天上”,其目的却是为了“地下”)自当将此优秀思想纳入其理论和实践的范畴。

    3.3 宽容、理解、研究是中西医学地理思想结合的必由之路

    医学也是一种文化,两种文化在交流时的冲突在所难免,而宽容和理解则是最好的发展之道。中西医学地理思想各有自己的优越之处,即使批判对方,也应该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来证明。中医学有这样的胸襟,西医学也该有这样的肚量。即使在医学地理的理论框架上不能互相接受,但在具体的技术和疗法上还是可以拿来为我所用的。就是神秘的五运六气与条分缕析的西方医学地理理论很难水乳交融也不要紧,和平共处即可。让大量的医学实践来决定彼此的消长既是可能的,又是明智的。殊途而同归,中西医学地理思想所努力的目标永远是共同的,那就是让人与环境永远处于协调和谐之中。

    作者简介:孙天胜,男,44岁,山东省枣庄师专地理系副教授。

    李艳梅,女,36岁,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医院主治医师。

    (收稿日期 1999—04—30 修回日期 1999—05—20),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