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广东医学》 > 1999年第10期
编号:10237000
小儿肾病综合征合并泌尿道感染64例分析
http://www.100md.com 《广东医学》 1999年第10期
     作者:吴前方

    单位:海丰县彭湃纪念医院儿科(516400)

    关键词:

    小儿肾病综合征合并泌尿道感染64例分析 在临床治疗中,发现部分儿童肾病综合征(以下简称肾病)患儿治疗效果欠佳,或反复发作,经有关检查与泌尿道感染有关。我院儿科1981~1998年收冶小儿肾病344例,其中行中段尿培养192例,阳性64例(中段尿培养菌落计数>105/mL),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根据1979年6月南京全国儿科肾脏病会议诊断标准,本组64例中,单纯型肾病34例,肾炎型肾病30例,其中激素依赖型6例,部分敏感型31例,耐药型9例。64例中,男38例,女26例,男女之比:1.46∶1;2~4岁8例(占12%),~6岁11例(占17%),~8岁28例(占44%),~13岁17例(占26%);合并泌尿道感染多为迁延性,3~6个月13例,~9个月21例,~12个月16例,反复发作2 a 8例,3 a 6例。
, 百拇医药
    1.2 临床表现 有明显泌尿道感染36例(占56%),其中发热6例(占9%),尿频36例(占56%),尿急12例(占19%),尿痛8例(占12%),伴有肾区叩击痛8例;其余无泌尿道感染28例(占44%),仅表现为尿蛋白增加及尿常规少量白细胞。

    1.3 尿检查 红细胞(细胞数/高倍视野)<5者32例,~15者12例,>15者3例。白细胞<5者34例,~15者8例,>15者5例。脓细胞(+)8例。腊样管型2例,颗粒管型13例,脓细胞管型3例。尿蛋白(+ +)13例,(+ + +)42例,(+ + + +)9例。中段尿培养:大肠杆菌42例,变形杆菌9例,副大肠杆菌6例,产碱杆菌4例,产气杆菌3例。

    1.4 免疫学检查 细胞免疫检查14例,E玫瑰花结试验[本院正常值(67.9±10.2)%]和淋巴细胞转化率[正常值(60.2±8.3)%]均低于正常值的1/2。体液免疫检查21例,IgG(14.27±0.5 g/L)降低6例,IgA(2.7±0.9 mg/L)降低2例,IgM(122±61 mg/L)降低5例。
, 百拇医药
    1.5 治疗 64例肾病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以后加环磷酰胺25例,苯丁酸氮芥5例,消炎痛7例,潘生丁25例,胸腺素12例。根据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抗生素如呋喃 啶、氨苄青霉素、先锋必素、菌必治等。

    1.6 结果 28例在原激素用量不变情况下加抗生素4周后,尿蛋白转阴。19例激素加抗生素、中药5~7周后尿蛋白转阴,17例激素加抗生素、免疫增强剂8周后尿蛋白转阴。64例在尿蛋白转阴后,中段尿培养阴性,临床症状消失。

    2 讨论

    肾病患儿不论是细胞免疫还是体液免疫都存在缺陷,如产生抗体的能力低下,T细胞数减少等;其次是肾病时有蛋白质营养不良、水肿致局部循环障碍,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等,均可进一步降低机体对感染的抵抗力。由于低蛋白血症,全身浮肿,循环不良,更易发生肠道与肾脏之间淋巴道移行性感染,这也是中段尿培养以大肠杆菌为主(42/64占66%)的原因;或由于肾病患儿对激素不敏感,较长时间不能缓解,尿量少,机体自洁作用差,导致上行性感染。本组患儿有不同程度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降低,更容易诱发细菌性感染,致使肾病得不到有效控制。
, 百拇医药
    肾病并发尿路感染往往缺乏典型泌尿道和全身症状,容易漏诊,本组有症状36例中最明显是尿频(占56%),其次尿急、尿痛,合并肾区叩击痛较少见。尿检查的改变大多轻微,白细胞数增多不显著,出现脓细胞者更少见,无泌尿道症状者28例(占44%)。因此对肾病反复发作者,尿蛋白长期不消失,如果没有其他原因解释,要注意尿路感染的可能性,及时作中段尿培养,以便早期发现。

    对激素敏感的患儿合并尿路感染时,一般原激素用量不变,同时加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尿蛋白可在4~6周后转阴,大多数能顺利缓解。对激素部分敏感的患儿,激素应用量应稍大,疗程要长,除加用抗生素外,要加强支持疗法和应用免疫增强剂,尿蛋白可在6~8周转阴;而激素耐药及依赖者,除上述激素、抗生素,支持疗法包括增强细胞免疫疗法的胸腺素、左旋咪唑及体液免疫疗法的丙种球蛋白(静脉应用效果尤佳),常常要加用免疫抑制剂,根据病情选用环磷酰胺、苯丁酸氮介、中药等综合治疗,常常能使肾病得到控制乃至治愈。,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