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 1999年第10期
编号:10252580
论《针灸甲乙经》以部列穴的临床价值
http://www.100md.com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1999年第10期
     作者:王 璞, 周伟光

    单位:王 璞,(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 100029);周伟光(潍坊市中医院 河北 潍坊 261041)

    关键词:针灸甲乙经; 腧穴排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991023 摘 要:《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第一部针灸学专著,基本内容至今仍被遵循。但其对腧穴的排列方法,头面躯干以部排列,明清以降几乎不用。本文从局体与整体关系及复杂多元的经穴交会关系两方面论述了以部列穴的临床价值,并认为以部列穴应与现行的归经列穴并存。

    《针灸甲乙经》(以下简称《甲乙经》)系晋(魏).皇甫谧撰集,是我国现存第一部针灸学专著,集晋前针灸学之大成。该书用分部依线法厘定了349穴,始形成了系统腧穴理论。其基本论述,被保留在历代针灸文献的主要内容中,至今大都仍被遵循。而其以四肢归经,头面躯干分部排列腧穴法,后人较少沿用。明清以降至今的医书,几乎均将全身腧穴循经排列,对分部排列法缺少研究和应用。然而,《甲乙经》以部列穴是合理的,并具有理论和实践的意义。今从局部与整体关系以及经穴交会关系两方面,探讨其理论指导下的临床价值。
, 百拇医药
    1 以部列穴体现了局部与整体的相关性并指导临床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个有机体内机体局部与整体之间、局部与局部之间及表里之间密切相关,不可分割,而其中经络的联属作用有重要意义。《甲乙经》基于经络循行分布的特点,将头面躯干部腧穴分部排列,有助于我们认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并具有指导临床的价值。

    1.1 以部列穴便于认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甲乙经》将头面躯干部腧穴分部排列,穴下注明穴与经脉关系,因此便于掌握某一部位所有腧穴及经脉所过。因为脏腑——经络——腧穴密切相关,经脉所过必然与脏腑相联,而经脉在局部的循行是其在整体分布的一部分。因此,明确了局部经脉分布,就大体可知该局部与整体之脏腑经络系统特定的相关性。比如颈部,《甲乙经》卷之三列出颈部凡十七穴,其中单穴一个;廉泉为任脉脉气所发;另有双穴八个,其中人迎、水突及气穴三穴为足阳明脉气所发;天窗及天容为手太阳脉气所发;扶突和天鼎为手阳明脉气所发;天牖为手少阳脉气所发。据此了然可见,颈部上述穴位,多为三阳经所过(手足阳明,手足少阳及手太阳经),亦有任脉循行。因而可知,颈部不论在生理或病理上都与整体之任脉,手足阳明、少阳和手太阳经及相关脏腑关系较为密切,或具有特定关系。
, 百拇医药
    因此,《甲乙经》在说明输穴分布情况时,虽然采用了分割的形式——将头面躯干分为若干部,但实质上并没有使这些局部各自独立,也没有割断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反而使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更显而易见。

    1.2 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临床上腧穴主治作用分为四个方面内容。其一为近治作用;其二为远治作用;还有全身治疗作用和双向性、特异性作用。本文主要取前两者论述。

    近治作用为腧穴的治疗范围有三:(1)腧穴所在部位;(2)腧穴所在部位深部的内脏;(3)腧穴所在部位周围的器官组织。远治作用也有三种意义:(1)治本经所属脏腑的疾病;(2)治与本经相通的远隔部位组织器官的疾病;(3)治有关脏器疾病。由此可见,近治作用体现了腧穴与其所在部位的关系,是局部治疗的手段;远治作用体现了腧穴与所属经脉的关系,为整体治疗必不可少。《素问.标本病传论》云:“治有取标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灵枢.厥病》云:“厥头痛……取头面左右动脉,后取足太阴。”此取头面左右动脉即治标。乃针对痛之部位就近取穴,局部治疗。取足太阳即治本,立足于从全身功能进行调整,治标治本互为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均为临床常用。
, 百拇医药
    《甲乙经》按部列穴,使局部腧穴分布一目了然,随手可取。首先为中医治疗提供了方便,更需强调的是,该方法也对局部病变的整体治疗具有指导意义,因而,更能从局部与整体的相关性出发而指导临床。以临床治案说明。

    落枕,为临床常见病,由多种原因导致局部气血阻滞,经络不畅,筋脉拘挛而引发,其表现为颈部肌群紧张、活动受限、疼痛,甚则颈项强直或偏斜。根据《甲乙经》对颈部腧穴的记载,可知颈部有三阳经及任脉所过,即落枕这一局部病变与此四脉都可能有关。因此,除取颈部穴位局部治疗以外,还当选取三阳经穴进行整体调整,进一步根据病情,偏重在中后部涉及肩胛者,以手少阳为主;偏重在两侧者,以足少阳为主;偏重在前涉及胸者,以足阳明为主。另有不适涉及上背正中者,其为督脉所过,督脉冲督三阳经,又能从阴引阳(任脉主阴),当取督脉穴为主。临床取少阳之外关、阳明之列缺,太阳之后溪及督脉之人中治疗落枕66例,治愈率82%,有效率18%,临床按疼痛部位循经取穴治疗头痛也获良效。

    2 以部列穴,便于体现复杂多元的经穴关系并具有临床价值
, 百拇医药
    2.1 体现复杂多元的经穴关系

    腧穴为经脉之气所发,而经络循行在人体不同部位又各有特点,且必然反应于经穴关系之中。由于奇经脉与正经交会多在头面躯干,十二经别经过头面躯干与表里经交会,五脏六腑之气转输于背部交会足太阳膀胱经,经络横向联系统气街多在头面躯干,致使头面躯干部许多腧穴位于多条经脉循行交叉点上,由多经脉气所发。因此以部列穴比单纯归经更能体现这种复杂多元的经穴关系。如上脘穴,分经列穴将其归于任脉,因其位于任脉循行上,但并不单由任脉之气所发,而《甲乙经》在腹部穴中列出:“上脘”为“任脉足阳明,手太阳之会”,其与三条经脉的关系一目了然。

    2.2 临床价值

    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理,凡穴由多经脉气所发所者,其治疗范围也较广泛,故临床价值较高,这是《甲乙经》以部列穴,全面体现经穴关系的重要临床价值。

    《内经》作为现存最早的中医典籍,虽提到多种治疗疾病的方法,但具体应用却以针灸为主。全书载针灸处方241个(药方仅13个),均体现了一个基本特点,即每方取穴数目较少。分析241方,每方仅一穴者占总方数之72%,每方两穴者占16%,余12%每方三穴以上。《内经》这一特点对后世影响很大,体现于历代针灸学术思想中。《三国志.华佗传》记载,华佗主张“若当灸,不过一二处”;“若当针,亦不过一二处”。近代针灸家承淡安先生分析了针灸大方的坏处。他认为一次取穴太多会增加组织损伤及机体疲劳而降低疗效,楼百层先生也有同论。
, 百拇医药
    然而,人体的各部在生理病理上相互关联。有些疾病临床表现相当复杂,临床治疗时,既要少取穴,又要全面兼顾多种相关因素才能奏效。即要求取穴少而精。所以,主治范围广的腧穴应为多选首选。多经脉会所发者当属其中之一,即今之交会穴。《内经》和《伤寒论》等中医经典著作都有这方面的记载。

    《灵枢.热病》曰:“身有所伤,出血多及中风寒,若有所堕坠,四肢懒惰不收,名曰体惰,取其小腹脐下三结交。”三结交即指关元穴,为足三阴,任脉之会,是《内经》中应用交会穴的雏形。《伤寒论》以辨证方治为主,也涉及针灸,其论针灸治病有20余条,使用频率最高的腧穴是期门,其为足太阳、足厥阳和阳维之会,取之以泻肝胆之盛,解过经不解之邪(108、109条);取之以泻血室之热,疗胸下满之疾(143、216条);取之以泻热救逆,治汗下耗津之误(142条)。

    今人也善用交会穴,如有临床报道,艾灸百会穴治疗眩晕225例,近期疗效100%,其中78.9%痊愈,远期疗效93%,其中50%痊愈;针刺中脘治疗慢性胃炎94例,其中72.34%痊愈,25.53%显效,2.13%无效。其中百会为督脉与足太阳脉气所发,中脘为手少阳、手太阳、足阳明和任脉脉气所会。笔者惯用足三阴与任脉交会的关元穴治疗老年脾肾两虚之腹泄获显效。以上三个穴位均位于头面四肢。

    综上以理论上的合理性为依据,从局部与整体关系及经穴关系学两方面论述了《甲乙经》以部列穴的临床价值。这里指出作为腧穴排列方法,分部列穴与归经列穴各有所长,应当并存,并强调以部列穴更应为临床工作者所不可忽视。

    (收稿日期 1999—05—06 修回日期 1999—06—08),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