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江苏医药》 > 1999年第11期
编号:10207466
脑膜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
http://www.100md.com 《江苏医药》 1999年第11期
     作者:张晓娟 李南云 孙桂勤 严小娟

    单位: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病理科(210002)

    关键词:

    江苏医药991128 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占黑色素性肿瘤的1%[1],其中脑膜的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更为少见,仅占颅内肿瘤的0.17%[2,3]。国内仅见少数报道。作者遇见1例,报告如下,并对此瘤的组织起源、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等进行讨论。

    病例报告

    患者男性,28岁,因头顶部包块,渐进性增大5个月伴疼痛不适于1996年12月10日入院。患者曾于1989年在外院行“左隐睾切除术”,术后病理疑“内胚窦瘤”化疗一个疗程。二年前曾有右头顶部外伤史。入院体检:右顶部约3cm×3cm×2cm的肿块,质硬,固定,轻度压痛,局部头皮未见异常。全身皮肤未发现黑痣。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头部摄片示右顶骨可见大片不规则密度减低影约4.5cm×3cm,边界欠清晰,累及板障及内板,外板变薄。初步诊断:颅骨嗜酸性肉芽肿。头颅MRI示病灶位于右顶骨下约7.5cm×6cm×1.3cm,T1WI呈高信号,T2WI呈低信号,邻近右顶骨板障及内板受侵,骨质破坏。一周后在全麻下行右顶部肿块全切除术。术中见局部硬脑膜黑色肿块,范围7cm×6cm,呈点状侵入上矢状窦,向外侵犯颅骨内板、板障。连同颅骨、骨膜及硬脑膜一并切除。术后未经放疗及化疗。半年后复查头颅MRI,示右顶部脑膜肿块,约5cm×5cm×1.2cm,T1WI呈高信号,T2WI呈低信号。诊断:右顶部脑膜恶性黑色素瘤复发。未作任何治疗。随访:于1997年10月死亡。
, 百拇医药
    病理检查:巨检示颅骨6cm×5.5cm×1.6cm,颅骨下见一黑色肿块5cm×5cm×1.2cm大小,质韧,骨质有破坏。镜检示瘤细胞呈巢状或弥漫性分布,细胞为两种形态:一种为梭形细胞,胞浆内大量黑色素颗粒,掩盖细胞核;另一种为多边形或卵圆形细胞,胞浆丰富,部分透明,部分淡嗜酸,含少量黑色素颗粒。细胞核卵圆形,核异型明显,可见多核,病理性核分裂4~5个/HPF(见封三图1、2)。核仁红,显著。肿瘤见大片不规则坏死区,并有出血。肿瘤边缘为硬脑膜,瘤细胞呈巢状侵犯颅骨,分布于成熟之骨小梁之间(见封三图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瘤细胞示HMB45(+),Vim(+),S-100(+),EMA(-),GFAP(-),NSE(-)(见封三图5、6)。病理诊断:右顶部脑膜恶性黑色素瘤,侵犯顶骨。t860-1.gif (15622 字节)

    图1 瘤细胞呈多边形或卵圆形,胞浆内可见黑色素颗粒,核异型,可见多核,并见病理性核分裂HE×300t860-2.gif (17860 字节)
, 百拇医药
    图2 瘤细胞弥漫分布,细胞卵圆或短梭形,胞浆内无黑色素颗粒,可见“气球”样细胞及“月牙”样细胞HE×150t860-3.gif (18491 字节)

    图3 瘤组织分布于硬脑膜,胞浆内可见大量黑色素颗粒HE×75t860-4.gif (17824 字节)

    图4 瘤组织侵犯颅骨HE×75t860-5.gif (16421 字节)
, http://www.100md.com
    图5 瘤细胞浆内含HEMB45阳性颗粒 HEMB45免疫组化染色×150t860-6.gif (14921 字节)

    图6瘤细胞浆内含S-100阳性颗粒。S-100免疫组化染色300

    讨 论

    黑色素细胞(melanocyte)起源于神经嵴,原始胚细胞在胚层发育过程中,首先发育成黑色素母细胞,当到达表皮层或人体色素组织后演变成黑色素细胞。原始胚细胞具有向黑色素细胞和神经组织双向分化的能力,神经黑色素(neromelanin)存在于正常延脑及脊髓侧面的软脑膜等处。因此,黑色素瘤大部分起源于颅内或脊柱的软脑脊膜,偶尔起源于硬脑膜[4]。本例为一起源于右顶部硬脑膜的恶性黑色素瘤,非常少见。
, http://www.100md.com
    原发性脑膜恶性黑色素瘤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以中青年(20~50岁)较多见,男性多于女性[5]。由于发病率低,术前很难诊断。临床常以进行性颅内压增高为主要表现。根据Hayward[1]提出的诊断标准,本例诊断依据有三:(1)中枢神经系统外未发现色素痣及恶性黑色素瘤。(2)肿瘤与神经根无关。(3)根据MRI及术中定位、术后病理证实。

    脑膜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鉴别诊断主要包括:色素性脑膜瘤,脑膜原发性黑色素细胞瘤,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

    1.色素性脑膜瘤

    是一起源于脑膜上皮细胞的良性肿瘤。文献中报告不多,一般出现在纤维细胞型脑膜瘤中[6]。表现为一般脑膜瘤的病理特点:可见梭形细胞或上皮细胞,往往有较典型的漩涡状排列方式,常常含砂粒体成分或局灶性钙化。光镜诊断一般不困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EMA(+),Vim(+)。电镜检查可见特殊的细胞间连接及桥粒体等,均支持为脑膜上皮起源。
, 百拇医药
    2.脑膜原发性黑色素细胞瘤

    脑膜黑色素细胞瘤是1972年Limas和Tio首次提出的,此后髓内、外的黑色素细胞瘤相继有报道[7,8]。本瘤与恶性黑色素瘤的鉴别有时十分困难,鉴别主要根据本瘤[7,9]:(1)有较长的病史;(2)CT及MRI形态与脑膜瘤相似;(3)有相对完整的包膜;(4)单一的组织学形态,个别地区有出血,但无坏死,病理性核分裂<3个/50HPF。脑膜黑色素细胞瘤有时可向周围组织内侵犯,并可在同一部位复发,提示有低度恶性生物学行为。文献报道,虽然本瘤对放射治疗效果不肯定,但病人生存率较高。Bakody[7]于1950年报道一例存活28年之久。而脑膜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对放疗、化疗均不敏感,预后很差,生存期仅4~6个月[1]。本例术后6个月复发,10个月后死于本瘤;肿瘤无明确界限,向矢状窦侵入,并向颅骨侵犯引起骨质破坏;光镜检查见瘤细胞多种形态,大片出血、坏死、核分裂相易见,均支持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
, http://www.100md.com
    3.脑膜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

    脑膜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较常见。Magid等[10]报道中枢神经系统的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为颅内转移瘤的第三位,仅次于乳腺癌及肺癌。有恶性黑色素瘤病史者发生脑转移率为1.4%~15.7%,而在尸体解剖中可高达90%。可见恶性黑色素瘤易发生颅内转移,而其中又以向脑膜转移者占多数。一般都能找到体表的皮肤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有的为视网膜恶性黑色素瘤),经过淋巴道或血道转移至脑,在脑膜上形成散在多个黑色结节。因此,对有恶性黑色素瘤病史者,做常规头颅CT或MRI检查是非常必要的。本例全身皮肤经过仔细检查未发现黑痣或恶性黑色素瘤,所以符合脑膜原发者。

    一般认为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病与日光、种族、外伤、免疫、遗传等因素有关。本例于起病二年前曾有右头顶部外伤史,其对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生所起作用,尚待进一步探讨。

    张晓娟: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进修医师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Yamasaki T, et al. Neurosurgery 1989;25:117.

    [2]李荣基.天津医学杂志肿瘤学副刊1963;1:181.

    [3]黄文清.神经肿瘤病理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211.

    [4]周怀伟.中国肿瘤临床1995;22:400.

    [5]黎辉,等.湖北医科大学学报1995;16:287.

    [6]刘复生,等.肿瘤病理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1967.

    [7]Ibanez J,et al.Histopathology 1997;30:576.

    [8] Magni C,et al.J Neuroradiol 1996;23:41.

    [9]Litofsky S,et al.Neurosurgery 1992;31:945.

    [10]Magid H,et al.Cancer 1978;42:660.,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