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实用医学杂志》 > 1999年第11期
编号:10210231
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外科治疗
http://www.100md.com 《实用医学杂志》 1999年第11期
     作者:王志度 万 进 林 锋

    单位:广东省人民医院胃肠外科(510080)

    关键词:淋巴瘤;外科学;胃肿瘤;外科学;存活率

    实用医学杂志991115 摘 要 目的:探讨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0~1998年收治并确诊的12例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前临床表现为上腹痛10例,消化道出血4例,腹部触及包块4例。术前胃镜检查11例,4例诊断为胃癌,4例诊断为胃淋巴瘤,3例示慢性胃炎,胃镜确诊率37%。12例均行手术治疗,单纯性远端胃大部切除1例,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6例,根治性胃全部切除2例,姑息性切除3例。术后辅以CHOP(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强的松)方案化疗9例。10例术后随访3年,Ⅰ期2例均生存,Ⅱ期6例生存4例,Ⅲ期1例生存,Ⅳ期1例无生存。结论:提高胃镜活检技术是提高术前确诊率的关键。根治性手术治疗是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首要选择。术中切缘须行冰冻活检以确定切除范围。不能轻易放弃切除肿物的机会。
, 百拇医药
    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临床少见,据文献报道约占胃恶性肿瘤1%~7%[1]。我院从1990年1月~1998年1月共收治12例,占同期收治胃恶性肿瘤的2.5%。目前胃恶性淋巴瘤误诊率高,且治疗方案尚未统一。本文结合新近文献资料,就其诊断和外科治疗作初步探讨。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35~70岁,平均57岁。12例均给予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证实。全部病例均符合Damson原发性胃淋巴瘤诊断的五条标准[2],按目前外科常用Ann Arbor会议分期标准分期来评价治疗效果。

    1.2 临床表现 上腹痛10例,消化道出血4例,体重减轻7例,食欲减退7例,腹部触及包块4例,乏力2例。

    1.3 术前主要检查结果 术前钡餐及胃镜检查诊断为胃癌4例,胃镜并活检示慢性炎症3例,其中有1例钡餐示胃癌。未有检查1例,胃镜活检诊断胃淋巴瘤4例。误诊率66.7%(8/12)。
, 百拇医药
    1.4 手术探查与临床分期 病变位于胃体大弯侧2例,小弯侧2例,胃窦部6例,胃窦及胃体同时受累2例。瘤体最大10 cm×8 cm,最小1 cm×1 cm,平均5 cm×7 cm。临床分期,Ⅰ期2例,Ⅱ期6例,Ⅲ期1例,Ⅳ期3例。12例均行手术治疗。3例胃镜活检示粘膜慢性炎症,1例因钡餐示胃癌予手术探查,2例因上消化道出血控制不佳而行手术探查,这3例术中冰冻均示胃淋巴瘤。手术方式行根治性胃大部分切除6例,全胃切除2例,单纯性胃大部分切除1例,姑息性全胃切除食管空肠吻合术1例,剖腹探查单纯活检2例。9例术后接受CHOP(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强的松)方案化疗。

    1.5 随访 10例术后随访3年,随访率83%。3年生存率:Ⅰ期2例均生存,Ⅱ期6例生存4例,Ⅲ期1例生存,Ⅳ期1例无生存。

    3 讨论

    文献认为原发性胃淋巴瘤患者性别差异不大,男稍多于女,发病年龄40~70岁[2],与本组病例大致相符。该病临床表现主要为上腹痛,消瘦,以穿孔多见,而消化道出血少见[2]。本组病人腹痛、消瘦、消化道出血多见,未见胃穿孔。因此,对不明原因的上消化道出血,须警惕本病存在的可能。
, http://www.100md.com
    本病的预后与病理临床分期密切相关,提高本病早期诊断率是预后良好的关键。本病缺乏特有的临床症状,且早期全身情况相对较胃癌好。因而患者多未及时就诊。就诊后易被误诊为其它疾病,术前诊断较困难。本组12例病人误诊率达66.7%。目前对本病的诊断主要依赖胃钡餐X线检查及胃镜、局部活检。由于肿瘤早期呈粘膜下生长,并在粘膜与肌层间浸润,有时很难与胃炎相鉴别。结合本组病例胃钡餐及胃镜下的表现,胃恶性淋巴瘤有如下改变:肿瘤多发性,胃壁僵硬,可跨幽门,或呈不规则的图形、火山口状溃疡,粘膜皱壁粗大,鹅卵石样等表现使其有别于胃癌或胃溃疡。活检取样,必须同一部位反复钳取,直到粘膜下[3]。据报道内镜活检阳性率可达60%~90%[4],本组胃镜活检阳性率37%,较低。有人把肿瘤大小作为诊断参考依据,Saddle曾提出直径大于15 cm的肿瘤基本为胃淋巴瘤,小于5 cm的则为癌。随着胃镜及活检技术的提高,早期诊断率得以提高,其大小已不能成为诊断的依据。本组病例有2例肿瘤直径小于5 cm。

    原发性胃淋巴瘤的治疗,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针对不同的分期行不同的方案,但手术治疗应是该病治疗的首要选择。Ⅰ期,主张仅用外科手术治疗,尽可能行根治性胃大部分切除。手术治疗对Ⅰ期患者已足够,且根治性胃大部分切除或胃全部切除能为该病的临床分期提供依据[5]。本组Ⅰ期2例患者术后未行化疗,生存至今3年,未有复发迹象。Ⅱ期,主张根治性胃大部分切除(或胃全部切除),术后辅以化疗。若肿瘤累及胃体,应考虑行根治性胃全部切除。由于该病在粘膜下沿纵轴浸润扩散,边界肉眼不易判定,术中需行活组织冰冻切片以决定切除范围,以免肿瘤残留。本组有1例术中冰冻切缘残留肿瘤而最终改行根治性胃全部切除。Ⅲ期、Ⅳ期,主张手术治疗,术后辅以化疗和/或放疗。术中不能由于肿瘤体积较大或侵犯其附近器官而放弃切除机会。若有附近器官受累,应争取原发病灶与附近受累器官联合切除。由于肿瘤主要呈推挤方式生长,故其体积虽较大,大多仍可切除。据报道,其切除率达70%以上。本组Ⅲ期1例,Ⅳ期1例,肿物体积均在7 cm×8 cm以上,与周围组织粘连,最终都获完整切除,生存均在2年以上。Ⅳ期患者应尽量争取切除原发病灶,改善生活质量,减少消化道出血、穿孔、梗阻等并发症。目前,对Ⅱ、Ⅲ、Ⅳ期患者,文献报道,术后辅以化疗和/或放疗可提高5年生存率[1,4]。本组Ⅱ期5例及Ⅲ、Ⅳ期4例术后均予CHOP方案化疗。
, http://www.100md.com
    因原发性胃淋巴瘤较少见,其治疗方案尚在不断探索中。Rodriguez等[6]报道Ⅰ、Ⅱ期患者的预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浆膜层浸润与否,肿瘤分化有关,而与术后化疗、手术方式、切缘浸润有否无关。Fischbach[7]报道,对低度恶性的粘膜相关淋巴瘤(Ⅰ期)患者,幽门螺杆菌消除是治疗的重要选择,通过消除幽门螺杆菌可使肿物消除[7]。此观点为胃恶性淋巴瘤的治疗开拓了新领域。

    4 参考文献

    1 吴建生,丁广汉. 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治疗体会(附25例报告). 上海医学,1997,20(6):352~353.

    2 郑其田,主编. 胃肠病变. 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 780~796.

    3 陈卫昌,蔡衍郎. 内镜诊断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9例.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1997,14(1):14.
, 百拇医药
    4 叶圣诞,曾和平,王世绅.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1998,7(4):228~229.

    5 Kodera Y,Yamamura Y,Nakamura S,et al. The role of radical gastrectomy with systematic lymphadenectomy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rimary gastric lymphoma. Ann Surg,1998,227(1):45~50.

    6 Rodriguez Sangjuan JC,Alvarez Canas C,Casado F,et al. Results and prognostic factors in stage Ⅰ(E)-Ⅱ(E) primary gastric lymphoma after gastrectomy. J Am Coll Surg,1999,188(3):296~303.

    7 Fischbach W,Helicobacter and lymphoma. Chirurg. 1998,69(3):249~251.,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