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湖北中医杂志》 > 1999年第11期
编号:10229536
辨证论治胃脘痛168例
http://www.100md.com 《湖北中医杂志》 1999年第11期
     作者:夏瑾瑜 程丽芳

    单位: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学院(430061)

    关键词:

    湖北中医杂志991123 胃脘痛是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笔者运用辨证施治方法治疗胃脘痛168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168例均来自1997年4月~1999年元月我院的门诊病例。男性76例,女92例;年龄在14~82岁之间,其中以41~60岁为多。病程最长者38年,最短者30天,平均9.6年。全部病例均经胃镜检查:慢性浅表性胃炎6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33例,充血糜烂性胃炎17例,上消化道溃疡病46例,胃粘膜脱垂6例。

    2 治疗方法

, http://www.100md.com     2.1 脾胃虚弱型(62例) 治以健脾和胃,理气调中。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木香、砂仁、鸡内金、陈皮、法半夏、白芍、白及。

    2.2 肝郁脾虚型(50例) 治以疏肝解郁,健脾和胃。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枳实、白芍、甘草、陈皮、香附、佛手、百合、合欢皮、茵陈、玄胡。

    2.3 中焦湿热型(28例) 治以清热化湿,和胃止痛。方用半夏泻心汤合左金丸化裁:党参、黄连、黄芩、法半夏、全瓜蒌、吴茱萸、白术、苦参、浙贝母、白花蛇舌草。

    2.4 胃阴亏虚型(18例) 治以养阴益胃。方用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沙参、麦冬、生地、当归、枸杞子、白芍、甘草、知母、芦根、大黄、山药。

    2.5 瘀血阻络型(10例) 治以活血化瘀。方用失笑散加味:生蒲黄、五灵脂、泽兰叶、丹参、川芎、桃仁、全瓜蒌。
, 百拇医药
    如泛酸或吐清涎者,加乌贼骨、生瓦楞子、白及、生牡蛎;恶心、嗳气者加炙枇杷叶、苏叶、代赭石、旋覆花;纳差者加鸡内金、神曲、炒二芽、焦楂;腹胀者加莱菔子、大腹皮、乌药、青木香、枳实、厚朴;失眠多梦者加合欢皮、炒枣仁、明矾、炙远志。1月为1个疗程,少则1~2个疗程,多则6~8个疗程。

    3 治疗结果

    疗效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胃脘痛疗效标准制订。

    治愈:胃脘痛及其它症状消失,胃镜或X线钡餐造影检查正常;好转:胃脘痛缓解,发作次数减少,其他症状减轻,胃镜或X线钡餐造影检查病灶有好转;未愈:症状无改善,胃镜或X线钡餐造影检查病灶无变化。

    治疗结果 胃脘痛缓解时间1~38天,平均9.4天。临床治愈49例,占29.1%;好转114例,占67.9%;无效5例,占3%;总有效率为97%。各型疗效统计见附表:
, 百拇医药
    附表 168例疗效分析 分 型

    n

    治愈

    好转

    无效

    总有效率(%)

    脾胃虚弱型

    62

    14

    48

    0

    100

    肝郁脾虚型
, 百拇医药
    50

    20

    30

    0

    100

    中焦湿热型

    28

    12

    14

    2

    93.9

    胃阴亏虚型

    18

, http://www.100md.com     2

    14

    2

    88.9

    瘀血阻络型

    10

    1

    8

    1

    90

    4 典型病例

    祝某,男,38岁。胃脘胀痛痞满半年余。患者嗜酒10余年,每日0.1~0.15kg。半年前始觉胃脘胀痛痞满,胃镜示“慢性充血性胃炎”。服“氨必仙”,“丽珠得乐”等药治疗2月余,症状无改善,且心烦、口干口苦,失眠多梦,泛酸,夜间饥饿性疼痛明显。复查胃镜结果同上,舌质暗红,苔黄厚腻,脉弦。证属湿热阻遏中焦,肝郁气滞不畅。治以清热化湿,理气止痛。处方:党参、法半夏、柴胡、白花蛇舌草、白芍、远志、郁金各10g,黄连、吴茱萸、甘草各6g,合欢皮、夜交藤、朱茯苓各15g,炒枣仁20g。上方7剂后,胃脘胀痛痞满明显好转,睡眠改善,口干欲饮,舌质红,苔转白中心厚,脉弦。二诊续上方去郁金、白花蛇舌草、丹参,加瓜蒌皮、玄参各10g,又进7剂。三诊诸症消失,舌质暗,苔薄白,脉弦,继服前方14剂。复查胃镜未发现明显异常。

    5 讨论

    中医认为,胃脘痛的病机为“不通则痛”,但不通的原因各有所异,涉及的脏腑有脾、胃、肝各异,病性有寒、热、湿、瘀不同,病证有属虚、属实或虚实夹杂之偏重。因此,在临床上常分型辨证施治,灵活用药,方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本组病例中,病变部位浅,未影响阴血者,疗效理想;而湿热壅盛,已出现伤阴、血瘀之证,病变部位较深者,疗效较差。

    (收稿日期:1999-06-21),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