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广东医学》 > 1999年第11期
编号:10237045
腮腺切除术中面神经颊支与腮腺导管的关系
http://www.100md.com 《广东医学》 1999年第11期
     作者:孔卫东 林 巍 巫廷雄

    单位:暨南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510632)

    关键词:面神经;腮腺导管;腮腺;面神经颊支;腮腺切除术

    广东医学991115 【摘要】 目的 探讨腮腺切除术中面神经颊支与导管之间的关系。方法 36例腮腺肿瘤与炎症病人,测量其导管和面颊支暴露的长度,观察面颊支的分支数目以及测量颊支至导管的垂直距离。结果 面颊支分支数目以2~3支居多,占75%;上下颊支的吻合支与导管交叉的位置距导管腮腺前界发出处的距离为2.81±1.57 mm;上下颊支至导管的垂直距离是5.11±2.80 mm;面颊支暴露的长度为23.44±6.22 mm;导管长度为24.61±6.21 mm。结论 面神经颊支与腮腺导管有着紧密的关系,其出腮腺后与导管有2.3 cm以上的伴行距离,它正常时位于导管的浅层,这种关系在腮腺外科手术以及面部整形外科是至关重要的。
, 百拇医药
    面神经颅外段与腮腺的关系十分密切。颌面外科手术会因损伤面神经而造成面瘫畸形,给患者带来痛苦。对面神经的行程与腮腺及其导管关系的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临床应用时,常使医生感到困惑。本研究通过对36例腮腺手术过程中面神经的走行、分支及与邻近组织的关系进行测量观察,特别是对腮腺导管与颊支腺外段的局部解剖关系进行了细致的观测,为临床颌面外科提供实用的手术解剖基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94年3月~1997年6月,从本院口腔颌面外科的病例中收集了36例腮腺区肿物与炎症病例,男26例,女10例;年龄26~76岁,平均52岁。其中,腮腺混合瘤25例,腺淋巴瘤9例,慢性腮腺炎2例。

    1.2 方法 术中观测腮腺的位置、前界、上界、下界和后界,并检查有无副腮腺。观察肿块在腮腺内的位置,肿块的大小,与面神经的关系。为了能细致观测导管与面颊支自出腮腺后的关系,术中将面神经颊支和腮腺导管暴露,颊支向前充分暴露至口轮匝肌后缘,向上至颧弓下,腮腺导管从腮腺前缘分离至嚼肌前缘转角入口腔处。观察自腮腺前界起导管与面神经颊支的关系。从3个不同的点测量上下颊支与导管的垂直距离,并取其平均值作为导管与上下颊支的垂直距离;测量导管自出腮腺前缘后至咬肌前缘转入口腔处的长度;并测量自腮腺前界起面颊支暴露的长度以及上下颊支的吻合支与导管交叉的位置距导管腮腺前界发出处的距离。所有手术均由同一名医师对各项数据进行测量。
, 百拇医药
    2 结果

    腮腺导管自腮腺前缘发出后即隐行于颊脂体中,仔细分离后能清楚显示。腮腺导管与面神经的上下颊支或它们的吻合支关系密切,自出腮腺前缘后面颊支与导管的关系则更为紧密。面颊支位于导管浅层的浅筋膜内,其走行方向大致与导管平行,而导管则位于上、下颊支深方或吻合支深方,有的位于上下颊支之间,也有近端位于上颊支深方,远端位于吻合支深方。颊支分支较多,分为1~3支,以2~3支居多,占75%。上下颊支的吻合支与导管交叉的位置距导管腮腺前界发出处的距离为2.81±1.57 mm;上、下颊支至导管的垂直距离是5.11±2.80 mm;面颊支自腮腺前缘起所暴露的长度为23.44±6.22 mm,导管长度为24.61±6.21 mm。详见表1。

    表1 面神经与导管关系的测量结果 (mm) 病例

    颊 支 与

    导 管 的
, http://www.100md.com
    垂直距离

    导管

    暴露

    长度

    面颊支

    暴 露

    长 度

    颊支吻合支

    与导管交叉

    的 距 离

    病例

    颊 支 与

    导 管 的
, 百拇医药
    垂直距离

    导管

    暴露

    长度

    面颊支

    暴 露

    长 度

    颊支吻合支

    与导管交叉

    的 距 离

    1

    3

    25
, 百拇医药
    25

    19

    4

    33

    31

    1

    2

    2

    21

    23

    20

    5

    19

    21
, http://www.100md.com
    3

    3

    5

    30

    28

    3

    21

    6

    23

    19

    2

    4

    6

    19
, http://www.100md.com
    18

    5

    22

    1

    19

    16

    1

    5

    6

    28

    23

    2

    23

    8
, http://www.100md.com
    25

    28

    6

    6

    7

    17

    15

    6

    24

    3

    30

    22

    2

    7
, http://www.100md.com
    4

    28

    23

    25

    8

    20

    31

    1

    8

    10

    26

    22

    2

    26
, 百拇医药
    5

    21

    19

    3

    9

    8

    20

    18

    5

    27

    7

    39

    30

    10
, 百拇医药
    4

    27

    27

    4

    28

    2

    25

    23

    2

    11

    11

    22

    23

    1
, http://www.100md.com
    29

    9

    25

    31

    4

    12

    5

    25

    25

    2

    30

    5

    25

    24
, 百拇医药
    13

    2

    27

    24

    31

    5

    27

    30

    14

    3

    25

    22

    3

    32
, 百拇医药
    4

    24

    20

    1

    15

    10

    25

    30

    3

    33

    3

    28

    30

    2
, http://www.100md.com
    16

    1

    26

    19

    34

    6

    20

    19

    4

    17

    1

    30

    30

    5
, 百拇医药
    35

    9

    30

    30

    2

    18

    9

    26

    21

    36

    2

    31

    28

    1
, 百拇医药
    3 讨论

    多种研究方法结果显示[1,2],面神经颊支与腮腺导管有密切关系,尤其是自出腮腺前缘后它们彼此间的关系更是如此。以往对其关系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尸体解剖学上的研究,而对临床手术解剖学上的报道则不多见。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多数为腮腺的良性肿瘤(34/36),少数是腮腺慢性炎症(2/36),它们多为发生于腮腺实质内的疾病,而且所需研究的范围是在腮腺实质以外的腮腺前区域。因此相对而言发生于腮腺内的这些疾病对研究位于腮腺区前份的面颊支与导管关系影响并不大。研究导管与颊支的关系,目的是在腮腺区手术时更能准确有效地找出有关的结构。面神经颊支自出腮腺后行走于浅筋膜内,不受腮腺组织包裹的影响。由于它层次浅显,手术时容易显露,因此临床上行面神经解剖术时多以其作为寻找面神经的突破口,当颊支被找出后,就可以在颊支上下方依次寻找出颞支、颧支及下颌缘支,再追踪回颞、颈面干乃至总干。有学者认为,对成人患者来说从分支找出主干是比较好的手术方式[2]。但也有部分学者主张先找出主干然后再找分支,认为对于婴幼儿患者,由于他们的面神经分支幼细、分布也不尽恒定,从细小的分支去寻找主干,容易造成分支的损伤。而主干发出部位恒定,且较易暴露,从主干去寻找分支能更加有效避免损伤面神经[3,4]。虽然从解剖层次上看,导管位于面颊支的深层,但是导管的位置恒定且较神经粗大,与面颊支相比更容易被辨认,当面颊支由于肿瘤等因素出现移位时,常常需要借助邻近的导管走行来加以辨别。采用以腮腺导管为标志寻找面神经上、下颊支,或以腮腺导管体表投影为标志以辨认面神经上下颊支的走向,是临床上寻找面颊支常用的方法之一。导管和颊支存在一定的关系。本研究结果显示,面神经颊支以2~3支居多,占75%。一般分为上颊支和下颊支,与导管走向基本一致,通常它们的走行关系一般保持平行,面颊支位于浅层的浅筋膜内。
, 百拇医药
    有关腮腺导管与面神经腺外段分支关系的研究,Anthony等[1]认为面颊支和导管有着密切的关系,面颊支从腮腺穿出后和导管有26 mm伴行长度,面颊支多数位于导管下方,且面颊支单支率为75%。通过比较两侧面神经的分布特点后得出结论,认为即使是同一个人,两侧面颊支分布也是不尽相同。因此,面颊支和导管间的关系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本研究发现,颊支分布以2~3支居多,与Anthony的研究结果不同,但和国内报道[2]相类似,提示国人的面神经分布可能与外国人的面神经分布有差异。面颊支与导管的垂直距离为5.11±2.80 mm,故在行腮腺手术时颊支的方位一般可在导管上下5.11±2.80 mm范围内寻找。此外,面颊支有交通支跨越其导管,交通支骑跨导管的位置与导管出腮腺处的距离是2.81±1.57 mm,使得上下颊支得以连接。导管较为粗大,体表标志也较恒定,并且颊支行走方向和导管行走方向基本平行,按照导管走向来追踪面颊支的走向是可行的方法。

    面神经上下颊支与腮腺导管关系虽然密切,但实际上它们并不在同一层次。导管的位置较深而恒定,而面颊支腺外段位置则表浅,于浅筋膜内,颜色发白、坚韧、细索条状。面神经和导管都隐行颊脂体中,因此,翻开皮瓣后,按照导管的体表标志切开浅筋膜,显露颊脂体,在其上、下方约5.11±2.80 mm处的浅筋膜内一般能找到上、下颊支。此外,面神经有着不同的分布模式,不同的病人其分布会略有差异。总的来说,面神经主干出颅后先被腮腺组织严密包裹并被加以保护,当面神经向前移行时,面神经于腮腺组织内发出分支,面神经愈向前伸展,其分布就愈接近表面组织,当面颊支出腮腺后便行走于浅筋膜内。而导管与面颊支所处的位置同处于面中1/3,因此,无论是面神经还是导管,它们也都特别容易受到外伤与手术的损害。本研究发现导管与面颊支邻近解剖结构关系紧密,它们彼此之间所伴行的长度接近一致,故此一旦它们之间某一个结构受到破坏,则另一个邻近的结构同样也有受累的危险。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 Anthony MP, Schmidt B, Ammar A, et al.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buccal branch of the facial nerve to the parotid duct. J Maxi Surg,1996,54:71

    2 张引成,李家伟,马 东,等.腮腺切除术中面神经的解剖和观测.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97,13(5):345

    3 邵正仁,秦登友,苗 华,等.新生儿腮腺与面神经解剖学观测.蚌埠医学院学报,1996,21(2):80

    4 管 宇,牟 信,禄张力平,等.离心法婴儿面神经解剖术附103例报告.中国医科大学学报,1995,24(2):155,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