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广东医学》 > 1999年第11期
编号:10237057
磁共振成像在鼻咽癌诊断中的价值
http://www.100md.com 《广东医学》 1999年第11期
     作者:李少兰 苏 明

    单位: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磁共振室(526021)

    关键词:

    广东医学991159 以往对鼻咽癌患者都是作传统的X线头颅侧位片和钡胶浆造影或鼻咽镜检查,但这些方法对鼻咽部深层组织结构与病变难以显示,常致漏诊。磁共振成像技术为鼻咽癌患者提供了新的诊断方法,现对其诊断价值进行讨论。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0例鼻咽癌病人,都经活检病理证实。男68例,女32例,年龄39~65岁。均有不同程度的头痛、鼻塞、涕血、中耳炎、听力下降及颈淋巴结肿大等而作MRI检查。其中放疗前初诊患者86例(其中已做CT检查者12例,鼻咽镜检查者3例);放疗后4~36个月出现头晕、头痛、耳鸣、听力下降或涕血而复查MRI者14例(其中3例作过CT检查,2例张口困难,鼻咽镜插不入)。采用LMW-400磁共振成像系统检查,扫描层厚5 mm,层距0 mm。常规横切面扫描,矢切面参考。
, http://www.100md.com
    1.2 检查结果 86例初诊患者检查显示:①肿物伸向鼻咽腔至鼻后孔者4例。②鼻咽部顶后壁,一侧或二侧壁增厚,咽旁间隙变窄或脂肪线中断消失,咽隐窝变浅消失,副鼻窦受侵犯,颅底骨质破坏,颈动脉鞘肿胀及颈淋巴结肿大表现,示病变沿鼻咽深部上下行侵犯共18例(其中已经CT检查的11例显示岩尖骨破坏比MRI显示清晰)。③显示顶后壁及侧壁增厚,咽旁间隙变窄或脂肪线中断消失,咽隐窝变浅消失,颈动脉鞘肿胀,颈淋巴结肿大表现,示下行性侵犯者42例(其中3例鼻咽镜检未见异常。1例鼻咽部CT扫描未见病变,而MRI在右侧咽隐窝发现一早期小病灶,活检病理证实)。④顶后壁及侧壁增厚,咽旁间隙变窄或脂肪线中断消失,咽隐窝变浅消失,副鼻窦受侵犯,颞骨岩尖,枕骨斜坡或翼突等骨质破坏表现,示鼻咽癌上行性侵犯者22例。至于鼻咽癌病灶的MRI显示表现,见鼻咽腔内或其周围深部肿块影,被侵犯的肌肉组织肿胀,占位表现。MRI出现特有的信号。T1加权像为低信号或等信号,T2加权像为高信号。颅底骨质破坏的显示不如CT清晰,MRI显示皮质骨低信号消失,髓质骨被肿瘤组织所代替,骨边缘不光整。至于14例鼻咽癌放疗后复查病人,MRI显示9例为放疗后改变,见鼻咽腔扩大,咽壁僵直,咽隐窝浅平,咽旁肌肉萎缩,间隙增宽,有时见咽旁组织增厚。2例张口困难病人MRI示一侧壁有增厚肿块,T1像为等信号,T2像为高信号,后经放疗治疗症征消失,诊断为放疗后复发。3例都作MRI和CT复查,都发现左侧额颞部放射性脑病2例,而MRI发现桥脑放射性损伤1例,此1例CT未发现异常。
, 百拇医药
    2 讨论

    鼻咽癌发生于鼻咽部粘膜上皮,常早出现于咽隐窝,顶后壁及二侧壁。癌肿可向内外,上下及前后浸润侵犯。呈结节肿块或菜花状生长突入鼻咽腔,但大多数向粘膜下组织浸润扩散,直接向上侵入颅内,通过淋巴和血行转移到肝、肺及椎骨等。过去对于鼻咽癌检查作X线头颅侧位片和鼻咽部钡胶浆造影或鼻咽镜检,对粘膜下深层瘤变常难发现。自CT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对鼻咽癌的发现率。可能由于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CT对于咽隐窝等隐蔽部位早期的小病灶,显示等密度时往往未能发现。由于MRI的特别,MRI对肿瘤的信号改变极为敏感[1],尤以T2加权像能对咽隐窝等隐蔽处的早期小病灶清楚地显示出来。

    放疗后的鼻咽癌病人出现头晕,头痛、耳鸣及鼻塞等常作MRI或CT复查。放疗后的鼻咽腔壁常僵直,咽隐窝变浅或消失,侧壁增厚或不对称。癌床上对肿瘤复发与放疗后咽旁组织纤维化增厚产生的症状很难区别,在CT上放疗后鼻咽部的改变与肿瘤的复发亦往往难以区分[2],因纤维瘢痕增厚与复发肿物常是等密度。鼻咽癌复发肿物亦难以发现。由于MRI对软组织的分辨率比CT高,肿瘤信号的改变能在T1像与T2像显示出来。故鉴别鼻咽癌放疗后改变或鼻咽癌复发,采用MRI检查为优。

    本组2例额颞部放射性脑病都被CT与MRI检出,1例桥脑放射性损伤只被MRI所发现,CT检查未见异常,估计CT是受后颅窝骨质伪影的影响,对脑干及小脑的病变显示欠佳。MRI无此种干扰,根据T1加权像与T2加权像信号异常改变,对脑干及小脑放射性损伤显示亦较CT为优。

    参考文献

    1 陈星荣,主编.全身CT与MRI.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4.336

    2 周家克.鼻咽癌放疗后的CT诊断.中华放射学杂志,1992,26:257,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