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湖北中医杂志》 > 1999年第12期
编号:10229574
痛风治同石淋辨析
http://www.100md.com 《湖北中医杂志》 1999年第12期
     作者:郑传胜

    单位:武汉市第四医院(430033)

    关键词:

    湖北中医杂志991223 痛风是由于遗传性和获得性病因导致嘌呤代谢障碍和血清尿酸持续升高所引起的疾病,笔者在临床上注意到本病与“石淋”一证在病因病机上均有相同之处,因此选用渗湿利水、活血化瘀之剂,屡治屡效。现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趋同

    “痛风”属痹证范畴,从《内经》至现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体现了递进式层次。继李杲之后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专设“痛风”一说,明确指出其病因乃“痰浊凝涩”,其症“夜则痛甚”,且引《外台秘要》所集:“其疾昼静而夜发,发则彻骨酸痛”,从而推导病机乃“寒湿风郁痹其气,久则化热攻痛”。近代名医顾伯华指出:痛风为素进食膏梁厚味,以致湿热内蕴,间或外感风邪,侵袭经络,气血不能通畅而成。而“石淋”一证乃“膀胱为火热燔灼,水液结为滓质,犹海水煎熬而成盐碱”。或“虚伤真气,邪热渐深,结聚成砂,犹如水煮盐,火大水少,盐渐成石之类”。综上所述,湿热内蕴致其血气所闭乃为二证之因,所不同之处一为经络关节痹阻,不通则痛;一为尿道闭塞,水液郁积,亦不通则痛。尤以“痛风”之结石既成之期,所现病机与“石淋” 如出一辄。
, 百拇医药
    2 异病同治之用

    异病同治、同病异治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灵活性、多样性,在中医治疗学中被广泛应用。基于“痛风”、“石淋”二证均因素食膏粱厚味而酿成湿热之邪,一为痰浊内蕴,瘀浊凝涩于关节;一为湿热注于下焦,尿液煎熬成石。因二者病因病机相吻合,不必求全证相符,皆可以法为方,将治疗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采用相同治疗方法和药物达到治愈不同疾病的目的。

    李杲:“凡同气之物,必有诸味;同味之物,必有诸气。”属于同一治法或谓同一性能的药物,往往有共同的成份或共同的功能基因。笔者在治疗“痛风”证时,加强渗湿利水类金钱草等药,可明显改善患者病变关节处的肿胀,比未用金钱草等渗湿利水药物的患者疗效要好。

    痛风、石淋二证均因湿热而致瘀阻,因此在渗湿利水治疗同时,仍要加强活血化瘀剂的应用,以利水道、通经络。现代医学证实渗湿利水类药作用快,在15分钟后即可发挥作用,痛风证在应用渗湿利水药后能促进肾小管分泌尿酸,增加排泄,减少水液郁积,且有可能防止痛风石的形成,亦对嘌呤类代谢紊乱有较强的调节作用。而活血化瘀法在痛风一证的治疗中为必备之法,活血化瘀药能化其郁滞,去其陈积,调和气血,促其新生,抑制经络关节瘀血病理过程,从而产生综合疗效。

    “非其位则邪,过其量则邪”。一些代谢产物、毒素在机体未能及时清除而滞留体内,会引起生理功能紊乱。而一些生理物质因机体功能紊乱,代谢失调,在组织或细胞内超过正常允许程度,反而会抑制生理 机能,扰乱内环境,产生致病作用。但其邪不论位居何处,只要其病因病机有相同之处,即可以证释法,以方测法,以药论法。证与治呈严格的对应关系。

    通过辨析“痛风”、“石淋”二证的实质,揭示不同的疾病的共同发病学环节,研究疾病的本质可直接为异病同治提供依据。也在客观上论证了一方(药)多用的规律性,扩大了治疗疾病的范围。

    (收稿日期:1999-05-25),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