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现代康复》 > 1999年第12期
编号:10247551
酚阻滞术治疗痉挛型脑瘫的疗效分析
http://www.100md.com 《现代康复》 1999年第12期
     作者:刘建军 胡莹媛 李燕春 吴卫红 陆华宝 张雁

    单位: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100077

    关键词:脑性瘫痪;痉挛;酚阻滞术

    现代康复/991206

    [摘要]目的:探讨酚阻滞术缓解脑瘫患儿痉挛的效果。方法:从1997年7月~1999年1月,有18例痉挛型脑瘫患儿接受酚阻滞术治疗。年龄为2~17岁。应用5%的酚溶液进行31次阻滞,酚用量为0.6~4.6ml,平均2.04ml。结果:30次酚阻滞术取得成功,肌张力有所下降,功能有所提高,有效率为93.5%,显效48.4%,副作用少。结论:酚阻滞术有解痉见效快,选择性强、操作简单、安全、费用低廉等优点,有广阔的前景。

    [中图分类号]

, 百拇医药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496(1999)12-1418-02

    The effect of treatment of spastic cerebral palsy by phenol block

    LIU Jian-jun,HU Ying-yuan,LI Yan-chun,et al.

    China Rehabilitation Rearch Centre Bie jing 100077,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phenol block to relaxation of spasticity in cerebral palsy.Methods:From July 1997 to January 1999,18 children with spastic cerebral palsy were treated by phenol block.The age ranged from 2 to 17 years.31 peripheral nerves were blokced with 5% phenols solution.The capacity of injection ranged from 0.6 to 4.6 ml,averge 2.04 ml.Results:30 phenol blocks were successful.The mucles tone turned below and the function were improved.The effective rate is 93.5% and the marked rate is 48.4% .The side effects is few.Conclusion:Quick relaxation of spasticity,high selectivity,simplicity,safefty and economic advantages of phenol block warrants its more widespread use.
, 百拇医药
    [Key words] cerebral plasy;spasticity;phenol block

    脑瘫康复过程中,痉挛是阻碍儿童正常运动发育的重要因素,前人曾寻找多种途径来解决。Kelly等人于1959年首次提出经皮注射酚溶液来缓解痉挛,后国外纷纷将这一技术应用于脑瘫的治疗中,我科选择18例痉挛脑瘫的患儿应用这一技术来缓解部分肌肉的痉挛,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选择 范围为1997年7月~1999年1月的患儿,均为痉挛型脑瘫,共18例。门诊患儿10例,住院患儿8例。男14例,女4例,年龄2~17岁,平均6岁。临床型别双瘫8例,双重性偏瘫5例,单肢瘫2例,偏瘫2例,四肢瘫1例。

    1.2 药物和用品 0.75%布比卡因,5%酚溶液(自制)。一次性神经阻滞绝缘注射针(日本制造),导电膏,表面电极,导线,刺激器选用上海华谊电子仪器厂生产的G6805—2A型治疗仪,采用连续波,脉冲频率2.667~83.333Hz,电流强度0~6mA,电压6V。
, http://www.100md.com
    1.3 操作方法

    1.3.1 定位 根据解剖位置大致确定所选的神经肌肉接触点在体表的投影区,把刺激器的阳极用胶布固定于对侧体表。将脉冲频率设定为3~5Hz,电流强度设定为3mA。用阴极在投影区附近反复寻找,同时不断调节电流强度,直至找到用最小刺激电流能引起相应肌肉最大收缩的位置,即为阻滞点,用龙胆紫做标记。

    1.3.2 阻滞 将刺激器的电流强度调至0.5mA,脉冲频率不变。常规消毒皮肤。将绝缘注射针与电刺激器的阴极相连,从标记点刺入皮下组织,调节进针的深度,同时调节电流强度,当用最小电流能引起肌肉最大收缩时,即可注入药物。

    1.3.3 药物 为提高疗效,首先应用布比卡因进行阻滞,一个阻滞点注射剂量0.5~4ml不等,平均2.3ml,观察效果。若效果满意,则于24h后用同样方法注射酚溶液。

    2 结果
, http://www.100md.com
    2.1 观察指标肌张力、踝阵挛、功能评价。

    2.1.1 肌张力的评定采用Ashworth评分法[1]0级无肌张力增高。1级轻度肌张力增高,在屈伸肢体过程中,出现一过性停顿。2级较明显肌张力增高,但肢体尚易于屈伸。3级明显肌张力增高,被动活动困难。4级,肢体屈伸受限。

    2.1.2 踝阵挛的评定采用Clonus评分法[1]0级,无踝阵挛。1级,踝阵挛时间持续1~4s。2级踝阵挛时间持续5~9s。3级踝阵挛时间持续10~14s。4级,踝阵挛时间持续15s以上。

    2.1.3 功能评价标准尖足改善:术前有尖足,术后尖足有所纠正。尖足消失:术前有尖足,术后行走足跟着地。剪刀步态改善:术前有剪刀步态,术后剪刀步态有所纠正。剪刀步态消失:术前有剪刀步态,术后剪刀步态消失。被动旋后:术前前臂呈旋前位,旋后受限,术后前臂被动旋后范围扩大。主动旋后:术前前臂呈旋前位,旋后受限,术后前臂主动旋后范围扩大。
, 百拇医药
    2.2 疗效判定无效,术后无变化。有效,术后痉挛有所缓解(Ashworth,Clonus评分降低),且尖足改善、剪刀步态改善或前臂被动旋后范围扩大。显效,术后痉挛有所缓解((Ashworth,Clonus评分降低)且尖足消失、剪刀步态消失或前臂主动旋后范围扩大。

    2.3 观察结果 注射部位:右胫神经1侧,左胫神经8侧。右闭孔神经3侧,左闭孔神经3侧。右正中神经3侧左正中神经2侧。31侧中以右胫神经频率居多,左胫神经次之。术后改变:肌张力Ashworth评分,31侧中1→0级2侧,2→0级1侧,2→1级3侧,3→1级10侧,3→2级3侧,以3→1级居多。踝阵挛Clonus评分,31侧中1→0级5侧,2→0级6侧,2→1级1侧,2→2级1侧,3→0级3侧,3→1级1侧,4→1级1侧。以2→0级居多,1→0级次之。功能评价:31侧中尖足消失10侧,尖足改善10例。剪刀步态消失1侧,剪刀步态改善2侧。以尖足消失、改善居多。31侧中主动旋后3侧,被动旋后1侧。疗效判定:31侧中显效15侧,有效15侧,无效1侧。副作用:31侧中有副作用者3侧,其中阻滞点疼痛2侧,1侧疼痛1d,另1侧疼痛3d。还有1侧右小腿麻木1d。
, http://www.100md.com
    总之,酚阻滞术的疗效观察,共阻滞注射31侧次,平均用阻滞剂2.04ml,共用63.7ml。Ashworth级评分,平均下降1.6级。Clonus级评分,平均下降1.9级,有效率93.5%,显效率48.4%。见效快,副作用少、安全,易于操作。

    3 讨论

    痉挛的机制比较复杂,一般认为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造成高位中枢对脊髓牵张反射的调控障碍或异常,使牵引反射过强或过于敏感造成的。痉挛是造成脑瘫患儿运动发育迟缓、运动姿势异常的重要因素。但应该注意到脑瘫所致的痉挛,并不存在于所有肌肉,往往是部分肌肉的张力增高,而其他肌肉的张力并不高[2]。以小腿为例,大多数患儿小腿三头肌张力过高,但胫前肌并无痉挛,所以造成尖足的异常姿势。缓解小腿三头肌痉挛,即可纠正尖足。

    在我国脑瘫治疗中,缓解痉挛多采用手术或药物的方法。手术常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该方法有较好的解痉效果,但它使下肢屈肌和伸肌的张力均降低,容易造成术后患儿不能站立、行走,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功能训练才能恢复。药物常应用力奥来素(Lioresal),它的用量较难掌握,副作用大,且解痉效果并不理想,一旦有效,还要长期服用。
, http://www.100md.com
    酚是神经崩解剂,贴近神经注射后,就能减少传递至肌肉的神经冲动,使牵张反射减弱,从而缓解痉挛[3]。我院截瘫科已应用这一技术来缓解痉挛,取得较好效果。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尖足主要是由于腓肠肌、比目鱼肌痉挛造成的,剪刀步态主要是由股薄肌、耻骨肌、长收肌、短收肌、大收肌痉挛造成的,前臂旋前主要是由于旋前圆肌痉挛造成的。阻滞支配这些肌肉的神经(即胫神经、闭孔神经、正中神经),就可降低肌张力,纠正异常姿势,改善功能。本文进行的31次阻滞中,包括胫神经阻滞20人次,闭孔神经阻滞6人次,正中神经阻滞5人次,除1次正中神经的阻滞无效外,其他阻滞术均使相应的肌肉张力降低,功能改善,有效率为93.5%,显效率达48.4%。据作者的经验,阻滞点的准确定位是成功的关键。

    国外有文章报道,酚阻滞常见的并发症有肌无力、静脉血栓、感觉障碍、头晕、功能减退等。国内报道的副作用除阻滞点疼痛外,无其他不良反应[4]。本文所进行的阻滞术中,有2例出现阻滞点疼痛,有1例小腿麻木,均未进行特殊处理,后自然缓解。考虑阻滞点疼痛与进针后反复穿刺造成肌肉、血管损伤有关,麻木与感觉神经损伤有关。
, http://www.100md.com
    本文所报道的均是术后即刻的疗效,酚阻滞术的长期疗效和远期并发症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随访。

    我国大多数脑瘫患儿的家庭经济条件有限,无力承担长期住院的费用。酚阻滞术操作方便,患儿在门诊即可接受治疗,费用低廉。据有关报道,痉挛型脑瘫患儿约占脑瘫总数的80%,该方法大有用武之地。总之,酚阻滞术具有解痉见效快、选择性强、副作用小、费用低廉等优点,是治疗痉挛型脑瘫的良好手段之一,在我国有广阔的前景。

    (感谢我院截瘫科汪家琼主任医师、周红俊副主任医师给予的指导。)

    作者简介:刘建军(1969-)男,主治医师,学士,北京人。曾在香港观摩残疾人康复评定。研究方向:儿童脑损伤的康复。

    参考文献

    [1]Halstead LS,Seager SWJ.The effects of rectal probe electros timulation on spinal cord injury spasticity[J].Paraplegia,1991, 29:43~47

    [2]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707

    [3]赵冬林.肌痉挛的局部注射治疗[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分册,1995,15(2):88

    [4]周红俊,汪家琮,刘根林,等.酚注射对肌痉挛的解痉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1997,2:66~68

    [收稿日期]1999-10-25,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