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现代康复》 > 1999年第12期
编号:10247596
心肌梗塞患者恢复期的运动疗法
http://www.100md.com 《现代康复》 1999年第12期
     作者:张素贞

    单位:浙江省玉环县中医院,浙江玉环317600

    关键词:心肌梗塞;恢复期;运动疗法

    现代康复/991225

    [摘要]本文介绍了心肌梗塞患者恢复期的运动疗法,包括运动形式、内容、频度、强度和疗效评价,形式应以有氧运动为主加上肌力训练,运动处方设计的原则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中图分类号]R542.2+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5496(1999)12-1465-01

    本文将重点讨论心肌梗塞患者恢复期的运动疗法,原则上恢复期的运动疗法可以在非心电监测下进行,这样患者选择运动场所不仅可以到医院门诊,也可以在家,并以步行训练为主。在开始进行运动时容易出现心律不齐,但只要不是恶性心律失常(多源性室早或室早呈联律以及短阵室速等),就不需特殊处理,过一段时间就会消失了。
, http://www.100md.com
    从安全角度考虑,一般正式的运动疗法都从梗塞后3个月开始,运动疗法可以在非心电监测下进行。运动的方式以平板运动、踏车运动等有氧训练为主体,配合一些活动关节促进血液循环的体操(如Stretering操)和增强肌力的训练。运动频度和持续时间以每天40~50min,每周3~4次为宜,运动强度的确定以AT水平的心率为指标,这是因为AT代表机体启动无氧代谢来补充有氧代谢供能的耗氧量,一般说来是中等强度的运动。最近一些研究表明,超过AT水平的运动强度,患者血中常出现过高的儿茶酚胺浓度和血钾增高,这两者都能诱发恶性心律失常,从这一点来看,对于心肌梗塞恢复期患者一般应该采用AT水平以下的运动疗法。

    但有些情况下,特别是一些高龄患者,以及运动负荷试验后出现异常心血管反应的患者(如心绞痛,心电图ST段变化,血压、心率异常变化),对于这部分人来说达到AT水平的运动疗法就有些过量了,他们既使是要进行运动疗法,也应该在心电监护下进行。

    肌力训练特别是等长运动(isometric contraction)常可引起血压增高(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血压均表现增高),这对部分患者有诱发急性左心衰竭的危险。但最近的一些报道认为对于心肌梗塞患者,包括循环负荷增加的等长运动也是较为安全的。有一组研究表明170例心肌梗塞患者,39例(23%)住院过程中出现步行障碍,特别是70岁以上的高龄患者卧床10天后就出现步行障碍,肌力训练对于这部分患者就显得尤为重要。训练应以股四头肌、腓肠肌为主,运动开始时可以无负荷,逐渐可以在腿部加捆沙袋1~2kg,这样训练下来效果更好。
, http://www.100md.com
    对心肌梗塞恢复期患者的运动疗法进行指导和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在监护完全有效的运动训练同时也要及时发现运动中出现的心血管系统异常反应。但对于进行非监护性运动疗法的患者,尤其出院后的第2.4.8周应定期到医院门诊,由心内科和康复科医师对其运动情况和心脏状态进行评估,在其发病后的第3个月和第6个月要去医院进行全套的心血管系统检查。对于没有达到运动效果的病例,应该重新审核其运动处方以及实施情况,有许多病人在家中训练并没有严格执行运动处方。

    对于严重的心功不全(每搏量<30%)和三支病变的心肌梗塞患者,一般不适合作恢复期的运动训练。但这部分患病越是活动受限,肌力也就持久低下,稍有活动就有疲劳感,这一切又都更限制了病人的活动。对于这部分病人也不能完全放弃日常活动训练,可根据心脏运动负荷试验的结果,设计出安全的运动范围,明确可以做的日常生活活动,这样训练一段时间后,病人心理上和体力上的感觉就会好多了。评价运动疗法的效果包括:(1)VO2max增加,运动后心率血压反应减低;(2)缺血性发作频度明显减少;(3)对运动训练有较好的心理适应性。评价心肌梗塞患者恢复肌力增加的指标为:(1)极量活动能力增加;(2)次极量活动时间增加;(3)相同负荷下,AT水平增加;(4)出现上述结果时不伴有VO2max的增加。

    综上所述,评价心肌梗塞恢复期运动疗法的效果不仅仅局限在运动耐力的增加,而且还表现为有效地减少和预防心肌缺血的发作,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改善病人的心理预期。对于伴有重度心功不全和三支病变的患者以及高龄病人,很难制订出完善的运动计划,但对于其中部分病人在康复医生指导下进行轻度运动训练和部分日常生活活动作业则是可能的,这里的重要原则是具体病人具体分析。

    作者简介:张素贞(1958-),女,主管护师。

    [收稿日期]1999-11-01,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