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现代康复》 > 1999年第12期
编号:10247609
康复训练与针灸治疗对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疗效比较
http://www.100md.com 《现代康复》 1999年第12期
     作者:李海霞 崔海岩 胡义敏 侯希敏

    单位:山东省青岛市第二人民医院,山东青岛266033

    关键词:中风;康复训练

    现代康复/991268

    [摘要]目的:探讨中风患者接受康复疗法及疗效。方法:200例中风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接受传统的针灸治疗,治疗组患者接受康复训练,采用Fugl-Meyer积分法与Barthel指数法进行功能评定。结果:治疗组患者肢体功能活动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明显提高,与对照组相比,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康复训练更有利于提高中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

    [中图分类号]R682.2+2

    [文献标识码]B
, http://www.100md.com
    [文章编号]1007-5496(1999)12-1518-02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全部病例为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中风后偏瘫患者200例,均经CT确诊,排除精神障碍和骨骼肌肉病变所致上肢功能障碍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00例,男59例,女41例,脑出血24例,脑血栓形成76例,平均年龄(63.5±6.9)岁,平均病程(59.2±15)d。对照组100例,男48例,女52例,脑出血23例,脑血栓77例,平均年龄(64.1±7.2)岁,病程(60.3±13)d。两组患者病种、病情、病程、年龄基本相同,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传统疗法:体针:常规取穴,以手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少阳太阳经穴,同时取偏瘫对侧的头皮运动区,采取中强刺激,念转1min,留针30min,起针后同时配合督脉走罐,1次/d,20次1疗程。
, 百拇医药
    治疗组接受康复治疗:早期重点在于预防并发症,保持良肢位,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强直,软瘫期指导病人做半桥训练,完成仰卧位到侧卧位的转换,仰卧位到床边坐位的转换,由被动的对角螺旋运动到主动的对角螺旋运动,让病人独立完成各种床上的早期训练。同时以对患侧上下肢进行由近端到远端再到近端的按摩,并采用神经肌肉促进技术,主要采用兴奋性手法提高肌张力,促使软弱无力的肌群收缩,痉挛期正确运用促通技术,尽可能降低痉挛程度,使联合反映,共同运动的异常模式向着分离运动、自主运动的方向发展。此期采用抑制性体位,打破肌痉挛模式,并采用神经促进技术中的抑制性手法降低肌张力,如联合反射、拉弓反射、旋腰反射,控制关键点和刺激感受器等。应用肌肉牵张技术牵张股四头肌和小腿三头肌。加强坐位、立位2级、3级平衡训练,重点进行步态训练,可适当进行作业治疗和ADL的训练,以健手带动患手作一些伸展运动。相对恢复期进一步加强患肢的主动性、力量性、协调控制性运动,促进分离运动的进一步完善,加强ADL能力的训练,根据职业进行职业训练。注意防治各种偏瘫并发症,如肩痛、肩关节半脱位、误用综合征等。
, 百拇医药
    评定方法:按Fugl-Meyer评价方法,把训练前后的上、下肢功能和平衡功能的得分作为观察指标,日常生活功能评定采用Barthel[周士枋.实用康复医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230]指数。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评定结果见表1。治疗前与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患者功能均有明显提高,(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各项指标较对照组差异显著,上下肢功能(P<0.05),平衡功能,Barthel指数提高(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运动功能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0.01);治疗组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评定结果(±s)
, 百拇医药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组

    对照组

    治疗组

    对照组

    P

    上肢(66)

    5.26±2.56

    5.14±2.78

    10.68±5.67

    9.58±5.27

    <0.01
, http://www.100md.com
    下肢(34)

    9.64±6.89

    9.76±6.48

    19.20±4.83

    14.49±4.89

    <0.01

    平衡(14)

    4.78±2.81

    4.68±2.98

    9.26±1.18

    6.08±1.39

    <0.01
, 百拇医药
    总分(114)

    20.03±17.95

    19.48±18.38

    40.56±10.26

    33.38±11.28

    <0.01

    3 讨论

    大量研究表明,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极大的可塑性,正常情况下,有相当一部分脑细胞处于休眠状态,一旦高级中枢或通路受损时,可调动这些细胞进入功能状态。而康复治疗的早期介入,能调动机体内部的潜能,治疗中,遵循神经肌肉发育顺序,先上后下,先近端后远端,先大关节后小关节,先粗大后精细的运动规律,促进神经功能的重组或功能再现,改善瘫痪肢体的功能,以达到最大程度上的功能恢复。预防可能出现的各种并发症和继发损害。减轻残疾,使他们最大可能地达到生活自理。其中最常用的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就是通过各种手法,调节神经中枢的兴奋性,促进新的网络建立,调动处于储备、休眠状态的神经组织发挥代偿作用,以实现神经功能重新塑造。由此可见,脑血管意外发生后,脑组织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但经过积极的治疗和康复,能使患者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在治疗中应灵活应用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等各种康复治疗手段,促进偏瘫早期软弱无力肌群的收缩,抑制偏瘫后期出现的肌痉挛,恢复对肌体的控制能力。应不断纠正异常的运动模式,尤其需纠正偏瘫上肢的屈肌痉挛模式,尽可能地恢复正常的姿势和步态。要求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以主动活动为主,被动活动为辅。提倡重复训练,强化正确规范的动作。根据每个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短期的、长期的康复治疗目标。

    作者简介:李海霞(1973-)女,住院医师。

    [收稿日期]1999-08-02,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