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华夏医学》 > 2000年第1期
编号:10212734
小脑出血35例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华夏医学》 2000年第1期
     作者:陈业华 林忠桂

    单位:陆川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广西陆川县 537700

    关键词:小脑出血;诊断;治疗▲

    华夏医学000136 小脑出血症状体征多变,无独特的症候群,病情危重。CT问世之前诊断困难,不易与其他颅内出血相鉴别,应用CT后早期即可确诊,及时掌握治疗时机,提高治愈率,减少死亡率。我院自1994年1月至1998年12月间经CT确诊的35例小脑出血,占同期全部脑出血的4.5%。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5例中男22例,女13例,年龄41~70岁,平均59.6岁。其中50岁以上28例,占80%,有高血压病者23例,占65.7%。烟酒嗜好17例,既往史中有脑出血者7例,糖尿病脑梗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各2例。从发病到就诊时间1h至5d,24h内就诊者21例。
, 百拇医药
    1.2 症状与体征 本组35例患者均为突然起病,多以头痛(60%)、眩晕(80%)、呕吐(80%)为主诉。其中共济失调23例,复视、眼球震颤11例,意识障碍7例,语言含糊5例,颈强直11例,肢体瘫痪5例,肌张力改变2例,巴彬斯基征阳性5例,就诊时血压升高21例。

    1.3 CT检查 25例小脑出血均经CT扫描检查而作出诊断。其中23例作腰穿14例为血性脑脊液。出血部位于左半球19例,右半球11例,蚓部5例。出血量按多田氏公式计算血肿体积,出血量最多1例为20ml,最小1例为4ml,其余33例出血量为5~15ml。血肿破入脑室5例,第四脑室变形或移位2例,侧脑室扩张5例。

    1.4 治疗和结果 本组经脱水、止血、降压等内科保守治疗33例(94.3%),其中出院时痊愈23例(65.7%),显著进步8例(22.9%),死亡2例(5.7%)。经外科及时清除血肿、减压、引流等手术治疗2例(5.7%),痊愈后出院。
, 百拇医药
    2 讨论

    2.1 病因及发病部位 自发性小脑出血主要原因为高血压、脑血管畸形、脑血管瘤、凝血障碍等。高血压病以老年患者多见,在高血压的发病过程中,高血压本身可加快脑动脉硬化的进程,甚至可能增加脑动脉瘤的发生。本组资料高血压病者占65.7%,与文献报道相符[1]。其次脑血管畸形和脑动脉瘤,多见于儿童与青壮年。小脑出血的好发部位为齿状核及其邻近区域,此区域血供最为丰富,接受小脑小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及大脑后动脉的血液供应。血肿可破入第四脑室和蛛网膜下腔,或引起第四脑室受压,中脑导水管阻塞,甚至脑干受压,脑积水。

    2.2 临床和CT 小脑出血症状体征多变,早期诊断较为困难。临床上多数病例以眩晕、头痛、呕吐为首发症状,多无意识障碍及肢体瘫痪,临床上酷似内耳迷路损害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容易误诊为眩晕症。有人提出:凡高血压患者突然发生后枕部剧痛、频繁呕吐、严重眩晕、凝视麻痹、肢体共济失调、无明显瘫痪者,必须警惕小脑出血的可能性[2]。自CT应用后,小脑出血得以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预后明显改善,CT检查被认为是诊断小脑出血最佳方法,它可明确小脑血肿的部位、大小、以及对脑室、脑干、周围脑组织的影响等,对于预后和指导治疗有着重要作用。
, http://www.100md.com
    2.3 治疗及预后 小脑出血已往许多学者主张手术治疗。1965年Fisher指出,对待小脑出血应像对待硬膜外和硬膜下血肿一样,需紧急手术。自从CT问世后,为小脑出血的临床诊断和处置方案提供了新的客观依据。人们从实践中逐步改变了以往的看法,认为小脑出血较幕上出血预后还要好一些,且大多数患者可采用内科保守治疗。本组35例除2例手术治疗存活,其余33例行内科保守治疗,仅2例死亡,死亡病例出血量达15~20ml,且血肿破入第四脑室,造成脑积水,迅速引起颅内压增高,因家属拒绝手术,最后很快脑疝形成而死亡。故笔者体会小脑出血并非绝对需要手术。一般文献报道认为根据头颅CT片按多田氏公式计算出血量>10ml,伴有严重意识障碍,双眼球固定、明显的急性梗阻性脑积水、环池及四叠池受压者,应积极争取早期手术治疗。血肿量小于10ml、临床上仅有小脑症状和体征、意识清、无脑干征象者,可采用内科保守治疗。从本组资料看10ml以内的小脑出血内科保守治疗预后是乐观的。

    参考文献:

    [1]邵会全,鲁晶,张艳蕉,等.小脑出血50例临床与CT分析.脑与神经疾病杂志,1997,5(5):298~299

    [2]周锦虹,方孝本,沈崇欣.小脑出血14例临床和CT分析.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4,11(3):179~180

    收稿日期:1999-07-19,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