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诊断病理学杂志》 > 2000年第1期
编号:10219909
大肠腺癌伴类癌及多发性增生性息肉1例
http://www.100md.com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00年第1期
     作者:袁键群 许敬尧

    单位:浙大附属邵逸夫医院病理科 杭州 310016

    关键词:

    诊断病理学杂志000154

    分类号:R735.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096(2000)01-0074-01 患者男,50岁。反复便血半年,消瘦2周入院。便血呈鲜红色,附于大便表面,无腹痛,便时疼痛,近半个月体重下降2kg,大便变细。肛门指诊:距肛5cm触及肿块,环绕肠腔生长,表面高低不平,质硬,指套染血。腹部查体无异常。B超示:盆腔内气性肿块。拟诊“直肠癌”手术,术中见直肠腹膜返折处一肿块,质硬,未穿透腹膜。术中送冷冻报告:腺癌。遂行Mile’s术。

    病理检查巨检:大肠连肛门标本,长55cm,齿状线上方4cm处一溃疡型肿块,7cm×5cm,切面灰白,厚0.7~1.6cm,至浆膜。肿块上方4cm处一半球形隆起,表面覆盖粘膜,顶部略凹,切面淡黄,界清,直径1cm。另见肿块上及肿块旁35cm范围内粘膜面有30个小息肉,色灰白,直径0.1~0.2cm,无蒂,表面光滑。镜检:溃疡型肿块示癌细胞呈异型性,排列不规则,腺管状或筛孔状,伴有明显间质反应(图1)。半球形隆起镜示瘤细胞主位于粘膜下层,部分位于粘膜层,大小一致,核分裂未见,排列成实性巢状、腺样或细带状(图2)。免疫组化:CK(+),NSE(+),Syn(+)。息肉可见腺管增生延长,管腔扩张,胞浆红染,杯状细胞减少,上皮细胞\高低不一,腺腔内缘呈锯齿状或星样。

    图1 腺癌 排列成腺形,异型性明显 HE×200

    图2 类癌 癌细胞形态大小一致,排列成巢状、腺样或细带状 HE×200

    病理诊断:大肠中分化腺癌合并类癌及多发性增生性息肉。

    讨论腺癌、类癌、增生性息肉为3个相互独立的病变,三者同时发生于同一大肠内,较为少见。增生性息肉是一种良性非肿瘤性上皮增生,病因不明,主要发生于直肠和乙状结肠,大多体积较小,直径<0.5cm,偶见大于1cm(1%~4%)。增生性息肉与癌的关系,目前认为增生性息肉并非癌前病变,无恶变潜能。在增生性息肉的基础上,腺上皮出现腺瘤变,称混合性增生性腺瘤性息肉,或锯齿状腺瘤。为肿瘤性病变,在此基础上可发生癌变。一般认为与息肉的大小成正比。类癌起源于神经内分泌细胞,好发于阑尾、小肠及直肠,瘤体位于粘膜深层和下层。本瘤形态属典型类癌,局部切除即达治疗目的,但若直径>2cm,或侵犯固有层,则需行根治手术。

    收稿日期:1999-02-06

    修稿日期:1999-04-23,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