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 2000年第1期
编号:10222666
硬膜外阻滞行腰椎间盘手术——不同给药方法的麻醉效果比较
http://www.100md.com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0年第1期
     作者:杨康

    单位:杨康(四川省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麻醉科 641400 四川省简阳市)

    关键词:

    分类号分类号:614.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06X(2000)-01-0014-01▲

    腰椎间盘突出手术单次硬膜外阻滞麻醉虽有较好麻醉效果,但存在用药量大、麻醉时间受限、平面相对不易控制、对循环系统影响较大、相对阻滞不全或牵拉神经根刺激症状明显等问题,常需辅以神经安定镇痛药,且术后疼痛出现早而剧烈。为克服上述不足,我院以硬膜外单次及连续阻滞不同给药方法进行临床比较,结果后者临床效果更为满意,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选择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60例,男41例,女19例,年龄28~66岁,体重55~71kg。术前均无重要脏器疾病,根据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制定的术前病情评估分级,本组为Ⅰ~Ⅱ级。L4/5 26例,合并椎管狭窄8例;L5/S1 26例,合并椎管狭窄5例;L4/L5、L5/S1 双间隙13例。
, http://www.100md.com
    全组术前用药为鲁米那钠0.1g,阿托品0.5mg。麻醉药物为1%利多卡因与0.25%布比卡因混合液(含1∶20万u肾上腺素)。按给药方法不同随机分为两组。硬膜外单次给药(A组)30例,于L1~L2间隙穿刺,成功后向尾端置管3.5~4cm,按常规注入试验量4ml,5min后无异常反应,再注入所需药液量15~16ml后拔出导管。硬膜外连续给药(B组)30例,于T12~L1间隙穿刺,成功后将针斜面旋向尾端,置管3.5cm后保留导管并固定好,改仰卧位,注入上述麻醉药5ml,视阻滞平面决定其注药液量;手术开始前注入硬膜外腔的药液总量为初量,然后每1h追加4~5ml。观察两组用药初量、阻滞范围、诱导时间、麻醉作用时间、对循环系统影响及辅助用药、术后出现疼痛时间等。经方差分析(x±s),t检验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见附表。

    附表 两组病人麻醉情况比较

    A(n=30)
, 百拇医药
    B(n=30)

    P

    用药初量(ml)

    19.5±1.5

    10.5±1.5

    <0.01

    诱导时间(min)

    5.5±2.6

    5.0±2.5

    >0.05

    神经节段阻滞数(个)

    10.6±2.0
, http://www.100md.com
    14.8±1.3

    <0.01

    神经阻滞完善数(例)

    15

    26

    <0.01

    低血压发生数(例)

    22

    10

    <0.01

    辅助用药(例)

    23

    6
, 百拇医药
    <0.01

    术中麻醉作用时间(min)

    130±16

    250±18

    <0.01

    术后出现疼痛时间(min)

    55±23

    368±20

    <0.01

    讨论 我们体会用连续硬膜外腔给药的优点是:①用药量小,对机体生理干扰轻,注药后药液向上、下、左、右分布均匀一致,集中于突出椎间盘的病灶周围,神经阻滞完善,止痛确切,肌肉松弛,手术区域显露清晰,止血彻底,失血量相对减少。②低浓度、小剂量连续注药,克服了单次给药阻滞不全及麻醉时间受限的缺点,能保持硬膜外腔药物代谢平衡,不受手术时间限制,并能保持触觉及运动神经功能存在,利于定位,防止误伤神经根。③不需较大剂量的辅助强化麻醉,病人可在清醒和无痛下完成手术。④有利于术后疼痛治疗。术毕经硬膜外导管注入局麻药物或镇痛药液,可有效地缓解和消除因手术创伤引起的疼痛和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降低炎症渗出速度和程度,使水肿减轻,促进炎性渗出物的吸收和炎细胞浸润的消散,达到治疗作用,缩短患者康复时间。收稿日期:1999-01-26

    修回日期:1999-12-13,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