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广东医学》 > 2000年第1期
编号:10237144
电针督脉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http://www.100md.com 《广东医学》 2000年第1期
     作者:卢卫 蒋劲 熊东林

    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疼痛科 518052

    关键词:

    广东医学000140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其发病率有逐年增 高之势。为探索止痛效果好、副作用少的治疗方法,我科1997~1999年采用电针腰段督脉夹 脊穴的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6例,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6例,男17例,女9例;年龄23~58 岁,平均31岁;病程1周至5 a。

    1.2 诊断标准 参照1996年《脊柱外科学》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腰痛 ,同时伴单侧或双侧下肢放射痛,直腿抬高试验、仰卧挺腹试验阳性,咳嗽反射阳性,CT或 MRI示椎间盘突出并压迫硬膜囊或神经根。本组单椎间盘突出者15例,双椎间盘突出者7例, 三个椎间盘突出者4例,以L 4~5及L5~S1椎间盘突出 居多。
, http://www.100md.com
    1.3 治疗方法

    1.3.1 基础治疗 以卧硬板床、腰牵引为基础治疗,同时配合解热镇痛 药及超短波、汽化药热疗等常规物理治疗。

    1.3.2 电针治疗 ①选穴:根据椎间盘突出的节段取穴,即取突出节段 棘间的督脉穴及两旁的夹脊穴。下肢疼痛剧烈或伴肌萎缩、肌力减弱、皮肤感觉异常者,酌 加委中、承山、风市、阳陵泉、悬钟、昆仑等穴。②刺法:选用26~28号针灸针。督脉穴垂 直进针,深度以达硬脊膜外腔为度,当患者诉有触电感或胀麻感且向下放射时,表明已达治 疗深度。夹脊穴使毫针与皮肤呈75°进针,针尖朝向相应椎间隙,出现酸、麻、胀或触电感 时停止进针。③电刺激:采用上海产G6805电针仪作为刺激源,两对电极置一个病变节段, 两个正极并接督脉穴针柄,两个负极则分别接两侧夹脊穴针柄。急性期以及疼痛为主者选用 100 Hz密波,慢性期以及隐痛伴下肢乏力者以疏波为主,亦可采用疏密波,输出强度由“0 ”位开始,逐渐加大,以针刺部位附近肌肉轻微颤动或患者耐受为度。电针治疗1次/d,每 次30 min,7次为一疗程,两疗程之间休息2~4 d。
, http://www.100md.com
    1.4 疗效标准 ①基本痊愈:经2个疗程治疗后,腰腿部疼痛消失,坐 立行走及弯腰无不适,双侧直腿抬高试验阴性。②显效:经2个疗程治疗后,腰腿部疼痛明 显 减轻,但弯腰活动仍受限,久坐或久行后疼痛加剧,直腿抬高试验>55°。③有效:经2个 疗程治疗后,腰腿部疼痛有所减轻,患侧直腿抬高试验>40°。④无效:治疗前后症状及体 征无明显改变。

    1.5 治疗结果 26例中,基本痊愈5例,显效14例,有效5例,无效2例, 总有效24例(92.3%)。

    2 讨论

    由于人类生活方式、行为的改变,以及检测手段的不断进步,腰椎间盘突出症 的发病率亦不断上升。本病轻症者对人体影响不大,重者则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及劳动能力。 治疗上,目前除腰牵引及卧硬板床作为基础疗法,同时配合药物、物理治疗外,对疼痛剧烈 者现代医学大都加用硬脊膜外腔神经阻滞术,以减轻、消除受压神经根周围的充血、水肿等 炎症反应,减轻病变神经根所受的压力,促进其正常功能的恢复。其阻滞用药多为局麻药、 类固醇、神经营养药的混合液,因此存在较多禁忌证和相应的并发症,其操作条件、要求亦 颇严格,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使用范围。
, http://www.100md.com
    电针腰段督脉夹脊穴的方法及思路,源于传统的针灸经络学并受现代医学硬脊膜外腔神经阻 滞术的启发而产生。目前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的机理较为公认的有机械压迫说和化学刺激说 。卧床休息及腰牵引等治疗对缓解突出椎间盘的直接压迫有良好的效果,但对病变部位的致 炎致痛物质聚集所产生的化学性刺激效果欠佳,非甾体类或类固醇类消炎药对此效果亦不甚 理想。电针腰段督脉穴(深达硬脊膜外腔)以及两侧相当于椎间孔、脊神经后根通路的夹脊穴 ,并施予适当频率、强度的低频电刺激,可取得解除局部肌肉痉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 进局部致炎、致痛化学物质的消散以及神经功能恢复之效果。笔者认为,电针腰段督脉夹脊 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具有方法简便、疗效确切、副作用及禁忌证少的特点,对合 并有高血压、糖尿病、消化道溃疡等疾病的患者以及对“封闭”治疗心存顾虑的患者尤为适 宜。,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