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广东医学》 > 2000年第1期
编号:10237174
结肠肛管吻合术在中下段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
http://www.100md.com 《广东医学》 2000年第1期
     作者:杨进华 李宗文 张甲佑 何日荣

    单位:杨进华 李宗文 张甲佑(广东省高州市中医院 525200);何日荣(广东省湛江中心人民医院 524000)

    关键词:

    广东医学000163 直肠癌的发病率在我国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对直肠癌患者除了要提高生存率之外,尚要考虑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为此,我们于1992年1月起选择了34例中下段直肠癌患者进行结肠肛管吻合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4例患者中男21例,女13例。年龄38~66岁。本组病例术前指检肿瘤下缘距肛门5 cm 8例,6~8 cm 16例,肿瘤浸润不超过直肠周径2/3,且无肠梗阻者。管状腺癌21例,乳头状腺癌9例,粘液腺癌4例。经肛检发现者31例,肛窥和肠镜发现者3例,术前病理活检确诊者32例。全组患者术后病理检查两残端未见癌细胞。
, 百拇医药
    1.2 手术方法 作左下腹经腹直肌切口,游离乙状结肠、直肠至底盆超过尾骨尖达肛提肌平面,距肿瘤下3 cm处用无损伤大直角钳钳夹切断直肠,在乙状结肠距肿瘤15 cm上切断近端结肠(含肿瘤),取下标本后腹腔组医师继续分离降结肠使之没有张力地垂入盆腔。会阴组医师用手指充分扩肛后将结肠拖出肛门在齿状线平面上与肛管吻合,用4号丝线行全层内翻间断缝合一周,还纳肛管,从骶部向会阴外瘳口置胶管引流;缝合切口术毕。

    1.3 结果与随访 全组无手术死亡患者。术后生存均>16个月,术后3 a死亡3例,其中2例死于肝转移,1例死于肺转移,其余患者现均生存。盆腔内复发1例(此患者术后1 a发现复发而切除病灶后7个月发生小肠转移致梗阻,再次手术切除小肠后5个月死于腹腔脏器广泛转移)。

    全组患者术后2~6个月恢复正常生活或工作,并获良好或较好的控便功能。术后早期大便次数增多12例,3个月后症状消失5例,4个月及6个月症状消失9例,便秘者3例,无大小便失禁者。
, 百拇医药
    2 讨论

    对中下段直肠癌患者由于根治术所遗留的腹壁人工肛门,使患者无论在生理或心理上都受到极大的创伤,因此,对于保留一个具有良好功能,又处于自然位置的肛门是至关重要的[2]。为提高直肠癌患者的生存质量,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在不断地探索各种保肛手术方法,如直肠前切除低位吻合术就是一种较佳的术式,但此术式由于受底盆局部解剖的限制,在狭窄又深的底盆内吻合难度很大,吻合口漏发生率很高(达9.3%),吻合器的问世大大提高了低位吻合的成功率,但吻合口漏的发生并无减少[3]。近年来双吻合器的应用(Dixon术),虽然可顺利完成低位或超低位吻合和减少了吻合口漏,但价格昂贵,在推广应用上有一定的困难,为此,我们采用结肠肛管吻合术治疗了34例中下段直肠癌患者,无手术死亡,吻合口漏及吻合口狭窄发生率也比较低,占2.9%(1/34)及5.9%(2/34)。由于保留了正常位置的肛门,生存质量得到相应的提高。

    有文献报道直肠肿瘤向远端的扩散范围罕有超过2 cm者,而个别>2 cm者均属高恶性或Dukes'C期病变,对这类病例无论施行何种手术预后均不佳[4]。所以对直肠肿物远端切除2~3 cm正常肠管已经足够,从本组患者资料上看,局部复发率并未增加,生存率并未降低,术后病理检查两残端未见癌细胞,说明该术式是可行的。
, http://www.100md.com
    由于直肠肛管吻合口位置较低,对肛管直肠的生理紊乱是比较明显的[2]。所以部分患者出现术后早期大便次数增多的现象,从本组资料来看34例中就有12例术后早期大便次数增多,占35.9%,但多数在术后3个月内恢复,少数半年内恢复。

    通过对34例患者的临床观察,我们认为此术式具有以下优点:①保留了提肛肌,不清除坐骨直肠窝脂肪,故不会损伤括约肌神经,而保留了健全的肛管括约肌功能[3]。②避免拖出的肠段坏死、回缩的危险性明显减少。③手术简单、操作方便、恢复快。④不用加作横结肠辅助性造口。⑤术后短时间就可获得良好的控便功能。

    参考文献

    1,哈德洪.直肠癌的流行病学现状.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6,16(3):159

    2,秦新裕,牛伟新,王承培,等.直肠前切除术的吻合口位置对肛直肠功能的影响.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4,14(4):222

    3,郁宝裕.结直肠癌外科治疗的现状.现代临床普通外科杂志,1996,1(3):122

    4,郁宝裕,李东华,沈耀祥,等.直肠癌外科治疗及远期效果的评估.临床外科杂志,1997,5(2):65

    (收稿日期:1999-03-11),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