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 2000年第1期
编号:10252371
小儿不同病原肠炎症状与临床辨证分析
http://www.100md.com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0年第1期
     作者:何英 云鹰

    单位:(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 河南 450000)

    关键词:小儿肠炎;临床症状;辨证分型;比较分析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000122

    分类号:R 925.7▲

    小儿肠炎以感染致病性大肠杆菌及轮状病毒最为多见[1]。不同的病原导致的肠炎均以腹泻为主要症状,但其发病季节、大便性状及其他兼证有所不同,中医辨证证型有别。现将我们诊治的120例腹泻患儿的病原检测结果,与症状及辨证分型进行比较分析。

    1 对象

    在我院门诊及病房选择120例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小儿泄泻的诊断,且为细菌性肠炎和轮状病毒肠炎患者。其中男性85例,女性35例;年龄3个月~7岁。临床诊断为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60例,大便镜检见白细胞、粘液及少许红细胞者56例;粪培养46例,致病性大肠杆菌生长者21例,阳性率45.7%。临床诊断为轮状病毒肠炎者60例,进行轮状病毒Elisa法、核酸电泳法检测病原57例,阳性47例,阳性率82.5%,阴性10例。
, http://www.100md.com
    2 方法

    2.1 辨证标准

    中医辨证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和《实用中医儿科学》制定[2]。①热胜于湿证:泄下黄稠,腹痛作热,便赤口渴,发热或无热,纳差,腹胀或痛,恶心呕吐,口渴或渴不欲饮,苔黄,指纹紫,脉濡或滑数。②湿胜于热证:暴注水样,色淡黄若蛋花汤样,腹泻肠鸣或有腹痛,面黄倦怠,纳呆呕恶,苔白腻,指纹紫滞,脉濡滑。

    2.2 观测内容

    主证腹泻(大便次数、大便性状);兼证发热、流涕、咽红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消化道症状(呕吐,纳差,腹胀、腹痛)及脱水征。

    3 结果

    3.1 两组辨证分型比较
, http://www.100md.com
    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组中,湿胜于热型16例, 热胜于湿型44例;轮状病毒肠炎组中,湿胜于热型49例,热胜于湿型11例。两组证型有显著性差异。

    2.2 两组主证及舌象比较

    两种肠炎大便次数无差异,二者均有水样及稀水样便,但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便质偏稠,而轮状病毒肠炎便质稀薄。舌苔结果显示前者的黄苔多于后者,表现为热证,后者白腻苔多于前者,表现为偏湿象。见表1。

    表1 两组主证及舌象比较(例) 组 别

    例数

    便次(次/日)

    便 质

    舌 苔

    舌 质
, http://www.100md.com
    <5

    5~10

    >10

    水样

    稀水样

    糊状

    粘液

    薄白

    白腻

    黄

    淡红

    红

    其他

    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组
, http://www.100md.com
    60

    8

    36

    16

    9

    24

    10

    17

    10

    24

    26

    21

    38

    1
, 百拇医药
    轮状病毒肠炎组

    60

    10

    37

    13

    24

    33**

    3

    0

    12

    37

    11

    31*
, 百拇医药
    28

    1

    注:两组比较*P<0.05 **P<0.01

    2.3 两组兼证情况比较

    轮状病毒肠炎组伴上呼吸道感染、呕吐,脱水者明显多于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组。其他消化道症状二者无显著差异。见表2。

    表2 两组兼证情况比较 (例) 组 别

    例数

    上感

    呕吐

    腹胀

    腹痛
, 百拇医药
    纳差

    脱水

    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组

    60

    23

    22

    39

    36

    44

    24

    轮状病毒肠炎组

    60

    42**
, 百拇医药
    35*

    48

    27

    51

    40**

    注:两组比较*P<0.05 **P<0.01

    4 讨论

    中医学认为,泄泻的发生与湿邪密切相关,故有“无湿不成泄”、“湿多成濡泄”之说。无论是外感或内伤,均可导致脾胃功能受损,运化失职,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滞内停,下迫大肠而为泄泻。小儿感邪之后可以热化,临床以湿热型泄泻最为多见。由于体质及病邪的不同,可有湿邪偏胜及热邪偏胜之不同,临床应以详辨,恰当辨证治疗。

, 百拇医药     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夏秋季多发,此时湿热当令,饮食不节或不洁,邪从口入,传于大肠而发湿热泻。临床表现以热重于湿者为多。轮状病毒肠炎秋冬季为发病高峰,其传播途径主要是经粪─口的消化道传播,同时,也可经呼吸道传播[1],故其伴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者较多见。该病原主要致小肠上皮损伤,使其消化吸收功能受损,出现炎症性渗出,使大量肠液积聚在肠腔而排出大量水样便。

    本次观察结果提示:二种肠炎虽均有大便次数增多,质地变稀,但其主症之一便质及各自的兼证有明显不同。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组,水样、蛋花汤样便者占55.0%,伴上呼吸道感染者38.3%,伴呕吐者36.7%,伴脱水者40.0%,而轮状病毒肠炎组分别为95.0%、70.0%、58.3%、66.7%,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这与中医理论是吻合的。

    中医辨证分析认为:两组均有大便质稀下迫,属湿热泄泻范畴,但前者以蛋花汤、粘液、糊状便为主,质地较稠,舌质红,苔黄属热重于湿型。后者感邪途径有别于前者,肺卫受邪,外感症状多于前者。其以水样、蛋花样大便为主,质地清稀,舌淡,苔白,属湿重于热型。两组均可致伤阴而出现脱水症状,轮状病毒肠炎组伴脱水者多于大肠杆菌肠炎组,这与中医认为热盛易伤阴,湿胜易伤阳的理论似不符合。又有理论认为“暴泄伤阴久泻伤阳”,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短期内大量水样便,致阴液耗损,故而脱水征多见。
, 百拇医药
    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热重于湿者为主,应着重选用清热利湿之剂,如葛根芩连汤之类。轮状病毒肠炎以湿重于热者为多,应予芳香化湿之剂,如藿香正气散、藿朴夏苓汤之类。同伴有表证,前者以葛根清热解表,后者以藿香除湿解表;清热剂前者选苦寒之黄芩、黄连之属;后者则以车前草、泽泻、滑石等以利湿清热,使热随湿除。由此可见,两种肠炎在辨证分型、治法、方药有区别,应突出辨证论治的特点,以求诊治的正确性。■

    作者简介:何英,男,48岁,副主任医师

    参考文献:

    [1]吴瑞萍.实用儿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239~1242

    [2]江育仁. 实用中医儿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33

    (收稿日期:1999-03-05),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