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江苏医药》 > 2000年第2期
编号:10207316
巴通骨折22例治疗分析
http://www.100md.com 《江苏医药》 2000年第2期
     作者:李学银

    单位:李学银(铜山县第二人民医院 221143)

    关键词:

    巴通骨折22例治疗分析 作者自1991年1月至1995年2月收治巴通(Barton)骨折22例,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本组22例中,男12例,女10例,年龄9~73岁。掌侧Barton骨折5例,背侧Barton骨折17例。其中粉碎性骨折5例,皆为掌侧Barton骨折。损伤原因:为滑倒或撞倒时手掌侧或背侧着地。外伤后病人手腕肿痛明显。X线片示:桡骨远端骨折,且骨折线通过桡骨关节面。

    二、治疗:22例均行局部血肿内麻醉下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掌侧Barton骨折复位后固定在掌屈位;背侧Barton骨折复位后固定在背屈位。6周后拆石膏,加强腕关节伸屈功能锻炼。2例误诊为科雷氏(Colles)骨折,急诊行掌屈尺偏位石膏固定,2周复查发现为背侧Barton骨折,而在臂丛麻醉下行手法复位石膏固定。17例手法复法获得成功。5例粉碎性骨折复位后石膏固定,拍片显示又错位。除1例病人72岁拒绝手术外,余4例皆手术治疗,其中1例手术2次,第一次取桡侧切口,由于暴露不清晰,术后拍片示骨折复位不满意,而再次手术。取背侧L型切口用3枚克氏针经背侧向掌侧穿入固定,术后拍片骨折复位仍不满意。病人拒绝再次手术治疗。余3例掌侧Barton骨折1例T型接骨板固定,2例用克氏针固定。手术时采用Ellis切口,于前臂远侧的桡侧掌面作一7 cm长的纵形切口(亦可用“S”型切口)。在桡侧腕屈肌与掌长肌之间分离,将拇长屈肌腱拉向桡侧,正中神经和其它肌腱拉向尺侧。在再旋前方肌于桡骨起始处分离肌纤维,显露骨折。整复后,用一T型钢板固定骨折近端。钢板远侧横形部分与支持钢板的作用一样能保持骨折的整复。用2枚螺丝钉固定在近侧骨片上,钢板远端不需打入螺丝钉。直视下使骨折复位及恢复关节面。术后中立位石膏固定,术后6周拆石膏和进行腕关节功能锻炼。
, http://www.100md.com
    三、疗效判定:分为四级(优、良、可、差)评定。优:无疼痛,腕关节活动范围与健侧比较减少小于10%;良:偶有轻微疼痛,腕关节活动与健侧比较减少小于20%;可:轻度到中度疼痛,活动有些受限,腕关节活动范围与健侧比较减少小于50%;差:严重疼痛和遗留功能不全,腕关节活动范围与健侧比较减少大于50%。结果:本组22例除1例随诊未超过6个月未作统计在内,其余随访时间在6个月~36个月,本组优11例,良8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90.5%。

    讨 论

    一、损伤机制:受伤时手背腕部着地,月骨向背侧移位,在桡骨远端背侧部分造成剪力,并使该部位骨折。结果造成月骨连同背侧骨块向背侧移位,产生背侧Barton骨折。当手掌腕部着地向掌侧移位,在桡骨远端掌侧造成剪力。月骨冲击桡骨远侧关节面掌侧部分,使该部分骨折同时将腕背侧韧带月骨附着处部分撕脱,造成月骨连同骨片向掌侧移位,形成腕关节半脱位,产生掌侧Barton骨折。Colles骨折是桡骨下端骨折向掌侧成角及背侧移位。而向背侧成角及向掌侧移位的称为史密斯(Smith)骨折。Colles、Smith骨折与Barton骨折之不同在于前两种不影响关节面,而后者影响关节面。
, 百拇医药
    二、骨折复位:背侧Barton骨折时,腕掌韧带松弛、近侧部撕裂,月骨连同背侧骨块向背侧移位。整复时根据King氏方法、牵引、背屈。完整的和绷紧的腕掌侧韧带纤维使撕裂的韧带复位,掌侧桡腕韧带绷紧并保持复位,同时月骨向掌侧移位,位于非骨折部分。如果桡骨远端掌侧部分有足够大即至少1/2关节面,月骨可获得稳定。随之桡远端背侧骨片复位。掌侧Barton骨折损伤机制与背侧Barton骨折方向相反,固定时原理相同但方向相反,采取掌屈位。Colles骨折复位,在牵引下使骨折远端骨片向掌尺侧移位,复位后腕掌屈尺偏固定。Smith骨折在牵引下骨折远端骨块向背侧尺侧移位纠正复位。复位后腕背屈位石膏固定。

    三、经验教训:Barton骨折的治疗首先要认识、了解骨折的损伤机制及复位原理。如果将背侧Barton骨折误诊为Colles骨折,并按Colles骨折整复固定(本组误诊2例),必然会影响治疗效果。同样对掌侧Barton骨折亦不可误诊为Smith骨折。对于骨折超过关节面1/2的不稳定Barton骨折,在手术治疗时要注意选择手术的入路。掌侧型手术做腕掌侧切口,背侧型做腕背侧切口,本文1例手术2次,均为手术切口错误,导致术后复位仍不满意,应引以为戒。■,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