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 2000年第2期
编号:10215093
热休克基因转录的调节:热休克转录因子(HSF)的结构与功能
http://www.100md.com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0年第2期
     作者:张伟 综述 王登高 审校

    单位:张伟(第三军医大学预防医学系劳动卫生学教研室,重庆,400038);王登高(第三军医大学预防医学系劳动卫生学教研室,重庆,400038)

    关键词:热休克转录因子;结构;功能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000231

    中图法分类号Q7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04(2000)02-0198-03

    Regulation of heat shock gene transcription: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heat shock transcription factor
, 百拇医药
    热应激反应(Heat shock response)最早由Ritossa(1962)在研 究黑腹果蝇时发现[1]。随后,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深 入研究,发现众多生物,包括动物、植物、细菌等 ,都具有这一特性。随生物化学及遗传学技术进步 ,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及热休克基因被逐渐 发现和探明。迄今,HSP的结构及在热应激反应中的功 能已较为清楚,其“分子伴娘”(Molecular charperone)[2]的 身份已广为人知。同时,热应激反应的调节也逐渐 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

    1 HSF的发现

    鉴于热休克蛋白(HSP)在热应激反应中的关键作用, 对热应激反应调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HSP及其基因( Heat shock gene)表达的调节上。到八十年代中期,研究证 明热休克基因表达的调节主要发生在转录水平[3],此 后研究工作重点便集中于寻找调节热休克基因转录 的热休克依赖性转录因子。后来在E.coli体内,发现了 热休克σ因子(Heat shock σ factor)[4]。但是,与σ因子同 源的调节因子在原核生物中并不普遍存在,其它细 菌的调节另有机制。在枯草杆菌(Bacilluss ubtilis)体内 ,热休克基因的表达则受到一个重复DNA序列的可逆的 顺式负调节(Negative cis-acting control)。所以原核生物的 热应激反应调节机制中,迄今尚无一个共同的调节 因子。
, 百拇医药
    早在70年代中期,研究人员就发现,用热休克细胞 的提取物能诱导果蝇染色体的热休克位点出现所谓 的“染色体疏松”(Chromosome puff),说明真核生物体内 存在某种转录因子。但直到80年代中期,研究人员发 现DNA上转录因子的特异结合位点—热休克元件(Heat shock element,HSE)[5]后,方才利用足迹法(Footprinting assay)和 亲和层析法(HSE-affinity chromatography)找到并纯化了热休克 转录因子(Heat shock transcription factor,HSF)[6]。HSF本质上是一 种蛋白质,其结构和功能在进化中较少变异,因此 具有广泛的同源性,在真菌、果蝇、鸡、人类等真 核生物中都有存在。

    2 HSF的 类别与功能

    从HSF发现到现在,随研究的深入及新技术的采用, 在不同生物体内,发现了越来越多的HSF及其基因,如 :人体内有hHSF1、2、4[7];鸡体内有cHSF1、2、3;小鼠体 内有mHSF1、2;西红柿有3种HSF;只有一种HSF的生物也很 多。
, http://www.100md.com
    HSF在热应激反应中的主要功能,是在热休克基因的 表达过程中与相应启动子结合,启动基因的转录过 程,最终促进HSP的表达(详见后述)。但在高等真核 生物体内,如脊椎动物及哺乳动物,不同种类的HSF, 虽然结构上很相似,但功能上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 差异。其中,只有HSF1是最有代表性、最具有完全意 义的HSF,而其它HSF则不然。如HSF2,有研究证明HSF2对热 刺激信号耐受;通常认为它对代表生长、发育、分 化的信号更为敏感,其组织含量及活性变化的时相 也证实了这一点[8]。如cHSF3,虽然也对热刺激信号起 反应,但其活化阈值却高于cHSF1,在较高温度时仍能 保持活性。而最新发现的hHSF4[7]似乎是一个通过减少 HSE结合位点,而专门起抑制作用的HSF,其生物学意义 在于控制热应激反应的动态平衡。

    3 HSF的结构

    虽然从不同生物体内分离出来的HSF分子种类和大小 各有不同,如从酵母菌、果蝇、人类体内分离出来 的HSF,其分子量分别为:150、110、80×103u;但其结构却 极为相似,共同具有一个极为保守的核心区域—— DNA结合区域(DNAbindingdomain)和三聚区域(Trimerizationdomain) 。
, http://www.100md.com
    3.1 DNA结合区域(DNAbindingdomain)

    DNA结合区域靠HSF的N-末端,位于HSF最保守的区域中 ,其晶体结构与溶解状态的结构比较一致,都具有 DNA结合蛋白特征性的螺旋-转角-螺旋结构基元( Helix-turn-helixmotif),由3个螺旋(H1、H2和H3)和4个反 向平行的β-片层(β-sheet)(β1、β2、β3和β4)组 成,其排列顺序如下:

    DNA结合区域通过螺旋-转角-螺旋结构形成了一个 紧密的球形结构。但与其它DNA结合蛋白(如CAP)的DNA结 合区域不同的是:HSF的DNA结合区域有一个α-螺旋凸起(α-helical bulge);一个由脯氨酸诱导的扭结(Proline-induced kink),该扭结使H2发生明显扭曲;在H2和H3之间有一段5~7个 氨基酸的间隔。对于非植物性来源的HSF,在β3和β4之 间还有一个暴露的、易曲的可溶性环状结构。
, 百拇医药
    HSF的DNA结合区域与DNA结合的部位起始于H1的N端后数个 氨基酸处。终止位置对不同的HSF并不一致,但多数认 为终止位置位于β4末端之后的16个氨基酸处。这16个 氨基酸的功能一方面是通过与疏水核心的相互作用 在空间结构上封闭DNA结构区域的一个侧面;另一方面 是使HSF三聚体中各HSF单体的DNA结合区域相互协调,以 获得对热休克元件(HSE)的高亲和力。

    DNA通过主沟与HSF结合,具体结合位点就是DNA上的 HSE。HSF能识别HSE上特异性的“-nGAAn-”结构,HSF单体 与“-nGAAn-”结构以1:1的比例结合。HSE上“-nGAAn- ”结构的数目对HSF与HSE亲和性有很大的影响。一个完 整的HSE结构上通常有3个“-nGAAn-”结构,而完整的 HSF也是以三聚体的形式与HSE结合,这样的结合具有最 大的亲和力。若HSE上只有2个“-nGAAn-”结构,两者 的亲和力只能达到中等水平。

    许多物理学与遗传学证据都表明,DNA结合区域 螺旋-转角-螺旋结构上的第3个螺旋(H3)起识别HSE上 “-nGAAn-”结构的作用。H3通过其极性及阳性氨基酸 残基在溶液中形成一个典型的双岐性螺旋(Amphipathic helix),与DNA通过离子键相互作用,但具体的机制尚 不清楚。
, http://www.100md.com
    3.2 三聚区域

    当HSF活化时,相互间需通过三聚区域结合形成HSF三 聚体。相对于DNA结合区域,三聚区域位于HSF的C-末端 。三聚区域的特征性结构是3个疏水七氨基酸重复序 列(Hydrophobic heptad repeat array)。这3个序列由数目不等的 七氨基酸重复(Heptad repeat)构成。第一个序列较长, 有5~6个七氨基酸重复;第二和第三个序列较短,且 基本上重叠在一起,前后只差一个氨基酸;第一个 序列与后两个序列之间由QQQ基元(QQQmotif)隔开。( 注:Q即谷氨酰胺残基)

    每个七氨基酸重复的第一和第四个疏水氨基酸 残基是螺旋型卷曲螺旋结构(Helical coiled-coil structure) 所特有的,可用于形成亮氨酸拉链(Leucine zipper)[9]。 但具有亮氨酸拉链的蛋白通常形成同二聚体或异二 聚体,像HSF这样形成三聚体的非常少见。
, http://www.100md.com
    以流体力学方法检测HSF三聚体所得结果表明, 三聚体的空间结构比预期的紧密,因此,HSF三聚区域 的空间结构并非如所想像的是一个简单的连续卷曲 螺旋(Coiled-coil),其构型可能与流感病毒血凝素的 三聚区域相似:较长的七氨基酸重复序列内部相互 作用,形成一个三链α-螺旋型卷曲螺旋(Triple-stranded α-helical coiled-coil),其外部由较短的七氨基酸 重复序列形成一个α-螺旋,以稳定其结构。

    3.3 其它结构

    3.3.1 活化区域(Activator domain)除DNA结合区域与三聚区 域外,促进热休克基因转录的活化区域也是HSF较重要 的结构之一,但活化区域与上述两个结构区域不同 ,其物种间的同源性不高,位置也不很确定。通过 遗传学方法可将KLHSF(Kluyveromyces lactis HSF)的C末端活化子 (Carboxy-terminal activator,CTA)定位于C末端的32个氨基酸残 基内;而ScHSF(Saccharomyces cerevisiaeHSF)的CTA则散在于180个氨 基酸残基内。N-末端活化子(N-termina lactivator,NTA)的 位置尚未确定。
, http://www.100md.com
    高等真核生物的情况就比较复杂,其活化区域的确 定就相对困难一些,可能位于C-末端的某些区域。 如hHSF1有2个独立的活化区域,位于靠C-端1/3处,受所 谓中心调节区域(Central regulatory domain)的调节。该调节 区域位于三聚区域与该活化区域之间,对热刺激信 号敏感[10]

    3.1.2 CE2CE2是位于HSFC-末端的一小段序列,也是HSF最 为保守的序列之一,能够抑制HSF的转录促进功能。但 CE2仅见于酵母菌,高等生物缺乏这一结构。

    4 HSF活化过程

    多种内、外界刺激因素均可活化HSF,其中以热休克 为最典型、最传统的活化方式。细胞受到高温刺激 后,通过目前尚不完全了解的机制,促进HSF活化,HSF从 无活性到有活性的这一活化过程现在知道得较为清 楚,简述如下:
, 百拇医药
    4.1 形成HSF三聚体

    无应激状态下,HSF以无活性的单体形式存在。当细 胞处于应激状态时,细胞内环境发生变化,解除了 对HSF的活性抑制,促进HSF由单体向三聚体转换。HSF之 间通过三聚区域结合,具体位点是三聚区域的3个七 氨基酸重复序列。无应激时,这3个序列在HSF内部形 成稳定的卷曲螺旋结构,以维持其单体状态;应激 时,在不明机制作用下,卷曲螺旋结构打开,相邻 HSF的七氨基酸重复序列之间相互作用,形成分子间的 卷曲螺旋,在此结构帮助下,每3个HSF单体结合在一 起形成一个三聚体。

    4.2 三聚体与HSE的结合

    HSF单体基本上不能结合HSE,只有形成三聚体后,两 者的亲和性才大大增强。HSF与HSE亲和力的大小不仅与 HSE内的“-nGAAn-”数目有关,HSF三聚体之间的协作也 能极大地促进两者的结合。在热休克基因转录起点 上游数百bp处,往往有多个拷贝的HSE;实验证实,HSF与 2个紧邻HSE的亲和力比与单个HSE的亲和力高出近2千倍 。
, http://www.100md.com
    4.3 促进转录

    对Kluyveromyces lactis等较低等的真核生物而言,HSF与HSE的 结合过程与HSF促进转录过程是耦联的;两者结合后, 随HSF上活化区域的暴露,即可促进热休克基因的转录 。但高等真核生物的情况就比较复杂,虽然通常两 者也能耦联,但在一定的条件下,HSF与HSE结合并不能 促进热休克基因的转录[11],即两者是两个相互独立 而非耦合的过程。这一现象说明在高等真核生物体 内,对HSF的DNA结合功能和转录促进功能的调节各有其 机制;通常情况下两者互相协调,但在一定的条件 下,可将两者分开。与HSF活化紧密相关的还有HSF的定 位及HSF的磷酸化[12]等过程。

    5 HSF的调节

    生物体调节HSF,主要通过控制HSF的活性,而非其生 物合成及细胞内稳定性。因此,HSF的各种调节因素,无论来自体内还是体外,其作用机制及效应都以改 变HSF活性为中心。
, http://www.100md.com
    5.1 活化因素

    5.1.1 内部活化因素细胞内环境对HSF的活性有重要影 响;内环境发生的生理或病理改变,往往可通过直 接或间接的途径激活HSF。在影响HSF活性的内环境多种 因素中,HSP是最重要的双重调节因素。细胞内某些因 子、激素可能也与HSF的活化有关,如NF-κB、内源性 肿瘤坏死因子[13]、前列腺素等。

    5.1.2 外界活化因素近年来,对外界活化因素的研究 成为新的热点,现已发现了多种因素能够激活HSF。其 机理在于:外部活化因素作用于细胞后,造成细胞 内的非正常蛋白(如:未正常折叠蛋白、该降解而 未降解的蛋白、蛋白碎片、蛋白多聚体、变性蛋白 等)浓度过高,降低游离HSP浓度,从而激活HSF。这样 的因素较多,如:热休克、pH变化、渗透压变化、缺 氧、缺血再灌注、过氧化氢、水杨酸盐、表面活性 剂、蛋白合成抑制剂(如环己烷)、丝氨酸蛋白酶 抑制剂、蛋白酶体抑制剂(Proteasome inhibitor)[14]及其它 多种物理因素及化学试剂。但有些因素通过刺激细 胞的发育分化而激活HSF,如:氯化高铁血红素(Hemin) 等。
, http://www.100md.com
    5.2 抑制因素

    抑制HSF活性的因素主要来自细胞内部。HSF结构中存 在抑制三聚体形成过程的区域。靠近HSF的C-末端有 一个保守的疏水七氨基酸重复序列,对动物HSF而言是 一个维系单体状态、抑制三聚体形成的结构。若hHSF1的 这一序列被其它非保守序列取代,将导致hHSF1无论有 无刺激始终处于三聚状态,并与DNA结合;若删除这一 序列,也将出现同样的结果;类似的现象还见于果 蝇HSF、cHSF1和cHSF3。

    细胞内HSP水平能反馈抑制HSF。高浓度的HSP能降低 HSF与DNA结合的活性,促进HSF三聚体解聚,从而使HSF失 活;所以随HSP合成的增多,HSF的活性被逐渐抑制。但 目前还不清楚HSP是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抑制HSF。

    6 现状及展望

    迄今,研究人员已在多种生物体内发现了不同种类 的HSF,并通过多种方法探明了HSF分子上的大部分重要 结构,同时对这些重要结构的定位、空间构象、功 能及调节进行了充分的研究。通过这些资料,可以 看出HSF在热应激反应中发挥功能有3个关键步骤:其 一,从单体聚合为三聚体;其二,三聚体识别并结 合热休克基因的HSE;其三,转录活化区域开放,促进 转录。生物体内、外多种调节因素对HSF的调节基本是 围绕这3个关键步骤进行,尽管具体的调节机制还有 许多不解之处。同时,以往的研究对象大多是离体 培养细胞;由于技术限制,在研究中不可能完全成 功地模拟体内的实际情况,所以离体研究与在体研 究之间得出了一些差异较大或似乎矛盾的结论[15]
, 百拇医药
    HSF除了在热应激反应中能调节HSP的合成外,有的 还能在某些生理和病理状态下发挥作用。故而有必 要从多学科、多角度来全面系统地研究HSF,一方面可 以借此了解细胞处于应激状态时,如何调动和协调 各种生理功能来维持生存;另一方面可将相关知识 应用于临床,为诊治人类疾病作出贡献。

    作者简介:张伟(1972.8),男,云南省大理人,硕士研 究生,助教,主要从事生化及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发表论文3篇。电话:(023)68752289

    参考文献

    [1]Ritossa F. A new puffing pattern induced by temperature shock and DNP in Drosophila[J]. Experientia, 1962,18:571- 573.

    [2]Hendrick J P, Hartl F U. Molecular chaperone functions of heat-shock proteins[J]. Annu Rev Biochem, 1993, 72:349-384.
, 百拇医药
    [3]Linquist S. The heat shock response[J]. Annu Rev Chem,1986, 55:1 151-1 191.

    [4]Yura T, Nagai H, Mori H. Regulation of the heat-shock response in bacteria[J]. Annu Rev Microbiol, 1993,47:321- 350.

    [5]Pelham H R B. A regulatory upstream promoter element in the Drosophila hsp70 heat- shock gene[J]. Cell, 1986,46(5):959-961.

    [6]Wu C. Activating protein factor binds in vitro to upstream control sequences in heat shock gene chromatin[J]. Nature, 1984,311 (5981):81-84.
, 百拇医药
    [7]Nakai A, Tanabe M, Kawazoe Y, et al. HSF4, a new member of the human heat shock factor family which lacks properties of a transcriptional activator[J]. Mol Cell Biol, 1997, 17(1): 469-481.

    [8]Sistonen L, Sarge K D, Phillips B, et al. Activation of heat shock factor 2 during hemin- induced differentiation of human ery-throleukemia cells[J]. Mol Cell Biol, 1992, 12( 9) : 4 104-4 111.

    [9]Landschulz W H, Johnson P F, McKnight S L. The leucine zipper: a hypothetical structure common to a new class of DNA bin-ding proteins[J]. Science,1988,240(4 860):1 759- 1 764.
, 百拇医药
    [10]Newton EM, Knauf U, Green M, et al. The regulatory domain of human heat shock factor 1 is sufficient to sense heat stress[J]. Mol Cell Biol,1996,16(3):839- 846.

    [11]Jurivich D, Sistonen L, Kroes R, et al. Effect of sodium sali-cylate on the human heat shock response[J]. Science,1992, 255(5 049):1 243- 1 245.

    [12]Sorger P. K.and Pelham H R B. Yeast heat shock factor is an essential DNA- binding protein that exhibits temperature-dependent phosphorylation[J]. Cell,1988,54(6):855- 864.
, http://www.100md.com
    [13]Watanabe N, Tsuji N, Kabayashi D, et al. Endogenous tumor necrosis factor functions as a resistant factor against hyperthermic cytotoxicity in pancreatic carcinoma cells via enhancement of the heat shock element- binding activity of heat shock factor 1[J].Chemotherapy,1997,43(6):406-414.

    [14]Kawazoe Y, Nakai A, Tanabe M, et al. Proteasome inhibition leads to the activation of all members of the heat- shock-factor family[J]. Eur J Biochem,1998, 255(2):356-362.

    [15]Locke M, Tanguay R M. Increased HSF activation in muscles with a high constitutive HSP70 expression[J]. Cell Stress Chaperones,1996,1(3):189-195.

    收稿日期:1999-11-01;修回日期:2000-01-20,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