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库利奇病1例报告
作者:刘开金
单位:湖北三峡学院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科 宜昌 443001
关键词:
实用医学进修杂志000223
米库利奇病(Mikulicz Disease)比较少见。多发于腮腺和泪腺。发生在颌下腺者比较少。90%发生于50岁以上女性。是一种以损伤涎腺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许多学者认为本病的病因、诊断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和疑点,因此还要进一步研究。我科1999年10月收治1例老年男性病例,发生在颌下腺,手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米库利奇病。现报告如下。
1 病例
患者男性,66岁。因左颌下无痛性包块2月余,逐渐增大,无口、眼、咽干燥,无关节痛,无腮腺及泪腺肿大;无血液病、结核病及皮肤病,有高血压病;曾于1964年阑尾摘除,1983年胃次全切除;1997年患脑栓塞;1998年因右颌下淋巴结炎而摘除淋巴结。就诊后于1999年10月行左颌下包块穿刺细胞学检查,报告为米库利奇病。同年10月27日收入院。查体:BP15/10kPa,左颌下包块约5cm×4cm大小,呈分叶状,表面光滑,扁圆,质地中等硬度,边界清楚,可活动,无压痛。右颌下包块约3cm×2.5cm大小,其它表现与左侧基本相同。实验室检查:RBC3.72×1012/L;Hb118g/L;PLT106×109/L;ESR50mm/h;ALT58U;AST49U;血脂2.55mmol/L均偏高。心电图正常;胸片及下颌骨片正常。诊断:米库利奇病。于11月6日在局麻下手术摘除左颌下腺。病理诊断:米库利奇病。
2 讨论
本病名原译为“米枯力兹病”,1992年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订正为“米库利奇病”。
2.1 病因和发病机理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本病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理多为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时,存在于涎腺中的EB病毒和巨细胞病毒被激活所致。
2.2 病理
镜下以腺实质萎缩和淋巴细胞反应性增生为特征。
2.3 诊断
由于本病症状不典型,复杂多样,当临床上缺乏口、眼干燥、关节炎等典型症状和体征时,易误诊为涎腺肿瘤。因而需全面系统收集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如施墨氏试验、玫瑰红染色,唾液量测定,涎腺造影、同位素扫描、实验室检查,一般可以确诊,但最后确诊需作活体组织检查。
2.4 治疗
本病尚无根治疗法。目前有免疫治疗、导管结扎与放射治疗、手术切除等方法。我们认为单发性病例,以手术切除是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收稿2000-02-23, http://www.100md.com
单位:湖北三峡学院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科 宜昌 443001
关键词:
实用医学进修杂志000223
米库利奇病(Mikulicz Disease)比较少见。多发于腮腺和泪腺。发生在颌下腺者比较少。90%发生于50岁以上女性。是一种以损伤涎腺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许多学者认为本病的病因、诊断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和疑点,因此还要进一步研究。我科1999年10月收治1例老年男性病例,发生在颌下腺,手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米库利奇病。现报告如下。
1 病例
患者男性,66岁。因左颌下无痛性包块2月余,逐渐增大,无口、眼、咽干燥,无关节痛,无腮腺及泪腺肿大;无血液病、结核病及皮肤病,有高血压病;曾于1964年阑尾摘除,1983年胃次全切除;1997年患脑栓塞;1998年因右颌下淋巴结炎而摘除淋巴结。就诊后于1999年10月行左颌下包块穿刺细胞学检查,报告为米库利奇病。同年10月27日收入院。查体:BP15/10kPa,左颌下包块约5cm×4cm大小,呈分叶状,表面光滑,扁圆,质地中等硬度,边界清楚,可活动,无压痛。右颌下包块约3cm×2.5cm大小,其它表现与左侧基本相同。实验室检查:RBC3.72×1012/L;Hb118g/L;PLT106×109/L;ESR50mm/h;ALT58U;AST49U;血脂2.55mmol/L均偏高。心电图正常;胸片及下颌骨片正常。诊断:米库利奇病。于11月6日在局麻下手术摘除左颌下腺。病理诊断:米库利奇病。
2 讨论
本病名原译为“米枯力兹病”,1992年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订正为“米库利奇病”。
2.1 病因和发病机理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本病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理多为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时,存在于涎腺中的EB病毒和巨细胞病毒被激活所致。
2.2 病理
镜下以腺实质萎缩和淋巴细胞反应性增生为特征。
2.3 诊断
由于本病症状不典型,复杂多样,当临床上缺乏口、眼干燥、关节炎等典型症状和体征时,易误诊为涎腺肿瘤。因而需全面系统收集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如施墨氏试验、玫瑰红染色,唾液量测定,涎腺造影、同位素扫描、实验室检查,一般可以确诊,但最后确诊需作活体组织检查。
2.4 治疗
本病尚无根治疗法。目前有免疫治疗、导管结扎与放射治疗、手术切除等方法。我们认为单发性病例,以手术切除是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收稿2000-02-23,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