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临床研究》 > 2000年第2期
编号:10218271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16例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医学临床研究》 2000年第2期
     作者:徐平 袁平

    单位: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 常德 415003

    关键词:脑膜炎,隐球菌性;治疗;隐球菌,新型;诊断

    湖南医学000223【中图分类号】 R51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1-9421(2000)01-0117-01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隐脑)临床表现复杂,且不典型,容易误诊,对治疗反应不敏感,病死率高。1984年以来本院收治隐脑16例,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6例,男10例,女6例,平均年龄32(20~57)岁,有接触鸽子史者2例。16例均为住院病人,具有脑膜炎的症状、体征和脑脊液改变,并经病原学确诊。入院后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7例,病毒性脑膜炎3例,血管性头痛3例。首次诊断为隐球菌脑膜炎3例,其中1例合并结核性脑膜炎(结脑)。
, http://www.100md.com
    1.2 临床症状及体征 本组首发症状14例有程度不等的头痛,9例表现为剧烈头痛,多为持续性伴阵发性加剧;8例伴有恶心、呕吐,均为喷射性呕吐;低至中度发热者7例,高热者2例;神志障碍者5例;全身性抽搐发作者1例,病程中出现偏瘫者1例,巴彬斯基征阳性2例。本组16例患者均有脑膜刺激征。

    1.3 辅助检查 16例患者腰穿测压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其中脑脊液压力>3.5 kPa者11例,最高者达7.2 kPa;脑脊液外观无色透明15例,微混浊1例,白细胞数正常3例,余13例均增高。首次墨汁染色隐球菌阳性仅2例,2~3次墨汁染色阳性11例,经隐球菌培养均为阳性。5例病情较轻者作了头部CT,1例示颅内片状密度灶,1例有侧脑室扩大。

    1.4 治疗及预后 本组病人有5例用二性霉素B(AMB)联合5-氟胞嘧啶(5-FC)治疗,AMB每天剂量从1 mg起逐渐增至20~40 mg(0.5 mg/kg),5-FC每日剂量8~9 g(150 mg/kg),总疗程37~212 d,平均(121±50)d,治愈2例,死亡3例;11例用AMB加氟康唑治疗,氟康唑剂量开始为400 mg/d,以后渐减量,其中2例AMB鞘内注射每日剂量从0.1 mg起,逐渐增至0.5~1 mg,每2天1次,总疗程23~115 d,平均
, 百拇医药
    (87±32)d,治愈7例,死亡4例。

    2 讨论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是比较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真菌病,近年来已有一些临床报道[1~3]。由于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等消耗性疾病长期广泛地应用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及抗癌药物影响和削弱了患者的免疫力,随着诊断水平的提高,这类真菌性疾病发病有增高趋势。本组2例因患有红斑性狼疮而有长期服用激素的病史,这与陈梅根报道2例肾移植后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发病一致[1]。本病临床表现极不典型,复杂多样,可亚急性或慢性起病,加之脑脊液炎性改变,极易误诊为结脑。据国内对中枢隐球菌病分析资料报道,误诊率达48%[1]。本组误诊为结脑7例(占43.8%),均有以下共同的特点:①头痛,早期呈轻度间歇性头痛,并逐渐加重转为持续性。②呕吐,后期多为喷射性呕吐。③发热,亚急性起病者为低-中度高热,急骤起病者高热、寒战,体温达39~40 ℃。④有脑膜刺激征。⑤腰穿脑脊液类似结脑的炎症性改变。因此,对部分发热,急性头痛,伴有脑膜刺激征的病人均应常规做腰穿脑脊液墨汁染色查隐球菌,并同时作脑脊液隐球菌培养,特别是对反复诊治不愈的脑膜炎应多次重复上述检查。
, http://www.100md.com
    本病治疗主要是AMB,5-FC和氟康唑联合用药,本组用AMB加氟康唑治疗11例,治愈7例,死亡4例,其中2例重症病人采用AMB鞘内注射,均康复且病程较AMB+5-FC治疗缩短。故作者认为对隐脑采用AMB加氟康唑联合治疗效果较好,特别是对重症隐脑病人采用AMB鞘内注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简介】 徐平1963~),男,湖南常德市人,大专文化,内科主治医师,主要从事脑血管疾病和颅内感染等方面的临床研究。

    【参 考 文 献】

    [1] 陈梅根,李智文.肾移植后并发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二例报告[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8,11(2):74

    [2] 徐 俊,骆战榆,巫善明.二性霉素B联合5-氟胞嘧啶治疗隐球菌脑膜炎[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6,4:238~239

    [3] 黄小红,高志强,孙康健.持续腰池脑脊液引流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1例报告[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8,11(3):151

    【收稿日期】 1999-10-15,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