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 2000年第2期
编号:10223072
胸椎结核术后椎间植骨的改进
http://www.100md.com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00年第2期
     作者:张旭 徐泽贵

    单位:张旭(巴中市人民医院骨科,四川巴中,636000);徐泽贵(巴中市人民医院骨科,四川巴中,636000)

    关键词: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000220 胸椎结核常见,易引起脊柱后凸畸形,对脊柱稳定性造成影响,因此必须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为避免手术后脊柱不稳定,我院自1991年以来对过去植骨方法进行了改进,采用带肋间血管蒂的肋骨瓣移位做椎体间植骨,术后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3例,男28例,女5例。年龄16~68岁,平均年龄42岁。发病部位:T88例,T96例,T109例,T1110例。30例无神经损害症状,3例脊柱后凸畸形严重,并出现神经压迫症状。全部患者均经手术治疗,术前进行了正规抗结核治疗,其中25例12个月,5例6个月,3例4周。
, 百拇医药
    1.2 手术方法

    本组全部采用经胸膜腔入路。选择症状较重及神经功能损害较重的一侧,或X线片、CT片显示椎体破坏较重的一侧进入胸腔。以病椎相对应的肋骨为切口,在同一切口内距该肋上缘0.5~1.0cm处切开肋间肌,在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切断软组织及肋骨,进入下肋间隙,由远端向近端切断肋间肌,紧贴下一肋上缘进行,以免损伤肋缘下的血管束,在该肋附近椎体上可以看到肋间动、静脉,被壁层胸膜覆盖。剥离肋间骨膜,小心切开胸膜,仔细向内侧分离血管束,保留周围疏松组织。切断后肋骨及肋骨与肋软骨处血管神经束,游离肋骨,与近端血管束相连。肋骨前后截面渗血,血供良好,用盐水纱布包裹置于一旁备用。在直视下剥离骨膜暴露病椎,彻底清除病灶和相应坏死的椎间盘组织。植骨床准备妥善后置入链霉素1.0g,雷米封0.3g。量取合适植骨长度,进一步修剪带血管蒂肋骨,牵引下嵌入椎体间,将肋骨碎片填充在周围,增加植骨量。最后行胸腔闭式引流,逐层缝合切口。本组均未行内固定。

    1.3 结果
, 百拇医药
    33例术后继续正规抗结核治疗。48小时后拔除胸腔引流管。卧床8~10周后起床,不负重活动。随访3个月~2年,平均13.5个月。3例神经受压的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全部患者病椎未再继续后突。疗效指标以植骨瓣与椎体间完全融合为优,共30例;部分融合为良,共2例;未融合为差,1例,本组优良率为96.9%。

    2 讨论

    1983年Denis创造了脊柱三柱学说,前、中柱在躯体中起支承抗压作用,后柱起稳定作用。脊柱结核多数破坏椎体的前、中柱,脊柱的支承抗压作用消失,椎体前倾,后凸畸形,脊柱不稳。病变易形成脓肿、肉芽组织,酐酪样物质和死骨。这些组织向椎管扩散,产生脊髓压迫症,发生截瘫。彻底清除坏死组织,必然造成骨缺损,破坏脊柱的稳定性,如不采取内固定措施,后凸畸形可进一步加重,而侧前方植骨内固定在生物力学上正好固定在运动节段的负重部分,恢复脊柱功能。本组应用带血管蒂肋骨移植,既解决了椎体缺损,同时也起到加快椎体间融合,达到支承抗压作用。
, http://www.100md.com
    肋骨血供来源于滋养动脉和周围肌肉及骨膜,切断肋骨两端,从而阻断髓腔内滋养动脉,由于侧支循环,肌肉骨膜仍然保证骨的成活,使该手术成为可能。此手术优点:①肋间血管口径粗、恒定、压力大供血可靠,易定位分离。②保留肋间动、静脉的带蒂肋骨瓣移位有融合快、外固定时间短,骨块很少被吸收,甚至可随时间延长植骨块增粗[1]。尽快恢复脊柱稳定性,减少患者卧床时间,早日进行功能康复锻炼。③使骨愈合过程由过去的“爬行替代”转化为骨折自然愈合过程,有效地减少了椎体间融合失败率。④同一切口解剖血管及肋骨瓣费时短,可避免取髂骨而增加患者痛苦。术中应注意彻底清除结核病灶。在植骨时应将肋骨瓣血管侧朝向硬脊膜前方,血管蒂肋骨瓣对侧面行骨膜下切开剥离,并造成粗糙面,形成骨膜包囊,这样不仅有利于植入的肋骨碎片成活,而且消除了骨膜对肋骨的限制性生长[2]。■

    参考文献:

    [1]侯春林.带血管蒂组织瓣移位手术图解.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1998:286~288

    [2]高文魁,葛宝丰,张功林.椎体骨膜带状横切促进脊柱生长的实验研究.中 国临床解剖学杂志,1994;12(1):43

    收稿日期:1998-08-31,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