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 2000年第2期
编号:10228617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
http://www.100md.com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00年第2期
     作者:陈世勇 粘朝晖 赖清泉 李伟程

    单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CT/MRI室,泉州 362000

    关键词:血管瘤;海绵状;脑;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000237

    中图分类号:R739.41;R732.204;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35(2000)02-0188-02

    脑内隐匿性血管畸形包括动静脉畸形(AVM)、海绵状血管瘤(CA)、毛细血管扩张症(CT)及静脉血管瘤(VA)。其中CA发病率仅次于AVM。在CT和MRI问世前,由于其他的影像学手段未能显示本病,认为是罕见病。随着CT、MRI的普及,提高了本病的认识,国内外有关CA的报道日渐增多[1~4]。笔者总结1992年6月~1998年12月16例CA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
, 百拇医药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6例CA患者,资料完整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男性9例,女性7例,年龄38±0.2岁(16~47岁),其中<40岁12例。临床以癫发作就诊者11例,以脑卒中就诊者5例。

    1.2 检查方法 16例全部行MRI(0.5T Vectra Ⅱ型,美国GE公司)检查,扫描系列为自旋回波,部分加做梯度回波。常规横断面,矢状面成像,部分加做冠状面。取T1W、T2W 及PD像,10例行Gd-DTPA增强,7例行MRA成像,按3D-PC法及TOF法检查。全部病例均行CT检查,常规横断面平扫加增强扫描。3例进行DSA检查。

    1.3 结果

    1.3.1 16例MRI检查均发现病灶,定位定性准确率100%。病灶直径14~34 mm。位于幕上11例(额叶6例,颞叶3例,顶叶、枕叶各1例);幕下 5例(中脑4例,桥脑1例),均为单发灶。MRI表现为:桑椹样或网格状病灶。以去氧血红蛋白(MHB)为主要成分,T1W、T2W均为高信号。在周边含铁血黄素沉着,T1W、T2W均为无信号黑环。6例瘤巢中见小点状无信号黑点,与CT对照证实为小点状钙化灶。6例可见到T1W低信号,T2W高信号的小片状区,为反应性胶质增生的表现。全部病例未见血管流空信号。10例行Gd-DTPA增强均见瘤巢中心呈点状及匍行状强化(图1~2)。9例行MRA 检查者未见异常。
, 百拇医药
    1.3.2 16例行CT检查仅7例有阳性发现,发生率为44%。表现为小团状高密度区。与MRI比较后发现,CT值介于50~70 Hu者表示出血灶,>90 Hu者为钙化灶。病灶占位效应轻微或不明显,周围无明显的水肿带。增强后仅见轻度强化。9例CT无阳性表现者中4例病灶表现为等密度,5例位于脑干(图3~4 )。

    图1 海绵状血管瘤CT平面扫描 图2 海绵状血管瘤CT增强扫描 图3 海绵状血管瘤MRI T1W像 图4 海绵状血管瘤MRI T2W像

    1.3.3 3例行DSA检查均无异常发现。

    2 讨 论

    2.1 脑内CA属于隐匿性血管畸形,病理上由丛状、薄壁的血管窦样结构和纤维间隔组成,无弹力纤维或平滑肌。血管排列紧密,其间无脑组织,形成瘤体的血管口径很细,易玻璃变性和反复少量出血,可有钙化或血栓形成,本病可有遗传倾向[1]。由于血管造影包括DSA难以发现病灶,因而以前对本病认识不足,CT(特别是MRI)问世后发现本病绝非罕见,据估计发病率约为0.9%[1,2,4]
, 百拇医药
    颅内CA可分为脑外型及脑内型,以后者多见[3],笔者所见病例均为脑内型。脑内型CA多位于脑皮层下区或脑室旁,可见于各个脑叶。本组5例位于脑干,其中4例位于中脑。

    CA好发于中青年,以40岁年龄段尤为多见,本组占75%。据文献报道,女性患者病灶易于出血而男性以癫为多[3]

    2.2 影像学表现 (1)MRI:CA的MRI表现特异性高,敏感性强。MRI易于分辨出血管瘤灶内的各期出血:外周环形低信号带相当于含铁血黄素沉着,在所有成像序列中均为黑色信号,以T1W最明显。瘤体呈不同程度的混杂信号团,其中主要为游离稀释的去氧血红蛋白,它在所有成像序列中均为高信号,以T1W最清楚。钙化区呈无信号黑斑点。瘤体内可有胶质增生,在T1W上为低信号,T2W为高信号。上述表现常构成桑椹样或者“爆米花”样表现。MRI因无骨伪影并可多方向成像,因此幕下病灶显示最为理想。MRI对本病定位、定性准确率高,本组MRI检查准确率100%。(2)CT:位于幕上的脑内CA,CT检查可发现混杂密度灶,病灶一般不超过5 cm,占位效应轻微,病灶周围无水肿区,可有轻、中度强化,瘤巢出血或钙化均显示高密度区,可根据CT值评估出血抑或钙化。对无出血、钙化的CA可因其表现为等密度而漏诊。位于幕下者,CT往往因为骨伪影的干扰及单一断面而难以发现。本组CT检查发现率仅为44%。(3)本组3例行DSA检查均未发现异常,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构成瘤巢的血管管径过细和血管本身痉挛或血栓形成。
, http://www.100md.com
    笔者认为,脑内CA并非罕见,在影像学检查方面应以MRI检查为主。

    作者简介:陈世勇(1952~),男,副主任医师.

    参考文献:

    [1]Anne G.Osborn diagnostic neuroradiology[M].St.Louis:Mosby-Year Book Inc,1994.311~313.

    [2]Labauge P,Laberge S,Branereau L,et al.Hereditary cerebral cavernous angiomas:clinical and genetic features in 57 French families[J].Lancet,1998,12:352.

    [3]Chaskis C,Brotchi J.The surgical management of cerebral cavernous angiomas[J].Neurol Res,1998,20:597~606.

    [4]刘 翔,戴建平,詹 炯,等.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9,33:230~234.

    收稿日期:2000-01-25,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