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循环杂志》 > 2000年第2期
编号:10239294
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双趾缺血坏死一例
http://www.100md.com 《中国循环杂志》 2000年第2期
     作者:宋杰 乔树宾 高润霖 姚康宝 陈纪林

    单位:100037 北京市,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心血管病研究 所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冠心病研究室

    关键词:

    中国循环杂志000230 中图分类号:R8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14(2000)02-069-1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71岁。因间断劳力时胸闷、气短1年余,加重3个月,于1999年8月2日收住入院。既往原发性高血压8年,血脂高5年。无间歇性跛行及下肢发冷、疼痛史。查体:血压120/80 mmHg,(1 mmHg=0.133 kPa)心界向左扩大,心率95次/分,律齐,主动脉瓣第二心音等于肺动脉瓣第二心音,未闻及杂音。双、侧足背动脉搏动有力、对称。血常规、肝肾功能和血糖均正常。给予硝酸酯类药及阿司匹林50 mg q.d.口服。于8月14日经右股动脉Judkin's法行左心室及冠状动脉造影术,用优微显370共150 ml,术中顺利。结果示:左心室扩大,前侧壁、心尖运动明显减弱至消失。左心室射血分数为0.19。冠状动脉三支病变。术后当天即感觉下肢乏力,双趾剧烈疼痛,以左侧为著。检查发现:双趾可见数个小的红色淤点,皮温低,但足背动脉搏动良好。考虑发生足背小动脉闭塞。当即取下沙袋,松开绷带,并给予低分子肝素、罂粟碱、川穹嗪治疗,第2日皮肤开始渐发紫,累及整个趾,至术后16日双趾色泽暗红,右趾内侧皮肤坏死,约0.5 cm×0.5 cm大小,右侧第二足趾内侧也出现0.3 cm×0.2 cm的破溃,其余足趾正常。继续上述治疗4周后,足趾疼痛减轻,双趾皮肤发紫的范围变小,逐渐结痂,愈合。

    2 讨论

    我院内科行冠状动脉造影7 000例,仅此1例于术后发生趾缺血坏死。但患者痛苦大,可能造成截肢。其发生机制可能为:①低渗非离子型造影剂的促凝血作用导致血小板激活,促发血小板聚集;同时,凝血系统激活,在小动脉内形成血栓。②患者严重动脉粥样硬化,在导管操作过程中使降主动脉斑块脱落,造成双下肢小动脉栓塞,即所谓“垃圾足”(trash foot)。③血液粘稠,卧床后导致小动脉血栓形成。本例患者年龄大,有原发性高血压及高脂血症。应属血栓高危人群。但未引起充分重视。对于血栓高危患者,进行血管介入术前要口服阿司匹林0.5 g q.d.,并用低分子肝素。在小动脉栓塞的情况下,建议采用低分子肝素、罂粟碱、川穹嗪治疗,同时口服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疗程不小于3周。血管扩张药前列腺素E1等也有益处。

    作者简介:宋 杰(1965- 男 主治医师 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冠心病的研究

    收稿:1999-09-17

    修回:2000-01-21,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