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眼科杂志》 > 2000年第2期
编号:10245363
泪小管断端探查
http://www.100md.com 《中华眼科杂志》 2000年第2期
     作者:范永 黄耀忠 郑大文 刘刚

    单位:范永(030002 太原, 山西省眼科医院);郑大文(030002 太原, 山西省眼科医院);刘刚(030002 太原, 山西省眼科医院);黄耀忠(浙江省台州椒江人民医院眼科)

    关键词:

    中华眼科杂志000221 下泪小管断裂是常见的眼外伤急症之一,手术吻合断裂的泪小管是治疗该急症的惟一方法,而手术成功的关键首先是找到鼻侧泪小管的断端。我们于1998年3月开始利用自制的空心探针于术中寻找泪小管断端,现将其方法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对象:本组16例;右眼10例,左眼6例;男15例,女1例。年龄13~56岁。均为伤后1 h至 3 d。下泪小管断裂14例,上、下泪小管断裂2例。(2)手术方法:术眼常规消毒,筛前及眶下神经阻滞麻醉。采用10~12号腰麻针头,将端头打磨光滑,制成空心探针。于显微镜下按泪道探通方法操作,自上泪点进针约40 mm处时开始注水,此时患者自觉有水流入咽部。确认后,用装有红霉素眼膏的注射器连接于空心探针后端,边注眼膏边退针,退至约20 mm处,将空心探针拔出;将显微镜焦点下移至伤口内鼻侧,由上泪点注水或气(以注水为好),此时可产生明显的“泉涌”现象或气泡。显微镜聚焦于“泉涌”处,即可见浅色或粉红色的喇叭口样鼻侧泪小管断端。将欲植入的塑料管经下泪点、泪小管颞侧断端穿出,经鼻侧断端的开口插入泪囊内下行至鼻腔。由塑料管的另一端注水确认后,于管壁外间断缝合2或3针,使两断端对位吻合。内眦皮肤伤口逐层对位缝合。将塑料管的外露端固定于眉弓部皮肤上或可反插至上泪点[1]。常规包扎术眼,局部敷用抗生素治疗,隔日换药,术后1周拆除皮肤缝线,术眼开放滴药;术后1~3个月拔管。对于上、下泪小管同时完全断裂者,若在显微镜下找到鼻侧一个断端,则可用本方法寻找鼻侧另一个断端。

    结果 16例泪小管断裂者采用上述方法均顺利行断端吻合术,术后伤口Ⅰ期愈合出院。

    讨论 本方法的原理是由于眼膏的注入,造成鼻泪管段的暂时性阻塞,而迫使由上泪点注入的水只能从鼻侧断端的开口处流出,从而产生“泉涌”现象,易于术中观察。对于无显微镜的术者,此法的优越性尤著。自制的空心探针可以保证发挥暂时阻塞作用的眼膏准确到达欲阻塞的鼻泪管段而不影响其他部位。以往采用由上泪点注水、注气、注牛奶及行泪囊壁切开等方法,不仅费时、费力而且不可靠[2]。本方法由于操作简单,效果确切,减少了重复操作,缩短了手术时间,故术后反应轻,保证了Ⅰ期手术的成功及术后效果。

    参考文献

    1 孟祥伟,赵启顺.慢性泪囊炎泪道留置管固定法的改进.中国实用眼科杂志,1997,15:23.

    2 裴舒然,鞠岩,康洁霓.裂隙灯下行泪小管断裂吻合术.中华眼科杂志,1997,33:67.

    (收稿日期:1999-04-23),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