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 2000年第2期
编号:10251887
茵黄楂淮汤治疗黄疸81例
http://www.100md.com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0年第2期
     作者:黄能

    单位:广西贵港市中医医院 贵港 537100

    关键词:@茵黄楂淮汤;临床应用;黄疸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000218

    中图分类号 R256.41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其中以“目睛黄染”为本病的主要特征的一种病证。西医中“黄疸”是症状,也是体征,是指血中胆红素浓度增高,导致巩膜粘膜皮肤发生黄染的现象,按病因分类主要有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近年来笔者用茵黄楂淮汤加减治疗获得较好疗效。

    1 一般资料

    81例病人均为住院病人,男65例,女16例,年龄12至65岁,病程10天至6个月。其中溶血性黄疸28例,肝细胞性黄疸42例,肝内阻塞性黄疸11例。中医辨证属于阳黄61例,阴黄20例。湿热型53例,急黄8例,阳虚10例,气滞血瘀5例,气血两虚5例。
, http://www.100md.com
    2 诊断标准

    81例均参照第九版《实用内科学》中《黄疸》篇[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及临床肝功能、肝胆B超检查及G-6-PD测定确诊且排除肝、胆、胰恶性疾病。

    3 治疗方法

    病人必须重视休息、营养、戒烟、酒等非特异性治疗。在用茵黄楂淮汤加减治疗的基础上,同时予补充维生素C、B及高渗糖(50%GS 20ml×6支)每日静滴一次。

    基本方:茵陈30~120g,田基黄15~30g,山楂30~60g,淮山15g,茯苓15g,甘草6g。加减:(1)阳黄:①热重于湿:加大黄10g(后下),蒲公英30g,虎杖30g。a.发热苔黄者加黄连6g,胆草10g;b.胸肋痛甚加柴胡6g,郁金20g,玄胡10g;c.湿热伤胃气,胃气上逆呕吐加半夏15g,竹茹15g。②湿重于热加猪苓20g,泽泻30~60g。a.胸痞腹胀,纳呆加枳壳、厚朴;b.舌苔白腻,困倦无发热加桂枝6g,苍术15g;c.胃气不振,食欲欠佳加神曲15g,麦芽15g。(2)急黄:加板蓝根30g,蒲公英30g,地丁30g,黄连10g,丹皮15g,生地30g。a.高热不退加银花30g,黄芩15g;b.抽搐:加钩藤20g(后下);c.有出血倾向加旱莲草30g,侧柏叶20g,白茅根30g;d.神昏谵语,热犯心包加安宫牛黄丸。(3)阴黄:①阳虚者加熟附子10g,干姜3g,白术15g,泽泻20g;②气血两虚加党参15g,当归10g,丹参30g;③气滞血瘀:加鳖甲30g(先煎),桃仁10g。1个月为一疗程,期间复查1至2次肝功,肝胆B超或G-6-PD测定。
, 百拇医药
    4 疗效观察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治愈:黄疸消退,其他症状消失,实验室指标正常;好转:黄疸及其他症状减轻,胆红素正常或降低,其他实验室指标好转;未愈:黄疸不退或加深,其他症状及实验室指标无改善。治疗结果:治愈63例,好转13例,未愈5例,最短疗程25天,最长2个月,有效率93.8%。

    5 典型病例

    韦某,男,12岁,学生,1998年3月12日初诊,于入院前15天出现目黄、身黄、尿黄,色鲜明,发热,口干口苦,腹胀满,恶心欲吐,小便短赤,色如浓茶,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弦滑数。查体:T38℃,巩膜重度黄染,肝肋下1.5cm,脾肋下1.0cm可触及,边清规整质软,无压痛,莫菲氏征(-)。肝功示:总胆红素650μmol/L,直接胆红素450μmol/L,谷丙转氨酶>450U,麝浊试验15U,乙肝两对半:大三阳;G-6-PD定量35%。肝脾B超:回声光点增强增密,肝脾肿大。中医辨证为阳黄-热重于湿,治予清热健脾利湿退黄佐以泻下。方用茵黄楂淮汤加竹茹15g,大黄10g(后下),虎杖30g,胆草6g,服上方10剂后症状好转,黄疸消退,肝功检查有所好转。守原方出入治疗20多天,黄疸消除,余症消失,复查肝功能:总胆红素87μmol/L,直接胆红素45μmol/L,麝浊试验6U;谷丙转氨酶103U,G-6-PD:85%。后继续守方治疗47天复查肝功“两对半”、肝、脾B超正常出院。
, http://www.100md.com
    6 体会

    黄疸的发生主要是感受湿热疫毒或饥饱失常,嗜酒过度,损伤脾胃,湿热交蒸于肝胆,不得泄越,以致肝失疏泄,胆汁不循常道。主要病机在于湿热瘀阻。病位在肝、胆、脾、胃。治疗大法主要为清热化湿利小便,本方中茵陈味苦,微寒,归脾、胃、肝、胆经,擅于清热利湿退黄,为治黄疸之要药。前贤认为“治黄以茵陈为君,随佐使之寒热而理黄证之阴阳也”(《本草图解》)。田基黄清热解毒,利湿退黄。淮山甘性平,有平补三焦之称,尤以补脾胃功最著。茯苓甘淡平归脾心,有利水渗湿、健脾和中之功。黄疸病常存在“瘀血”,治疗上加用“活血化瘀”药,可以加速黄疸消退。方用山楂不但化瘀血而不伤新血,且现代药理证明山楂有明显的降酶、降浊、降脂之作用,可谓一药多用。

    参考文献

    [1] 戴自英.实用内科学.第九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收稿日期:1999-12-21,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