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例心电图Q-Td及Q-Tcd分析
作者:唐英
单位:唐英(广东石油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医务所,茂名 525000)
关键词:心电描记术;Q-T离散度;参考值
广东医学院学报000331 文章编号:1005-4057(2000)03-0279-02
心电图各导联所测Q-T间期存在着差异,它代表心室肌复极的不同步性和电不稳定性程度。各导联Q-T之最大差值就是Q-T离散度(Q-Td),经心率校正则称为Q-Tc离散度(Q-Tcd)。本文对本校300例教工体检的心电图Q-Td及Q-Tcd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300例均选自广东石油化工高等专科学校教工常规心电图检查者,分为正常组和心肌缺血两组。正常组260例教工平均年龄(41.43±13.62)岁,其心电图检查正常,无器质性心脏病史及体征。心肌缺血组40例,平均年龄(58.58±11.08)岁,与50岁以上正常组平均年龄(55.32±5.18)岁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
, http://www.100md.com
1.2 心电图检查方法
受检查者静息卧位,用上海光电产6511型单导联心电图机描记常规12导联,纸速25mm/s,定标电压1mV/10mm。Q-T间期终点判别方法:(1)T波与等电位线交点;(2)T波与u波之间的转折点;(3)T波下降支切线与等电位线的交点。如T波低平,宁舍该导联。至少测量8个导联,每导联应连续测定3个Q-T间期和R-R间期,取其均值[1]。测量每个导联的Q-T间期,找出不同导联最大和最小的Q-T间期,二者的差值即为Q-Td。取该心搏前的R-R间期,按Bazett公式Q-Tc=Q-T/R-R,求出相应的Q-Tcmax和Q-Tcmin,计算Q-Tcd=Q-Tcmax-Q-Tcmin。
1.3 统计学处理
用t检验和F检验。
2 结果
, 百拇医药
2.1 Q-Td、Q-Tcd的平均值及范围
正常组Q-Td平均值为(24.92±12.63)ms;范围在10~50ms;Q-Tcd分别为(24.83±10.48)ms及1~49ms。
2.2 Q-Td、Q-Tcd与性别关系
见表1,正常男、女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2.3 Q-Td、Q-Tcd与年龄的关系
正常人各年龄组Q-Td、Q-Tcd测定结果见表2。随着年龄增长,Q-Td、Q-Tcd均有增大趋势,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均>0.05)。
表1 正常男、女间Q-Td,Q-Tcd比较 (±s,t/ms) 分组
, http://www.100md.com
n
Q-Td
Q-Tcd
男性
150
25.46±11.71
25.26±5.21
女性
110
24.18±15.18
26.67±15.02
两组比较 P均>0.05表2 不同年龄正常人Q-Td、Q-Tcd测定结果 (±s,t/ms) 年龄组(岁)
, 百拇医药
n
Q-Td
Q-Tcd
<30
50
22.80±9.48
23.20±6.86
30~
50
24.20±9.50
23.42±9.14
40~
90
, http://www.100md.com
24.77±11.82
24.28±9.40
50~
70
27.14±16.78
27.73±13.96
方差分析 P均>0.05
2.4 心肌缺血患者与50岁以上正常人Q-Td、Q-Tcd比较
心肌缺血组患者Q-Td和Q-Tcd较50岁以上正常人显著增高,差异有极显著性(P均<0.01)(结果见表3)。表3 心肌缺血组与50岁以上正常人Q-Td、Q-Tcd比较 (±s,t/ms) 分组
, http://www.100md.com
n
Q-Td
Q-Tcd
心肌缺血组
40
50.10±12.89
50.85±6.16
50岁以上正常人组
70
27.14±16.78
27.73±13.96
两组比较 P均<0.01
, http://www.100md.com
3 讨论
近几年的研究表明,Q-Td可以反映心室肌复极的不均匀性,是一种无创、简便、价廉的预测心脏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危险性的有效指标,也有助于对局限性心肌缺血病变、不对称心肌肥大、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和疗效等进行评价[1]。Q-Tcd能精确反映心肌复极的不同步性和电不稳定性,更是一种简便、可靠、非创性指标[2]。故确定Q-Td、Q-Tcd的参考值是很重要的。本文资料显示,心肌缺血患者的Q-Td、Q-Tcd均明显高于正常人。检测结果与文献资料[3]相似。故推测Q-Td、Q-Tcd的正常参考值均应小于50 ms,这与文献[1]相符。
正常男女性别间Q-Td、Q-Tcd无显著性差异说明性别差异对Q-Td、Q-Tcd影响不大。随着年龄增长,心肌的退行性变机率增加,心肌纤维化程度有所加重,导致心室肌复极不同步性增大,故Q-Td、Q-Tcd随年龄增长有增大趋势。但正常人各年龄组间Q-Td、Q-Tcd均无显著性差异,说明正常人Q-Td、Q-Tcd参考值与年龄因素无关,所以Q-T离散度在临床应用时无须考虑年龄、性别,只须采用正常参考值[4]。
, http://www.100md.com
局部心肌缺血伴交感神经兴奋能增加缺血边缘区与供血正常心肌不应期的差异,加上缺血边缘区传导速度减慢,缺血的心肌会加重和延缓心肌复极时间,导致心肌复极不一致性的加重和心室肌离散度的增加,故心肌缺血时会造成Q-Td、Q-Tcd延长,它反映了心肌在缺血时复极显著不均性。
作者简介:唐英,女,1968年7月出生,大专,医师
参考文献
[1]庄亚纯.Q-T离散度.心电学杂志,1998,17(1):56~59
[2]王慧,李忠杰.运动诱导心肌缺血时Q-Tc离散度变化.心电学杂志,1997,16(1):17~18
[3]陈义汉,龚兰生.Q-T离散度.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5,8(4):307
[4]吾柏铭.QT离散度.临床心电学杂志,1996,5:119
收稿日期:1999-11-27
修订日期:2000-02-02, 百拇医药
单位:唐英(广东石油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医务所,茂名 525000)
关键词:心电描记术;Q-T离散度;参考值
广东医学院学报000331 文章编号:1005-4057(2000)03-0279-02
心电图各导联所测Q-T间期存在着差异,它代表心室肌复极的不同步性和电不稳定性程度。各导联Q-T之最大差值就是Q-T离散度(Q-Td),经心率校正则称为Q-Tc离散度(Q-Tcd)。本文对本校300例教工体检的心电图Q-Td及Q-Tcd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300例均选自广东石油化工高等专科学校教工常规心电图检查者,分为正常组和心肌缺血两组。正常组260例教工平均年龄(41.43±13.62)岁,其心电图检查正常,无器质性心脏病史及体征。心肌缺血组40例,平均年龄(58.58±11.08)岁,与50岁以上正常组平均年龄(55.32±5.18)岁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
, http://www.100md.com
1.2 心电图检查方法
受检查者静息卧位,用上海光电产6511型单导联心电图机描记常规12导联,纸速25mm/s,定标电压1mV/10mm。Q-T间期终点判别方法:(1)T波与等电位线交点;(2)T波与u波之间的转折点;(3)T波下降支切线与等电位线的交点。如T波低平,宁舍该导联。至少测量8个导联,每导联应连续测定3个Q-T间期和R-R间期,取其均值[1]。测量每个导联的Q-T间期,找出不同导联最大和最小的Q-T间期,二者的差值即为Q-Td。取该心搏前的R-R间期,按Bazett公式Q-Tc=Q-T/R-R,求出相应的Q-Tcmax和Q-Tcmin,计算Q-Tcd=Q-Tcmax-Q-Tcmin。
1.3 统计学处理
用t检验和F检验。
2 结果
, 百拇医药
2.1 Q-Td、Q-Tcd的平均值及范围
正常组Q-Td平均值为(24.92±12.63)ms;范围在10~50ms;Q-Tcd分别为(24.83±10.48)ms及1~49ms。
2.2 Q-Td、Q-Tcd与性别关系
见表1,正常男、女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2.3 Q-Td、Q-Tcd与年龄的关系
正常人各年龄组Q-Td、Q-Tcd测定结果见表2。随着年龄增长,Q-Td、Q-Tcd均有增大趋势,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均>0.05)。
表1 正常男、女间Q-Td,Q-Tcd比较 (±s,t/ms) 分组
, http://www.100md.com
n
Q-Td
Q-Tcd
男性
150
25.46±11.71
25.26±5.21
女性
110
24.18±15.18
26.67±15.02
两组比较 P均>0.05表2 不同年龄正常人Q-Td、Q-Tcd测定结果 (±s,t/ms) 年龄组(岁)
, 百拇医药
n
Q-Td
Q-Tcd
<30
50
22.80±9.48
23.20±6.86
30~
50
24.20±9.50
23.42±9.14
40~
90
, http://www.100md.com
24.77±11.82
24.28±9.40
50~
70
27.14±16.78
27.73±13.96
方差分析 P均>0.05
2.4 心肌缺血患者与50岁以上正常人Q-Td、Q-Tcd比较
心肌缺血组患者Q-Td和Q-Tcd较50岁以上正常人显著增高,差异有极显著性(P均<0.01)(结果见表3)。表3 心肌缺血组与50岁以上正常人Q-Td、Q-Tcd比较 (±s,t/ms) 分组
, http://www.100md.com
n
Q-Td
Q-Tcd
心肌缺血组
40
50.10±12.89
50.85±6.16
50岁以上正常人组
70
27.14±16.78
27.73±13.96
两组比较 P均<0.01
, http://www.100md.com
3 讨论
近几年的研究表明,Q-Td可以反映心室肌复极的不均匀性,是一种无创、简便、价廉的预测心脏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危险性的有效指标,也有助于对局限性心肌缺血病变、不对称心肌肥大、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和疗效等进行评价[1]。Q-Tcd能精确反映心肌复极的不同步性和电不稳定性,更是一种简便、可靠、非创性指标[2]。故确定Q-Td、Q-Tcd的参考值是很重要的。本文资料显示,心肌缺血患者的Q-Td、Q-Tcd均明显高于正常人。检测结果与文献资料[3]相似。故推测Q-Td、Q-Tcd的正常参考值均应小于50 ms,这与文献[1]相符。
正常男女性别间Q-Td、Q-Tcd无显著性差异说明性别差异对Q-Td、Q-Tcd影响不大。随着年龄增长,心肌的退行性变机率增加,心肌纤维化程度有所加重,导致心室肌复极不同步性增大,故Q-Td、Q-Tcd随年龄增长有增大趋势。但正常人各年龄组间Q-Td、Q-Tcd均无显著性差异,说明正常人Q-Td、Q-Tcd参考值与年龄因素无关,所以Q-T离散度在临床应用时无须考虑年龄、性别,只须采用正常参考值[4]。
, http://www.100md.com
局部心肌缺血伴交感神经兴奋能增加缺血边缘区与供血正常心肌不应期的差异,加上缺血边缘区传导速度减慢,缺血的心肌会加重和延缓心肌复极时间,导致心肌复极不一致性的加重和心室肌离散度的增加,故心肌缺血时会造成Q-Td、Q-Tcd延长,它反映了心肌在缺血时复极显著不均性。
作者简介:唐英,女,1968年7月出生,大专,医师
参考文献
[1]庄亚纯.Q-T离散度.心电学杂志,1998,17(1):56~59
[2]王慧,李忠杰.运动诱导心肌缺血时Q-Tc离散度变化.心电学杂志,1997,16(1):17~18
[3]陈义汉,龚兰生.Q-T离散度.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5,8(4):307
[4]吾柏铭.QT离散度.临床心电学杂志,1996,5:119
收稿日期:1999-11-27
修订日期:2000-02-02,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