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 2000年第3期
编号:10219247
踝部损伤常见手术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
http://www.100md.com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00年第3期
     作者:李定国

    单位:

    关键词:踝损伤;治疗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000319 [提要] 踝部损伤是骨科常见创伤之一,其术后并发症往往直接影响治疗效果,甚至肢体残废。作者总结了踝部损伤术后最主要的并发症、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以求在治疗踝部损伤时尽量减少或防止并发症,争取最满意的功能恢复。

    [中图分类号] R683.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9-2188(2000)03-0212-02

    踝关节为屈戌关节,日常生活中行走、跳跃活动,主要依靠其背伸和跖屈运动。足部诸骨由坚强的韧带紧密相连,形成一个整体,构成具有弹性的足弓,能缓冲在行走、跳跃运动中所产生的震荡,保持步态稳定。踝部骨折、脱位和韧带损伤时,如治疗不当,将会对上述功能造成直接影响。作者总结了156例踝部损伤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分析其发生原因,并提出防治办法,以供同道参考。
, http://www.100md.com
    1 创伤性关节炎

    1.1 原因

    踝部骨折为关节内骨折,须强调解剖复位。骨折的关节面稍有不平,踝穴增宽或变窄,都会引起关节不稳和负重疼痛、活动受限。日久必导致创伤性关节炎,这是踝关节骨折与脱位术后最多见,也是最严重的并发症。本组156例发生创伤性关节炎者74例(47%)。复位不良、手术时损伤关节面、内固定欠稳定是主要原因。

    1.2 防治

    关节内骨折,手法复位难以达到解剖复位要求,延迟手术时间或多次手法复位后再进行手术,关节面不易正确复位。如决定手术,宜尽早进行。术前仔细阅读X光片,有疑虑者,应加做CT扫描。手术切口选择亦很重要,应做到能充分显露。手术操作须精细,无论哪种类型骨折的治疗,均要求胫距关节吻合一致,内、外踝恢复其正常的生理斜度,以迎合距骨后上窄、前下宽的形态。即使简单的单踝骨折,只要移位,距骨必然发生半脱位,踝穴的生理解剖关系也受到破坏。Ramscy指出,距骨向外移位1 mm,即可使胫距关节面接触减少42%;Wilson统计,距骨有倾斜或移位者,发生创伤性关节炎者高达75%。因此,只有精确的复位,才能有效地避免发生创伤性关节炎。在手术复位时要注意踝穴是否有压缩,如有,需进行植骨。同时还应避免外踝上移。良好、精确的复位还需坚强的内固定来维持。单踝、双踝、三踝骨折均可用加压螺丝钉固定,或用张力带钢丝固定。合并有下胫腓联合分离者加用螺栓固定。选用比螺钉直径小一号的钻头钻孔,钻入深度为螺钉长度的1/2即可,这样螺钉在拧入时才有自动加压作用。对已经并发创伤性关节炎者,为解除疼痛,可作踝关节融合术。
, 百拇医药
    2 关节僵硬

    2.1 原因

    感染和外固定时间过长是主要原因。踝部骨折手术感染率高达18%。踝部软组织严重挫伤、多次手法复位者尤易发生。一旦发生感染,很易累及关节面,造成软骨损害,感染形成的疤痕,可直接影响关节活动。本组病例发生关节僵硬者26例(16%)。

    2.2 防治

    对手法复位估计难以达到解剖复位者宜尽早手术。对软组织挫伤严重者先行保守治疗。如静滴抗生素、抬高患肢、局部外敷消肿、活血化瘀中药等,待条件改善后尽早手术。手术操作要轻柔,避免加重损伤,必要时放置引流。术后应用有效抗生素,抬高患肢,应用β-七叶皂甙钠药物静滴,每次30 mg,每日2次,以利水肿消退。石膏外固定时间以4~6周为宜。

    3 缺血性坏死
, 百拇医药
    3.1 原因

    缺血性坏死是距骨脱位或骨折术后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本组18例距骨缺血性坏死占11%。

    距骨血供来源为通过距骨颈进入距骨的跗骨窦内的动脉,当胫距关节脱位、距骨下脱位、距骨全脱位、距骨颈骨折时,距骨的滋养血管遭到损害,极易发生缺血性坏死。造成距骨缺血性坏死的另一个原因是手术后石膏外固定时间过短,患足过早负重。

    3.2 防治

    在施行距骨脱位或骨折切开整复内固定时,必须保护附着在距骨上的软组织免受损害。单纯脱位复位后可不用内固定。如不稳定,可用1~2枚细克氏针固定,距骨骨折整复后用微型加压螺钉固定,不宜使用过粗、过长的内固定物。术后一律管型石膏外固定。固定时要做好石膏塑形,使足部的纵弓、横弓不致由于固定而发生影响。石膏固定时间至少3个月。

, 百拇医药     4 功能障碍

    4.1 原因

    造成足部外伤的暴力多为直接暴力,如高空坠落伤、车轮辗压伤等,而且多合并有扭转暴力。因此,既有骨折、脱位、又有韧带、筋膜、关节囊、皮肤的撕裂或挫伤,术后极易发生功能障碍。

    感染、复位不良而致骨折畸形愈合时,足弓消失,关节僵硬可造成足部长期疼痛、跛行。本组16例发生关节僵硬占10%。

    4.2 防治

    必须足够认识足部正常功能对人体的重要性。处理足部损伤,除手术正确复位和良好内固定外,要采取综合治疗。如应用有效抗生素防治感染、术前术后抬高患肢,使用消肿药物,骨折基本愈合稳定后,拆除石膏,即应进行主动功能锻炼,应用活血化瘀、通筋活络中草药煎水熏洗足部等。

    5 行走痛
, 百拇医药
    5.1 原因

    行走痛是跟骨骨折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跟骨为足部最大跗骨,其骨折发生率约占全部跗骨骨折的60%。跟骨形态和位置对足弓的形成和负重影响极大。跟骨结节如果因骨折而向上移位,可造成跟腱松弛,使踝关节发生过度背伸动作,从而妨碍足跟及足趾的正常功能。跟骨骨折畸形愈合可发生足跟外翻而引起痉挛性扁平足,影响到跟距关节关节面时,均可引起站立和行走痛。跟骨骨折波及跟距关节面,如复位不良发生畸形愈合为主要原因。此外,跟骨爆裂性骨折,虽经手术复位,但仍难以达到解剖复位也是遗留足跟痛的原因之一。本组13例发生行走痛占0.8%。

    5.2 防治

    ①跟骨骨折必须强调早期、积极的治疗。跟骨为海绵状骨,骨折后足跟部高度肿胀、瘀斑、局部压痛明显,应与一般扭伤相鉴别。除拍足踝部的正、侧位X光片外,应加照跟骨轴位片,以确定骨折的类型和移位程度。对无清晰骨折线的压缩骨折,有时不易分辨,可依据局部外形改变,结节—关节角的测量,有条件可作CT扫描来分析和诊断。诊断一旦确定对累及到跟距关节面的骨折宜尽早手术复位。骨折时间超过2周者,手术难以达到解剖复位的要求,且手术复位时,跟骨极易碎裂。故早期正确的切开复位是影响疗效的关键。②内固定:作跟骨外侧切口,将塌陷的关节面撬起,至关节面完全恢复正常解剖,如有空腔,应取松质骨充填,以保持稳定,选用直径较小的松质骨螺钉1~2枚作内固定。术后用管型石膏固定8周。③关节融合术:累及关节面的严重粉碎骨折,手术切开复位亦难达到满意效果,建议早期行关节融合术。待局部肿胀消退于伤后2~3周手术,可行跟距关节或三关节融合术,手术效果比晚期手术好。④切开复位及植骨术:对跟骨爆裂性骨折切开复位最关键的步骤是恢复正常的结节—关节角。如跟骨压缩严重,应植骨消灭空腔,不必强求行内固定,但石膏固定时间宜8~12周。拆石膏后逐步锻炼负重及行走。用中草药煎水熏洗患足,每日2次。Lindsay及Dewar认为至少18个月后局部症状才能稳定。
, 百拇医药
    6 跖屈无力

    6.1 原因

    主要为跟腱断裂漏诊而延误手术时间。小腿三头肌是踝关节跖屈作用的主要肌肉,但不是唯一屈肌。胫后肌、腓骨肌、屈趾、屈肌也有协同作用。故跟腱断裂后,足仍有30°的跖屈活动,只是跖屈力量减弱。认为跟腱断裂后足跖屈活动必然丧失的观点,是造成漏诊的主要原因。另外,手术修复跟腱后石膏外固定的范围不够,是造成跟腱愈合不佳的原因。本组9例发生跖屈无力占0.5%。

    6.2 防治

    跟腱新鲜损伤手术修补效果良好,术后三个月提踵有力、无疼痛、无跛行,半年后可恢复原工作。陈旧性损伤后效果则比新鲜性损伤者差,主要表现为足跖屈无力,应避免漏诊。新鲜性损伤表现为足跟部疼痛,不能站立及行走,局部肿胀、触痛。可摸及跟腱连续性中断及凹陷,跖屈力减弱。Thomposon氏征阳性(俯卧位,握捏小腿三头肌时,踝不动)。陈旧性损伤有跛行,平足行走,跟腱部有凹陷,小腿肌肉萎缩。因有瘢痕粘连,Thomposon氏征可阴性,踝背伸范围减小。诊断应无困难,有疑虑者应果断手术探查。不论新鲜或陈旧性损伤,术后均于踝跖屈30°位,膝屈30°位长腿石膏固定。4周后改用高跟短腿石膏继续固定2周,拆石膏后穿高跟鞋练习踝关节屈伸,半年内不作剧烈运动。

    [作者简介] 李定国,男,53岁,湖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副教授,从事骨科创伤专业。长沙 410011

    [收稿日期] 2000-03-02,[修回日期] 2000-06-22,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