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 2000年第3期
编号:10227798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根治术116例分析
http://www.100md.com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0年第3期
     作者:裘小呜

    单位:裘小呜(浙江省奉化市人民医院 奉化 315500)

    关键词: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000318 自1982年~1997年本院采用I期肛周脓肿根治术116例,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87例,女29例,年龄16~52岁,平均34岁。原因:由肛窦炎,肛裂感染引起103例,继发于结核病3例,肛管直肠损伤10例(包括开放性骨盆骨折),会阴撕裂伤及直肠竹签,碎骨片刺伤)。根据Hanley于1978年对肛门直肠周围瘘性脓肿分类,本组低位肌间脓肿60例,其中坐骨直肠窝脓肿23例,肛门后间隙脓肿12例。高位肌间脓肿8例,其中骨盆直肠间隙脓肿5例,直肠后间隙脓肿3例。直肠粘膜下脓肿6例,皮下肛管间隙脓肿39例,肌间脓肿联合并发提肛肌上下脓肿3例。
, 百拇医药
    2 手术方法

    对低位肌间脓肿,以位于肛窦的原发感染灶为起点,切口贯穿脓腔,修整创缘,以达通畅引流。对高位肌间脓肿,位于齿线以下部分作切开引流,齿线以上部分,自脓腔最高处,以探针在最薄处穿入直肠,引入胶线,两端拉紧钳夹,钳以下以丝线结扎固定。粘膜下脓肿,直肠镜下穿刺后,电刀切开整个脓腔,胶片引流。

    3 治疗结果

    门诊随访6个月~2年,一次根治治愈108例,2次3例,发展为瘘5例。根治术失败中高位肌间脓肿6例,低位肌间脓肿2例。

    4 讨 论

    4.1 手术原则 传统肛周脓肿单纯切开引流术,术式简便易行,并发症少,但复发率高,易后遗肛瘘,需3~6个月后再次手术。根据肛门直肠解剖特点及Eisenhammer提出肌间瘘性脓肿新理论,认为绝大部分肛瘘和肛周脓肿都是由内、外括约肌间肛腺感染所致。一般认为原发感染灶即是形成瘘后的内口。因此,清除原发病灶,破坏肛腺及其导管,使创口敝开,引流通畅是手术原则。
, 百拇医药
    4.2 寻找感染内口 清除原发感染内口时,寻找内口可参考以下方法:①肛镜检查法:一般原发病灶处的肛隐窝均有炎症表现,局部充血明显,隐窝加深形成凹陷,可见脓性分泌物溢出或增大的肛乳头;②压迫排脓法:即用肛镜显露脓肿部位的肛隐窝,用手指压迫脓肿波动最明显处,如见有脓汁溢出的肛隐窝即为内口所在;③双合指诊法:将食指插入肛门,拇指压迫脓肿波动明显处,食指感到有冲击感或粘膜最薄区则为内口位置;④探针探查法:为最可靠的方法,即用圆头带钩探针在肛镜的显露下,探查疑似内口的肛隐窝,探针容易探入或有脓汁溢出的肛隐窝,肯定为内口;⑤脓腔探入法:若内口寻找困难,可先行脓肿切开排脓,由脓腔向内以探针寻找内口,左手食指放入肛内做引导,如食指触及探针或感到仅隔一层粘膜处,即为内口所在;⑥美蓝染色法:用粗针刺入脓肿,吸取脓液,再缓慢注入美蓝染色的抗生素小剂,在直视下,如有蓝色液体从肛窦溢出,即脓肿内口所在。

    4.3 手术时机 根据Shafik提出中央间隙与感染关系的理论,肛门直肠周围脓肿,最初大多起源于中央间隙感染,先在中央间隙内形成中央脓肿,随后脓液沿中央腱的各纤维膈向肛周间隙蔓延,形成不同部位的肛周脓肿。中央脓肿在皮肤上常无红肿硬结。直肠指诊也无肿块突出,仅在肛窦附近粘膜深面扪及小卵园形、园形肿块,压痛明显,有时有波动感。此时炎症局限于中央间隙,如忽视或误诊,感染即可向其他间隙蔓延,扩散成各种肛门直肠脓肿。因此,对中央脓肿应及时诊断,早期引流,防止扩散形成多发脓肿。

    4.4 术中需注意的事项 ①止血:对切开脓肿壁活动性出血,以缝扎止血为妥,其余可用电凝止血。②切口选择:一般采用与肛管重直纵形切口,长度以超过脓腔直径,并向肛管外延长,可切除切缘二侧少许皮肤以充分引流。③填塞沙布:无论高、低挂线与否的脓肿,术毕创口内填塞纱条均不宜过多,过紧,即能减轻疼痛,减少术后尿潴留和腹胀发生,又能通畅引流。④挂线:对高位脓肿挂线,胶线松紧宜适度。脓肿局限无明显浸润的胶线宜紧,炎性浸润严重的胶线宜松,在被挂线勒扎的组织内注射美蓝长效止痛剂,可缓解术后疼痛,胶线控制在10~14天左右。

    收稿日期:1999-06-22,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