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萱草根的采收期研究
作者:任涛 张铁军
单位:天津药物研究院 300193
关键词:萱草根;采收期;蒽醌类化合物;大黄酸;含量测定
中草药000333 摘 要 利用分光光度法和薄层扫描法对中药萱草根不同采收期的各类蒽醌类成分及大黄酸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萱草根的最佳采收时期是花前期,这一时期根中的有效成分含量较高。
萱草根为传统中药,具有清热凉血、利尿通淋的作用,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淋浊、带下、黄疸、便血、崩漏等症。其基源为百合科萱草属植物萱草 Hemerocallis fulva 及同属其它几种植物的根及根茎。据报道,该属植物根中含有多种蒽醌类化合物[1]。不同采收期对中药材的质量影响很大,关于萱草根的采收期,明代《本草品汇精要》云:“五月取花,八月采根。”应指 8,9 月份。建国后的中药典籍及标准,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七七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材》第一册中均规定为“春、秋二季采挖。”《中药志》载“7~9月花后挖取根部”。为确定其最佳采收期,我们以栽培萱草为样品,以大黄酸及各类蒽醌类成分为指标,对其采收期进行了研究,为确定最佳采收期提供了参考。
1 材料及仪器
1.1 药材:萱草 H. fulva 根及根茎系采自天津南开大学院内,从3月17日~9月17日,每隔一个月采集一次,共7个样品。原植物经鉴定无误,标本存放于天津药物研究院标本室。
1.2 751型分光光度计(上海分析仪器厂);CS-930 型双波长薄层扫描仪(日本岛津);CAMAG 自动点样仪(瑞士);1,8-二羟基蒽醌对照品;大黄酸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所用化学试剂均为分析纯。
2 方法与结果[2]
2.1 总蒽醌类成分的含量测定
2.1.1 标准曲线的绘制:精密称取1,8-二羟基蒽醌对照品 3.3 mg,乙醚溶解于 25 mL 量瓶中并稀释至刻度。分别吸取上述溶液 1,2,3,4,5 mL 于 25 mL 量瓶中,挥尽乙醚,加 5% NaOH-2% NH4OH 混合碱液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以混合碱液为空白对照,用 751 型分光光度计于 535 nm 处测定吸光度,以浓度为横坐标,峰面积为纵坐标作图,结果浓度在 0.005 28~0.026 4 mg/mL 范围与吸光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
Y=0.046 2X+0.003 1 r=0.999
2.1.2 游离蒽醌的含量测定:称取 3~9 月不同采收期的萱草根粉末各 5 g,精密称定,分别置索氏提取器中,用甲醇提取至无色,回收部分甲醇并用甲醇定容于 100 mL 量瓶中。精密吸取上述甲醇液 10 mL,蒸干甲醇,用蒸馏水溶解,用乙醚萃取数次至乙醚层无色。再用 5% NaOH-2% NH4OH 混合碱液 20,10,10 mL 萃取,合并碱液,置于 50 mL 量瓶中,加混合碱液至刻度,摇匀,用垂熔漏斗滤过,弃去初滤液,收集续滤液,用分光光度计于 535 nm 处测定吸光度,计算含量,结果见表1。
表1 不同采收期萱草根中蒽醌类化合物的含量(%) 采收
月份
游离
蒽醌
氧化型
蒽醌
结合型
蒽醌
蒽醌
衍生物
还原型
蒽醌
3
0.023 8
0.056 0
0.032 2
0.101 0
0.045 0
4
0.045 1
0.079 34
0.034 2
0.120 5
0.041 1
5
0.085 6
0.114 9
0.029 3
0.161 2
0.046 3
6
0.071 4
0.087 6
0.016 2
0.168 0
0.080 4
7
0.075 8
0.108 3
0.032 5
0.159 2
0.050 9
8
0.061 9
0.094 9
0.033 0
0.104 9
0.010 0
9
0.067 6
0.071 1
0.003 5
0.075 8
0.004 7
2.1.3 氧化型蒽醌的含量测定:精密吸取上述样品甲醇液 10 mL,挥干甲醇,加 2.0 mL 蒸馏水,0.2 mL 盐酸于沸水浴中水解 30 min,立即冷水冷却,用乙醚萃取,至乙醚层无色,用混合碱液 20,10,10 mL 萃取,合并碱液置于 50 mL 容量瓶中,加混合碱至刻度,摇匀,用垂熔漏斗滤过,弃去初滤液,收集续滤液,用分光光度计于 535 nm 处测吸光度,计算生药中氧化型蒽醌的含量,结果见表1。
2.1.4 结合型蒽醌的含量:结合型蒽醌的含量等于氧化型蒽醌的含量减去游离蒽醌的含量(表1)。
2.1.5 蒽醌衍生物的含量测定:精密吸取上述甲醇液 10 mL,挥干甲醇,加 2 mL 蒸馏水溶解残渣,加 0.5 mL 40% FeCl3 溶液,于沸水中加热 20 min,然后再加盐酸 0.2 mL,再于沸水浴中加热水解,不断振摇,30 min 后立即取出冷水冷却,用乙醚萃取数次,至乙醚层无色,再用混合碱液 20,10,10 mL 萃取,合并碱液并定容于 50 mL 量瓶,摇匀。用垂熔漏斗滤过,弃去初滤液,收集续滤液,用分光光度计于 535 nm 处测吸光度,计算蒽醌衍生物含量(表1)。
2.1.6 还原型蒽醌的含量:还原型蒽醌含量即蒽醌衍生物的含量减去氧化型蒽醌的含量,结果见表1。
2.2 大黄酸的含量测定:实验表明:大黄酸是萱草根的利尿有效成分,我们运用薄层扫描法对 3~9 月各采收期的萱草根中的大黄酸含量进行测定。
2.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上述药材粉末 4 g,置索氏提取器中,用甲醇回流提取至无色,回收甲醇至干。残渣加水 20 mL 溶解,用乙醚萃取数次,至乙醚层无色,再用 5% NaOH-2% NH4OH 萃取 3 次,碱液层用稀 HCl 调至 pH<2,用氯仿萃取至氯仿层无色,用蒸馏水洗涤氯仿液至中性,加少量无水硫酸钠脱水至澄明,浓缩,置于 10 mL 量瓶中,用氯仿稀释至刻度,供测试用。
2.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大黄酸对照品加氯仿-甲醇(1∶1)溶解制成每 1 mL含 0.1 mL 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2.2.3 薄层扫描条件:反射式线性扫描;λS=435;λR=600;Sx=3。
2.2.4 线性关系的考察:用自动点样仪分别将对照品液1,2,3,4,5,6 μL 点于高效硅胶 G 薄层板上,以苯-乙酸乙酯-石油醚-甲酸(15∶5∶5∶0.3)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以点样量为横坐标,斑点峰面积积分值为纵坐标作图。大黄酸在 0.08~0.48 μg 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
Y=3 753.09X+205.6 r=0.999 2
2.2.5 稳定性试验:将大黄酸对照品溶液点于薄层板上,展开,每间隔一定时间测定一次斑点面积积分值。结果表明:测定值在 4 h 内稳定。
2.2.6 回收率试验:加样回收测定 5 次回收率为 96.03%,RSD 为 1.20%。
2.2.7 样品测定:分别吸取供试品溶液 5 μL,对照品溶液2,4 μL,间隔点于同一薄层板上,按线性关系考察项下方法,展开,取出,晾干,扫描测定。按外标两点法计算样品中大黄酸的含量,结果见表2。表2 不同采收期萱草根中大黄酸的含量(n=3) 采收月份
含量(%)
平均值(%)
RSD(%)
3
0.004 997
0.004 837
0.004 919
0.004 918
1.63
4
0.017 05
0.016 95
0.017 28
0.017 09
0.989
5
0.025 73
0.025 14
0.026 45
0.025 77
2.55
6
0.017 63
0.017 63
0.017 61
0.017 62
0.001
7
0.012 94
0.012 12
0.012 75
0.012 60
3.14
8
0.011 17
0.011 05
0.011 86
0.011 36
3.85
9
0.012 92
0.013 92
0.013 81
0.013 55
4.04
4 讨论
不同采收期测定结果表明:
游离蒽醌的含量:5月>7月>6月>9月>8月>4月>3月;氧化型蒽醌的含量:5月>7月>8月>6月>4月>9月>3月;还原型蒽酯的含量:6月>7月>5月>3月>4月>8月>9月;结合型蒽醌的含量:4月>8月>7月>3月>5月>6月>9月;蒽醌衍生物的含量:6月>5月>7月>4月>8月>3月>9月;大黄酸的含量:5月>6月>4月>9月>7月>8月>3月。
综合分析各采收期成分的含量,认为5,6月份有效成分普遍含量较高,仅结合型蒽醌在此期含量相对较少。按天津的物候期,5,6 月份萱草的花前期,此期采集药材较为适宜,而在花枯期及苗前期则含量较少。可能与开化对营养的消耗,以及越冬宿根营养的消耗及抽发新苗、新根对老根的营养消耗有关。但栽培萱草及黄花菜又多以花为观赏及食用,因此采根与采花是一对矛盾,“本草”虽记述采收期为8月(农历),但载:“五月取花,八月采根。”说明定此采收期是顾及“花”、“根”兼用。建国后《中药志》上载“春秋二季采挖”,亦可能是兼顾花(食)、根(药)同用,春季移栽前取根及秋季花后期取根。但从我们的采收期研究表明,取根药用的最好时期是花前期,这一时期根中的有效成分含量较高。野生种及非食用种,此期采根尤佳。■
任涛,男,1993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中药制药专业,获学士学位。职称: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植物资源、中药新药及保健食品开发研制3个领域的科研工作。参加完成“八.五”重点技术攻关项目“中药混乱品种整理——萱草根”的研究,通过国家鉴定并获多项奖励。研制中药新药9项,其中其中Ⅱ类中药新药一项,Ⅲ类中药新药六项,Ⅳ类中药新药二项。 开发研制保健食品14项,其中三项已受理发明专利。
参考文献
1,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327
2,王 强,等.中草药,1990,21(1):12
(收稿日期:1999-01-29)
微信文章
关注百拇
评论几句
搜索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