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干梗塞32例临床分析
作者:于明 陆晓红 谷新医
单位:于明(佳木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陆晓红(佳木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谷新医(佳木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关键词:脑干梗塞;危险因素;MR
黑龙江医药科学000356 自从现代显像学(CT、MR)技术应用于临床、发现脑干梗塞并不少见、北京宣武医院统计得出脑干梗塞占脑梗塞的21.9%。本文将近年来我院收治的32例脑干梗塞患者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20例,女12例。年龄34~74岁,平均(56.3±7.8)岁。病程3h~5d。既往有高血压病19例(59.3%),冠心病8例(25.0%),糖尿病16例(50.0%)无阳性中风危险因素者6例(18.8%)。
, http://www.100md.com
1.2 临床症状
意识障碍4例,其中嗜睡1例,浅昏迷3例。头晕、眩晕伴恶心、呕吐21例,头痛7例,构音不清、呛咳13例,视物模糊、复视9例,一侧肢体无力24例,四肢无力4例。神经系统体征:眼部体征最为常见,眼球震颤18例,其中水平性眼震11例,旋转性眼震4例,混合性眼震3例,动眼神经麻痹8例。外展神经麻痹17例,凝视麻痹6例,一个半综合征2例,眼球固定1例,面瘫12例(中枢性8例,周围性4例),球麻痹9例(真性6例,假性3例);共济运动障碍也很常见,共有20例单侧障碍;轻偏瘫14例,四肢瘫4例,偏身感觉障碍14例;22侧锥体束征16例。临床表现有2例,为Wallenberg's综合征,1例闭锁综合征。
1.3 影像学检查
所有患者均行头颅CT扫描,其中阳性18例,阴性14例,CT扫描阴性但根据临床表现高度怀疑为脑干病变者做MRI进一步确诊。结果如下:32例脑干梗塞共有39个病灶,点状21个,条状11个,斑片状7个,病灶直径2~24mm。梗塞灶分布:中脑背盖部梗塞8例,脑桥基底部梗塞18例,脑桥基底部左侧及延髓梗塞3例,延髓外侧梗塞2例,桥脑基底部右侧、右丘脑及幕上多发腔隙梗塞1例。
, 百拇医药
2 讨论
供应脑干的动脉主要是椎 基底动脉系统的深穿支,这些血管管径比较细,而且还有许多小分支,如迷路。在中风危险因素长期作用下,易形成脑干梗塞[1]。本文32例脑干梗塞患者有26例存在着中风危险因素,占其总数的81.3%,其中尤以高血压病最多。糖尿病患者其供应脑干的深穿支小动脉易发生梗塞脑干梗塞形成前期,供应脑干的椎 基底动脉深穿支及其分支发生血管管腔的改变,常引起椎 基底动脉缺血的症状[2],其中以迷路 前庭系统最易受累,故多数患者表现为眩晕、头晕、恶心、呕吐,本文有6例。因此,对症状不典型者也应及早做系统检查,以防变为完全性卒中。本组病例中眼震发生率高,且以水平性眼震居多,可能与桥脑病变居多,影响前庭系统,内侧纵束及眼球运动障碍而诱发有关;2例一个半综合征病变部位均为桥脑,有一定的定位意义。本组共济运动障碍20例,多为小脑性,为脑干与小脑之间的联络纤维及小脑受影响所致;脑干上有许多颅神经核团,如外展、面、舌咽、迷走等神经核团,脑干梗塞时易出现这些核团受损的体征。因此,应注意结合脑干颅神经损害体征将脑干梗塞所致的共济失调与小脑病变所致共济失调相鉴别。以往我们一提及脑干病变,就会想到交叉性运动或感觉障碍,但本文结果显示出现真正交叉性脑干病变表现的患者只有10人,占31%,与文献报道一致[3]。提示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应注意不典型的脑干病变。脑干梗塞的临床体征个体差异很大、腔隙性梗塞灶(直径≤15mm)可表现为纯运动或纯感觉障碍,共济失调轻偏瘫、构音障碍一手笨拙[4]或根本就无定位体征[5];较大梗塞灶则表现为颅神经、运动、感觉等方面的障碍;大型梗塞灶(直径>20mm)则由于破坏了脑干网状激活系统在疾病早期就出现意识障碍,我们认为,神经系统损害程度取决于梗塞面积的大小,有效循环建立的速度,若脑干梗塞面积较小,不出现远端梗塞且有足够的对侧椎动脉供血者则预后较好。
, 百拇医药
本文所有患者均行CT或MR证实脑干存在大小不等的梗塞灶,与临床定位基本相符。本文经CT扫描的32例患者中阴性14例,进一步行头颅MR检查却显示出脑干存在着梗塞灶。提示MR显示后颅窝病变方面明显优于CT,主要是因为MR无骨质伪影,可使正常结构与病灶清晰地显影。另外MR可行矢状、冠状与轴面扫描,有助于准确定位和定性[6]。
参考文献
1.Koroshetz WJ. Ropper AH. Artery-to-artery embolism causing stroke in the posterior circulation. Neurology, 1987:37:292
2.Ferbert A Clinical features of proven basilar artery occulusion. Stroke 1990:21:1135
, 百拇医药
3.Helgason CM, Wilbur AC. Basilar branch pontine infarotion with prominent sensory sign Stroke, 1991:22:1129
4.Caplan LR, Stein RW. Stroke: A clinical Approach Boston: Butterworths, 1986:167-177
5.韩伏莅,张贞浏,李作文,等.无定位体征的脑干梗塞.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2):71~74
6.隋邦森,吴恩惠,陈雁冰,主编.磁共振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275
(1999-10-21收稿), 百拇医药
单位:于明(佳木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陆晓红(佳木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谷新医(佳木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关键词:脑干梗塞;危险因素;MR
黑龙江医药科学000356 自从现代显像学(CT、MR)技术应用于临床、发现脑干梗塞并不少见、北京宣武医院统计得出脑干梗塞占脑梗塞的21.9%。本文将近年来我院收治的32例脑干梗塞患者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20例,女12例。年龄34~74岁,平均(56.3±7.8)岁。病程3h~5d。既往有高血压病19例(59.3%),冠心病8例(25.0%),糖尿病16例(50.0%)无阳性中风危险因素者6例(18.8%)。
, http://www.100md.com
1.2 临床症状
意识障碍4例,其中嗜睡1例,浅昏迷3例。头晕、眩晕伴恶心、呕吐21例,头痛7例,构音不清、呛咳13例,视物模糊、复视9例,一侧肢体无力24例,四肢无力4例。神经系统体征:眼部体征最为常见,眼球震颤18例,其中水平性眼震11例,旋转性眼震4例,混合性眼震3例,动眼神经麻痹8例。外展神经麻痹17例,凝视麻痹6例,一个半综合征2例,眼球固定1例,面瘫12例(中枢性8例,周围性4例),球麻痹9例(真性6例,假性3例);共济运动障碍也很常见,共有20例单侧障碍;轻偏瘫14例,四肢瘫4例,偏身感觉障碍14例;22侧锥体束征16例。临床表现有2例,为Wallenberg's综合征,1例闭锁综合征。
1.3 影像学检查
所有患者均行头颅CT扫描,其中阳性18例,阴性14例,CT扫描阴性但根据临床表现高度怀疑为脑干病变者做MRI进一步确诊。结果如下:32例脑干梗塞共有39个病灶,点状21个,条状11个,斑片状7个,病灶直径2~24mm。梗塞灶分布:中脑背盖部梗塞8例,脑桥基底部梗塞18例,脑桥基底部左侧及延髓梗塞3例,延髓外侧梗塞2例,桥脑基底部右侧、右丘脑及幕上多发腔隙梗塞1例。
, 百拇医药
2 讨论
供应脑干的动脉主要是椎 基底动脉系统的深穿支,这些血管管径比较细,而且还有许多小分支,如迷路。在中风危险因素长期作用下,易形成脑干梗塞[1]。本文32例脑干梗塞患者有26例存在着中风危险因素,占其总数的81.3%,其中尤以高血压病最多。糖尿病患者其供应脑干的深穿支小动脉易发生梗塞脑干梗塞形成前期,供应脑干的椎 基底动脉深穿支及其分支发生血管管腔的改变,常引起椎 基底动脉缺血的症状[2],其中以迷路 前庭系统最易受累,故多数患者表现为眩晕、头晕、恶心、呕吐,本文有6例。因此,对症状不典型者也应及早做系统检查,以防变为完全性卒中。本组病例中眼震发生率高,且以水平性眼震居多,可能与桥脑病变居多,影响前庭系统,内侧纵束及眼球运动障碍而诱发有关;2例一个半综合征病变部位均为桥脑,有一定的定位意义。本组共济运动障碍20例,多为小脑性,为脑干与小脑之间的联络纤维及小脑受影响所致;脑干上有许多颅神经核团,如外展、面、舌咽、迷走等神经核团,脑干梗塞时易出现这些核团受损的体征。因此,应注意结合脑干颅神经损害体征将脑干梗塞所致的共济失调与小脑病变所致共济失调相鉴别。以往我们一提及脑干病变,就会想到交叉性运动或感觉障碍,但本文结果显示出现真正交叉性脑干病变表现的患者只有10人,占31%,与文献报道一致[3]。提示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应注意不典型的脑干病变。脑干梗塞的临床体征个体差异很大、腔隙性梗塞灶(直径≤15mm)可表现为纯运动或纯感觉障碍,共济失调轻偏瘫、构音障碍一手笨拙[4]或根本就无定位体征[5];较大梗塞灶则表现为颅神经、运动、感觉等方面的障碍;大型梗塞灶(直径>20mm)则由于破坏了脑干网状激活系统在疾病早期就出现意识障碍,我们认为,神经系统损害程度取决于梗塞面积的大小,有效循环建立的速度,若脑干梗塞面积较小,不出现远端梗塞且有足够的对侧椎动脉供血者则预后较好。
, 百拇医药
本文所有患者均行CT或MR证实脑干存在大小不等的梗塞灶,与临床定位基本相符。本文经CT扫描的32例患者中阴性14例,进一步行头颅MR检查却显示出脑干存在着梗塞灶。提示MR显示后颅窝病变方面明显优于CT,主要是因为MR无骨质伪影,可使正常结构与病灶清晰地显影。另外MR可行矢状、冠状与轴面扫描,有助于准确定位和定性[6]。
参考文献
1.Koroshetz WJ. Ropper AH. Artery-to-artery embolism causing stroke in the posterior circulation. Neurology, 1987:37:292
2.Ferbert A Clinical features of proven basilar artery occulusion. Stroke 1990:21:1135
, 百拇医药
3.Helgason CM, Wilbur AC. Basilar branch pontine infarotion with prominent sensory sign Stroke, 1991:22:1129
4.Caplan LR, Stein RW. Stroke: A clinical Approach Boston: Butterworths, 1986:167-177
5.韩伏莅,张贞浏,李作文,等.无定位体征的脑干梗塞.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2):71~74
6.隋邦森,吴恩惠,陈雁冰,主编.磁共振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275
(1999-10-21收稿),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