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广东医学》 > 2000年第3期
编号:10237272
小儿脑血管闭塞的核磁共振诊断
http://www.100md.com 《广东医学》 2000年第3期
     作者:梁海明 洪源

    单位:(广东省茂名农垦医院525200)

    关键词:

    广东医学000350 小儿脑血管闭塞是小儿神经系统少见的疾病,常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导致脑血管狭窄或闭塞引起,是导致小儿偏瘫和智力发育障碍的常见原因。为了更好提高小儿脑血管闭塞的早期诊断,为临床儿科医师提供强有力的诊断及治疗依据,减少脑血管闭塞的并发症的发生,现将本院收治的8例小儿脑血管闭塞的磁共振诊断和临床表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儿中8例均为男性,年龄最大为9岁,最小为8个月,平均4岁。出现肢体无力和活动障碍最长时间为5 d,最短为半天。患儿在出现一侧肢体无力或瘫痪前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低热或高热症状。在低热时,往往未引起家长注意,多因出现一侧肢体无力及瘫痪而跌倒,致出现头皮挫伤或肢体挫伤,误认为是外伤性脑出血或脑挫伤,而引起的肢体瘫痪而就诊。
, http://www.100md.com
    1.2 方法 本院采用广东揭西县威达公司生产的TMW-400型超低场磁共振成像系统,采用SE序列和PS3D序列、行常规横断面T1WI和T2WI扫描,T2WI扫描用SE序列,TR:2600 ms,TE:130 ms;T1WI用PS3D序列,TR:125 ms,TE:25 ms;层厚为10 mm,层矩为连续扫描,无间隔,像素为256×128,采集均数1~2次,一般从头顶至小脑设12层。

    1.3 结果 8例小儿病变部位均发生于脑白质区,1例发生于基底节豆状核区,4例发生于外囊区,3例发生于内囊区。最小范围1 mm,仅在一个层面见到,最大闭塞范围为8 mm,连续2个层面可见到。在T1WI上呈等或低信号,在T2WI呈高信号,其内并见针尖大小的低信号,边缘尚清晰,并呈腔隙样脑梗死改变。

    2 讨论
, http://www.100md.com
    脑血管闭塞是小儿神经系统少见的疾病,多发生于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如感冒、麻疹、带状疱疹、病毒性咽喉炎、腮腺炎、睾丸炎和一般上呼吸道感染,如支肺炎等。患儿一般发热症状轻微,未能引起家长注意,而在活动中突然跌倒,导致头部软组织外伤及一侧肢体无力或瘫痪,而引起家长注意,年长儿一般发热不高、因出现肢体无力及活动功能障碍而来就诊。

    在就诊过程中,本组有2例行CT检查均未发现异常,再行MR检查,发现1例位于基底节区,1例位于内囊区见到呈小片状高信号,小于8 mm以下,另6例均直接行MR检查,2例病灶位于内囊区,4例位于外囊区,显示病灶为2 mm大小高信号,其内见到针尖大小的低信号、边缘清晰,在T1WI上各高信号区未见反转呈低信号。仅1例呈稍低等信号,这1例为年长儿,且病灶在连续两个层面可见到,为8 mm大小的病灶,边缘清晰,通过15 d治疗,瘫痪肢体基本恢复活动,但仍觉力量较前差,通过3个月功能段炼,各方面功能恢复正常。

    脑血管闭塞在病理生理上的改变,为细菌或病毒侵犯脑血管,导致脑血管腔变窄,血管周围水肿,而未导致完全闭塞,而引起T2MI高信号和针尖样低信号(为血管流空所致)。使大脑血管血流量减少,功能区血流量灌注不足,致使脑细胞缺血、缺氧,而导致功能减弱甚至丧失,特别大脑肢体活动功能区对缺血、缺氧比其它功能区敏感,更易导致肢体的无力或瘫痪,所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脑血管闭塞,是促使小儿避免闭塞出现后遗症的有效措施。脑血管闭塞在临床上应与脑梗死、脑出血、病毒性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脓肿等疾病鉴别。

    脑血管闭塞在临床上少见报道,本院在MR投入使用以来,仅发现8例,特报道如上。脑血管闭塞是小儿科少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如发现小儿和学龄儿童一侧肢体瘫痪,并有轻度低热,应首先考虑小儿脑血管闭塞。而MR为小儿脑血管闭塞的首选检查项目,CT对病灶显示不满意。故应及早进行MR检查,及早确诊、及早治疗完全可以治愈,也是减少闭塞后出现后遗症的最有效措施。

    (收稿日期:1999-07-16),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