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 2000年第3期
编号:10238961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Ⅳ型胶原的测定及其临床价值
http://www.100md.com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00年第3期
     作者:余莲 张兆王

    单位:余莲(364000 福建省龙岩市第一医院血液风湿科);张兆王(364000 福建省龙岩市第一医院血液风湿科)

    关键词: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000313 我们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进行血清Ⅳ型胶原(ⅣC)测定,并探讨其临床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84例SLE患者均符合1982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制订的诊断标准。男7例,女77例。年龄15~57岁,平均30.6岁。对照组为健康者44例,男9例,女35例,年龄16~50岁,平均31.8岁。

    1.2 方法:本测定盒采用竞争性放射免疫分析方法,由上海海军研究所医学生物中心提供。晨空腹6时抽血,取标准液管、标本管(患者血清)各100 μl,分别加125I-ⅣC及抗血清各100 μl,NSB管用125I-ⅣC 100 μl,加缓冲液200 μl,混匀4 ℃过夜反应,各管分别加第3抗体各1 000 μl,4 ℃反应约60 min后离心(3 500 r/min,10 min)弃上清液,测定沉淀物放射性,用Logit-log法拟合标准曲线,并查知标本ⅣC浓度。
, http://www.100md.com
    1.3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s),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SLE患者与正常人血清ⅣC含量:见表1。

    表1 SLE患者与正常人血清ⅣC含量(±s) μg/L 组别

    例数

    含量

    P值

    SLE组

    84
, 百拇医药
    68±41

    <0.001

    SLE肾损害组

    29

    69±46

    <0.05

    SLE非肾损害组

    55

    68±39

    <0.005

    正常组

    44

    50±18
, 百拇医药
    注:*与正常组比较

    SLE组患者的血清ⅣC含量显著高于正常组(P<0.001),其中SLE肾损害组患者的血清含量高于正常组(P<0.05),SLE非肾损害组的ⅣC含量也高于正常组(P<0.005)。若以正常人的血清ⅣC ±2s(86.7 μg/L)作为临界值,高于临界值为阳性例数,则SLE高于临界值者有50例,阳性率为59.5%;而正常组高于临界值仅2例,阳性率为2.4%,SLE的ⅣC阳性率高于正常组(P<0.005)。

    2.2 SLE肾损害与非肾损害组血ⅣC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提示是否并发肾损害都不影响血清ⅣC含量。

    2.3 SLE治疗前后血清ⅣC水平的动态观察:84例SLE经治疗后达稳定期者有43例,此43例患者治疗前血清ⅣC含量为(69±32) μg/L,治疗后达稳定期时血ⅣC下降为(54±28) μg/L,前后差异有显著性(P<0.05)。稳定期SLE血清ⅣC含量近于正常(P>0.05)。
, 百拇医药
    3 讨论

    ⅣC是基底膜网状结构的主要组成成分,以前胶原形式参与细胞外间质的构成。一些涉及基底膜的疾病如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肝纤维化血液组织中ⅣC含量明显增多。还有ⅣC在癌细胞的浸润和转移方面也起重要作用,胃癌、白血病等也见增多。非细胞间质病变和非肿瘤性疾病则ⅣC改变不大。SLE可累及人体多种器官和组织的胶原和间质,主要是小血管内膜增生,内膜下纤维蛋白样物质沉淀,血管壁变性、坏死及软化,发生血管闭塞及血管炎。血管内膜下是基底膜,由于基底膜受累,导致ⅣC发生改变。

    我们的研究表明SLE患者血清ⅣC含量明显增高,治疗达稳定后ⅣC含量下降。结果提示血清ⅣC测定对SLE的诊断、疗效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收稿日期:1999-05-26),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