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 2000年第3期
编号:10240271
多中心性巨大淋巴结增生症
http://www.100md.com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2000年第3期
     作者:王全顺 楼方定 汪月增 于力 韩晓萍

    单位:解放军总医院血液科,北京 100853

    关键词:多中心性;巨大淋巴结增生症;干扰素-α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000307 [摘要]目的:总结报告 1 例多中心性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诊断与治疗,并对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进行了讨论。方法:采用化疗及干扰素治疗。结果:用干扰素治疗效果满意,为本病治疗开创了新的途径。

    中图号:R7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139(2000)03-0181-03

    Multicentric Castleman's disease
, 百拇医药
    WANG Quan-shun, LOU Fang-ding, WANG Yue-zeng, YU Li, HAN Xiao-ping

    (Department of Hematology, PLA General Hospital, Beijing 100853, China)

    Objective:To report a case of Multicentric Castleman's disease (MCD) treated with interferon, the pathogenesis, clinical findings, and therapy were discussed. Methods:We deal with the patient with chemotherapy and interferon α-2a. Results:Interferon is a novel therapeutic method, and the result was satisfactory.
, 百拇医药
    Key words:multicentric Castleman's disease, interferon-α

    多中心性卡斯曼病是一种罕见疾病,发病机制不明,缺乏有效治疗措施,香港曾报告 1 例中国广东籍女性病例,国内尚未见报道。我们 1993 年确诊 1 例多中心性卡斯曼病,并首次采用干扰素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随访至 1998 年 4月。

    1 临床资料

    男性患者, 21 岁,辽宁籍。主因乏力、腰痛、恶心、面色苍白 1 年 3 个月,于 1993 年 11 月 6 日入院。患者 1992 年 8 月始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腰痛、恶心,偶有呕吐,面色渐苍白,在当地医院化验,血红蛋白: 56 g/L, GPT 84U/L,尿蛋白强阳性,诊断“肝炎、贫血”,治疗 1 月余病情无好转; 1992 年 10 月发现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血象:Hb 64~90 g/L,WBC (6.7~9.8)×109/L, Plt (230~310)×109/L;尿蛋白;血清总蛋白 90 g/L, A 26 g/L,A∶G=0.4∶1,蛋白电泳γ球蛋白占 64%;血免疫球蛋白IgG 39 g/L, IgA、IgM均正常;骨髓像成熟浆细胞占有核细胞的 4.8%。多家医院淋巴结活检病理报告:“反应性浆细胞增生”、“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曾诊断:“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等。于 1993 年 1 月开始应用泼尼松治疗: 40 mg/d,治疗 40 d,症状好转,淋巴结变小。 1993 年 8 月症状再次加重,进行性面色苍白,间断有低热,期间输同型全血多次,曾于输血后出现浓茶色尿 1 次,以后配血、输血困难,改输O型洗涤红细胞,输入时进行保温,未再出现茶色尿。病后患者多汗、盗汗,无鼻衄及齿龈出血,无血尿及黑便,无骨关节肿痛,体重无明显变化。既往史无特殊。
, 百拇医药
    查体:一般状况可,重度贫血貌,皮肤粘膜无黄染、出血、皮疹及结节。全身多部位浅表淋巴结包括:颞下、颈部、锁骨上、腋窝及腹股沟等均肿大,直径 0.5~4 cm,质中等硬,活动可。肺部听诊未见异常,心律规则,心率 108/min,可闻Ⅱ~Ⅲ 级收缩期杂音。腹部未触及包块,肝脏未触及,脾脏可触及边缘。神经系统未发现异常。

    实验室及特殊检查;血常规:Hb 64 g/L,RBC 2.27×1012/L, Plt 340×109/L,WBC 6.1×109/L,分类正常。尿常规:蛋白,本周蛋白阴性,WBC>25/HP, RBC 250/HP。大便潜血阴性。肝功能:GPT、GOT均正常,总蛋白 90~103 g/L,白蛋白 22~29 g/L。肾功能:BUN 9.3~16 mmol/L,肌酐 194~319 μmol/L。血清免疫球蛋白:IgG 84.8 g/L, IgA 4.8g/L, IgM 1~1.8 g/L。蛋白电泳:A 25.5%、α1 2.5%、α2 9.6%,、β 7.6%、γ 54.8%,未见M带。ESR 100 mm/1h。 CRP 73 mg/L。骨髓象:增生极度活跃,成熟浆细胞占 4.0%~7.8%。X线片:胸部未见异常;头颅、腰椎及骨盆未见溶骨性骨破坏。B超:肝、胆、胰及双肾未见异常,脾 12.5 cm × 5.4 cm,后腹膜未发现肿大的淋巴结。
, 百拇医药
    入院后再次淋巴结活检,病理诊断:巨大淋巴结增生症(Castleman′s disease, CD,卡斯曼病)浆细胞型。结合临床表现诊断为:多中心性巨大淋巴结增生症(multicentric Castleman's disease, MCD,多中心性卡斯曼病)。经CHOP方案(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及泼尼松)化疗 6 疗程后,症状减轻,肿大的淋巴结消失,血红蛋白升至 100~110 g/L,血尿素氮和肌酐恢复正常,免疫球蛋白轻度下降。但停化疗后淋巴结又渐增大,尿素氮和肌酐升高,血红蛋白又下降至 70 g/L 左右。 1994 年 5 月开始用α-2a 干扰素每次 300 万U,隔日 1 次,疗程 3 个月,治疗后血尿素氮和肌酐恢复正常,淋巴结稍变小,血红蛋白升至 100 g/L。随访至 1997 年 4 月,期间患者易患上呼吸道感染,浅表淋巴结始终肿大,血红蛋白 100 g/L 左右,每次呼吸道感染症状加重,血红蛋白下降至 70 g/L 左右,感染控制后血红蛋白又渐上升至约 100 g/L;血尿素氮和肌酐一直保持正常;血免疫球蛋白 IgG 52.5~58.5 g/L,无明显变化。
, 百拇医药
    2 讨 论

    卡斯曼病(CD)是一种反应性淋巴结病,是淋巴组织的良性反应性增生,多称为巨大淋巴结增生症,血管滤泡淋巴结增生。CD最早报告于本世纪 20 年代, 1956 年由Castleman等总结报告而得名。根据淋巴结的病理特点可分为透明血管型和浆细胞型。本例患者淋巴结病理特点:小淋巴滤泡大量增生,滤泡间有大量成熟形态的浆细胞增生,汇管区完整,其周围有浆细胞呈同心圆层状排列;生发中心由有裂或无裂的细胞组成,核分裂象易见,为典型的CD浆细胞型表现[1]

    多中心性卡斯曼(MCD)是个比较新的概念,常被称为:血管滤泡淋巴样增生、血管滤泡和浆细胞的多淋巴结病、带有卡斯曼病形态特征的系统性淋巴组织增生症、系统性卡斯曼病等。MCD病理学改变及临床表现多与CD的浆细胞型相同,但病情较重,预后也差。少数MCD患者的淋巴结组织学改变类似CD透明血管型,可能是浆细胞型向透明血管型转化的过程[2]。MCD浆细胞型淋巴结的组织学变化并非特异的,相似的组织病理学变化还可见于自身免疫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先天性免疫缺陷、AIDS、卡波肉瘤、皮肤病及免疫接种等。
, 百拇医药
    MCD发病年龄一般较大, 19~85 岁均见报道,中位年龄 64 岁,男性略多于女性。临床表现可轻可重,很不典型。患者常因乏力、盗汗、发热、体重减轻或淋巴结肿大而就诊;常见的症状及体症有:乏力占 80%;发热 87%,一般为低热或中等度发热;体重减轻占 53%;盗汗占53%;恶心及呕吐占 53%;多中心淋巴结肿大占 100%,所有患者均有周围淋巴结肿大, 53% 有腹腔淋巴结肿大, 47% 有纵隔淋巴结大; 87% 有脾大; 80% 有肝大,水肿及浆膜腔积液占 47%;皮疹占 53%,为非特异性皮疹;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占 40%。实验室检查异常有: 100% 患者有贫血及低白蛋白血症, 93% 血沉加快, 91% 有蛋白尿,蛋白尿多因肾脏损害所致,肾脏病理呈肾小球肾炎或肾病综合征的变化; 85% 有高γ球蛋白血症,增多的免疫球蛋白是多克隆; 69% 有肝功能异常,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分别占 61% 和 21%,部分患者可表现为血小板增多。骨髓常受累,可有成熟形态的浆细胞比例增多。未见骨髂受累的报告。各种症状、体征及实验室异常可分别于疾病的不同阶段出现。
, 百拇医药
    目前还没有MCD的统一的诊断标准,Frizzera等建议应采用以下诊断标准[2]:①符合卡斯曼病浆细胞型的淋巴结组织病理学特征。②突出的淋巴结病,累及多部位,主要是外周淋巴结。③多系统受累,主要是:骨髓、肝、脾、肾、神经系统。④原发的。本例患者主要表现为乏力、盗汗、多部位浅表淋巴结肿大、贫血、蛋白尿、血沉快及高γ球蛋白血症,无骨质破坏,淋巴结病理符合CD浆细胞型的淋巴结组织病理学特征,未发现明确的病因,因此可以确诊MCD。MCD应注意与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POEMS综合征等鉴别。

    目前缺乏满意的治疗方法,单用泼尼松治疗部分患者可获部分缓解,联合化疗可使部分患者完全缓解,但缓解时间短。约三分之一的患者发展成卡波肉瘤、非霍奇金淋巴瘤(免疫母细胞性,浆细胞性,偶见T细胞性和B细胞性)、霍奇金病。生存期 3~222 月,平均 29 月[2,3]。我们的病例在用CHOP方案治疗后病情明显改善,乏力及多汗减轻,肿大的淋巴结消失,实验室检查结果也明显好转,但停治疗后病情又渐加重,改用α-2a干扰素治疗 3 个月后,淋巴结轻度变小,血红蛋白升至 100 g/L 左右,尿素氮和肌酐恢复正常,血免疫球蛋白减少不明显,随访 4 年病情基本稳定。干扰素治疗本病文献中尚未见报告,本例的结果提示干扰素是治疗MCD的有效方法,效果优于化疗,如果增加干扰素的用量,延长使用时间,本例可能会取得更好的疗效。
, 百拇医药
    MC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还不明确,有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①CD5 过度表达。MCD患者异常的淋巴滤泡中 CD5 过度表达,提示MCD可能系 CD5 阳性的B淋巴细胞亚型增生[4],该亚型细胞与自身抗体的产生有密切联系,在特异的淋巴因子刺激下,该亚型细胞过度增生,并可向浆细胞转化。②白介素 6 (IL6) 与MCD的关系。MCD患者的生发中心细胞产生大量的 IL6[5],而 IL6 能诱发B细胞增殖和分化成浆细胞。转基因 (IL6) 小鼠能产生组织学及临床上与MCD相似的综合征[6],因而推测 IL6 在MCD的发病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③分子遗传。近几年个别报告发现有染色体异常,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一些患者有单克隆的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和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重排,或两种基因重排同时存在[4,7]。本例患者曾进行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重排检测,未发现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重排,说明浆细胞增生是多克隆的;结合文献报告,提示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重排及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并非本病的直接原因。④免疫缺陷。MCD多见于老年人,其相似的病理变化也常见于自身免疫病、卡波肉瘤及免疫缺陷性疾病。一些HIV阳性的患者可出现与MCD非常相似的临床表现,如贫血、血沉快、低白蛋白血症、高γ球蛋白血症等[8],提示免疫功能紊乱与MCD的发病有密切的关系。本例采用干扰素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进一步说明MCD与免疫功能紊乱有着密切关系。⑤病毒感染。人类疱疹病毒 8 型的DNA序列存在于淋巴瘤、卡波肉瘤、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及MCD的淋巴组织中,但与MCD的关系尚不明确。本例患者随访期间常患上呼吸道感染,每次感染期间贫血等症状均会加重,也间接说明MCD与病毒感染有关。
, http://www.100md.com
    迄今MCD还有很多总是等待解决,其病因、发病机制我们知道的还很少,MCD与CD的关系也不很清楚,临床上缺乏特异的诊断方法及有效的治疗措施,用干扰素治疗本病有比较好的疗效,但确切机制不明确,仍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简介:王全顺(1963-),男,山西省大同市人,1986年中国医科大学毕业,1993年军医进修学院硕士毕业,解放军总医院血液科主治医师;发表论文3篇。电话:(010)66937221,66937644

    [参考文献]

    [1] Keller AR, Hochholzer L, Castleman B. Hyaline-vascular and plasma-cell types of giant lymph node hyperplasia of the mediastinum and other locations[J]. Cancer, 1972,29(3):670-683.
, 百拇医药
    [2] Frizzera G, Peterson BA, Bayrd ED, et al. A systemic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 with morphologic features of Castleman's dsease: Clinical findings and clinicopathologic correlation in 15 patients [J]. J Clin Oncol, 1985,3(9):1202-1216.

    [3] Hanson CA, Frizzera G, Patton DF, et al. Clonal rearrangement for immunoglobulin and T-cell receptor genes in systemic Castleman's disease. Association with Epstein-Barr virus [J]. Am J Pathol, 1988,131(1):84-91.
, 百拇医药
    [4] Oksenhendler E, Duarte M, Soulier J, et al. Multicentric Castleman's disease in HIV infection: a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study of 20 patients [J]. AIDS, 1996,10(1):61-67.

    [5] Mesri EA, Cesarman E, Arvanitakis L, et al. Human herpevirus-8/Kaposi's sarcom-associated herpevirus is a new transmissible virus that infects B cell [J]. J Exp Med, 1996,183(5):2385-2390.

    [6] Luppi M, Barozzi P, Maiorana A, et al. Human herpevirus-8 DNA sequences in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negative angioimmunoblastic lymphadenopathy and benign lymphadenopathy with giant germinal center hyperplasia and increased vascularity [J]. Blood, 1996,87(87):3903-3909.
, http://www.100md.com
    [7] Weisenbueger DD, Nathwani BN, Winberg CD, et al. Multicentric angiofollicular lymph node hyperplasia: A clinicopathologic study of 16 cases [J]. Hum Pathol, 1985,16(2):162-172.

    [8] Kessler E. Multicentric giant lymph node hyperplasia. A report of seven cases [J]. Cancer, 1985,56(10):2446-2451.

    收稿日期:1999-12-09; 修回日期:2000-01-29,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