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 2000年第3期
编号:10240533
用国产内窥镜在基层医院开展鼻窦手术的经验(附56例报告)
http://www.100md.com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00年第3期
     作者:郑立友 胡广清

    单位:郑立友(莱芜市中医院耳鼻喉科,271100);胡广清(莱芜市中医院耳鼻喉科,271100)

    关键词:鼻窦炎;鼻息肉;内窥镜

    山东医大基础医学院学报000332 中图分类号 R 765.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8202(2000)03-0189-01

    1997年1月到1998年12月我们用国产鼻内窥 镜对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进行了内窥镜下鼻窦手术治疗,随访0.5~1 .5年。现将随访结果及手术经验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 例选择 选择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慢性鼻窦炎和(或)鼻息肉患者56例,男30例,女26例,16~76 岁。按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标准[1],I型16例,其中1、2、3期分别为 4、7、5例;Ⅱ型32例,其中1、2、3期分别为8、15、9例;Ⅲ型8例。病程0.5~21年。
, http://www.100md.com
    1.2 术前准备 术前3d口服维生素K4 8mg,1日3次;葡萄糖酸钙1.5g,1日3次。术前3d静滴 青霉素800万U、地塞米松10mg每日1次,并进行前鼻镜、鼻内窥镜检查,CT鼻窦扫描,了解病变 部位、范围和程度,制定手术方案。

    1.3 手术方法 (1)使用杭州桐庐医疗光学仪器总厂生 产的福澳牌BDJ—E型鼻窦镜及手术器械和冷光源;(2)手术均在局麻下进行,根据鼻窦炎、鼻 息肉病变部位和范围分别选择窦口鼻道复合体手术,前筛窦开放术、全筛窦开放术、全蝶筛 开放术、单纯蝶窦口开放术,并按需要同时或单独施行上颌窦自然口开放术、额窦口开放术 等。对鼻息肉先行摘除、对鼻中隔偏曲先行中隔粘膜下矫正术;(3)术中建立静脉通道,手术 前静滴止血敏2g,术中根据出血情况静滴止血芳酸0.3g,手术时间长病变范围大者静滴立止 血。

    2 结 果

    2.1 观察方法 患者出院后在门诊由手术者用内窥镜随 访观察。1月内1周1次,1月后每月1次,半年后3月1次,1年后半年1次。如有不适随时门诊复诊 。随访半年以上15例,1年以上41例。
, 百拇医药
    2.2 观察结果 按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 [1],56例中治愈31例,好转2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3%;无效病例中Ⅲ型3例,Ⅱ型2、 3期各1例。表明术后疗效与临床分型分期有关,Ⅰ型、Ⅱ型1期疗效最好,Ⅱ型2、3期次之,Ⅲ 型疗效最差。

    3 讨 论

    3.1 术前术中用药以减少出血 术前用抗生素及皮质类固醇激素可减轻鼻 部炎性充血肿胀缩小病变范围,既减少术中出血又有利于手术的彻底性 。维生素K4为肝脏制造凝血酶元提供原料,使肝脏合成更多的凝血酶元进入鼻部术区;钙 剂可增加血液中钙离子浓度,而钙离子在凝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3.2 术中建立静脉通 道,以便使用止血药及预防不测 手术中除局部用肾上腺素棉片止血外,术前再静滴止血敏 ,出血较多时再滴入止血芳酸。对病变范围广、出血多的Ⅲ型患者还须静滴立止血。静脉通 道还能用于处理患者术中意外,本组1例手术将要结束时,患者自述眼前发花随即眼前发黑视 物不见。当时考虑可能是鼻部手术引起视网膜动脉反射性痉挛所致,立即静滴扩血管药,皮 质类固醇激素,能量合剂和维生素以营养视神经并中止手术,术后继续用药3d视力恢复正常 。
, 百拇医药
    3.3 术中操作要点 首先是“稳”,即按手术方案手术,选择器械要得当,器械前端达到 的深度要心中有数,不可盲目操作尤其是在危险区域;其次是“准”,即术中辨认解剖标志要 准确,如纸板筛顶等,不致引起严重并发症;第三是手术操作准确,要去除的病变不遗留,应保 留的组织不多去;第四是“快”,即争取手术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既减少了出血又减轻患者痛 苦。尽可能避免或减少无效操作,双侧同时手术时交替进行;第五是“向内下”,即手术操作 的大方向是朝向内下方向,如开放蝶窦口,在找到开口后向内下方向扩大;开放筛窦时筛钳咬 住组织后向下向内压;扩大上颌窦自然口是向前下或向后下扩大。向内下的方向操作可避免 损伤眼眶及颅底等重要组织,防止并发症。

    本资料表明,国产鼻内窥镜完全可以应用于临床 为鼻窦炎、鼻息肉患者解除病痛。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及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S].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8,33:134

    (收稿日期 1999-11-07),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