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现代康复》 > 2000年第3期
编号:10247715
跳舞训练对老年女性脊柱和外周骨质的影响
http://www.100md.com 《现代康复》 2000年第3期
     作者:郑红光 霍平 杨鸿雁

    单位:郑红光(沈阳军区总医院,辽宁 沈阳 110015);霍平(沈阳军区总医院,辽宁 沈阳 110015);杨鸿雁(沈阳军区总医院,辽宁 沈阳 110015)

    关键词:

    现代康复000363

    作者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观察及评价跳舞对绝经后老年女性脊柱及周围骨质的影响。旨在探讨跳舞对防治骨质疏松症的潜在作用及益处。

    1资料与方法

    28例观察对象均为维也纳老年舞蹈团的成员,均为绝经后老年女性,年龄46~78岁,平均(66±1.5)岁。所有观察对象均参加相同的舞蹈科目,平均训练时间为每周(3.2±0.8)h,观察时间12个月。在舞蹈训练开始之前,观察期间及结束时分别检测脊柱及外周骨密度(远端桡骨)。检查方法包括:脊柱侧位X线检查,脊柱骨矿物质密度(BMD)采用单能技术(120KV)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qCT),外周骨矿物质含量(BMC)(桡骨远端)采用125I标记单光子吸收比色法测定。BMC采用设定单位表示,即单位骨长度中所含的骨矿物质质量。其它检查包括血尿分析、肝肾功能、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及骨异性磷酸酶同功酶。
, 百拇医药
    根据观察前脊柱X线检查(侧位)及腰椎BMD检查结果,将28例观察对象分为骨质疏松症组(I组)15例,平均年龄(67±2.1)岁及非骨质疏松症组(Ⅱ组)13例,平均年龄(65±2)岁。骨质疏松症诊断依据以下标准:(1)脊柱侧位X线检查有一节以上的椎骨非外伤性压缩性骨折(前侧、中央或总的压缩程度至少超过椎体高度的15%);(2)qCT检查骨密度值低于规定的骨折临界值(100mg/cc)。

    2结果

    对28例老年绝经女性进行总体评价发现,外周骨(桡骨)及脊柱骨密度在观察前后无明显改变。但分组后比较显示I组与Ⅱ组BMD水平存在显著差异。I组腰椎BMD水平在12个月后与观察开始时相比显著增高[(74±4)mg/dlVS(82±3)mg/dl,P〈0.05)。Ⅱ组在观察结束是腰椎BMD及桡骨的BMC水平均无明显增高,各种生化指标无名显变化。

    3讨论
, 百拇医药
    研究结果表明,坚持规律运动,如老年人跳舞,可以对骨质疏松症病人的BMD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可以显著增加此类病人小梁骨的BMD水平,而且BMD的增加与跳舞运动持续的时间密切相关。与此相反,桡骨的BMD水平则无明显变化。这种前臂与脊椎骨质之间表现出的差异可能与小梁骨及骨皮质对不同的运动产生的反应不同所致。舞蹈运动造成脊椎骨BMD增加可能与其对背部肌肉张力产生影响有关。此外,运动后的成骨反应出现后,反映成骨细胞活性的标志酶,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同功酶水平亦随之显著增高,也从生化学角度提供了骨形成增加的证据。另外,研究还发现,观察开始时脊椎BMD水平较低者运动后BMD水平增加尤为明显,提示骨质密度越低者运动后的骨形成反应越强烈,其机制可能是运动负荷的机械刺激导致成骨细胞活性增强,而最终导致骨形成增加,骨容积亦随之增加。

    总之,作为一种规律运动,跳舞可以防止那些没有骨质疏松症的绝经后老年女性的骨质丢失,而对于已经出现骨质疏松症者来说,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舞蹈训练之后,脊椎骨质密度显著增加,成骨活动增强。此外,跳舞尚有利于保持肌力,防止或改善心血管系统疾病,明显改善生活质量。

    [编译自 Americam Journal of Physical MedicineR ehabelitation,1997,76(6):477]

    收稿日期:2000-01-14,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