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训练
作者:庄倩
单位: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天津 300192
关键词: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000329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9691(2000)03017301▲
脑血管病患者多数起病急、变化快,病后长期卧床会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出现,患者的意识、肢体等均发生功能障碍,特别是肌肉的废用性萎缩、关节变形、运动受限等,甚至日常活动不能自理。近年来国内学者主张在发病后应尽早进行康复训练,最大程度地促进功能恢复,减轻残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成为研究的重要课题。1998年1月~1999年7月,我们对收治的30例脑血管病患者进行早期肢体功能障碍康复训练,取得较好效果,并与同期未作训练的27例进行对比,报告如下。
1 病例与方法
, 百拇医药
1.1 病例:首次发病伴有肢体功能障碍,并经颅脑CT或MRI检查证实为器质性脑损害,且病前均无意识障碍和神经系统疾病者57例,随机分为康复训练组和对照组。康复训练组30例中男22例,女8例;年龄40~72岁。对照组27例中男20例,女7例;年龄39~75岁。2组患者的治疗用药相同,并在康复训练前和出院前用FuglMeyer评定法作积分比较。
1.2 康复训练方法:
1.2.1 准备阶段: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7~10日开始被动活动患肢关节,保持其活动度和功能位,活动从近端大关节开始至远端,防止肌萎缩;同时保持健侧自主活动,维护其功能。
1.2.2 第一阶段:为床上训练阶段,此阶段在患者意识恢复后开始。①手功能锻炼为患侧上肢屈曲90度在胸前作翻腕动作,拇指内收、外展,拇指与其它四指作对指运动,每个动作重复8~10次。②上肢上举,作上肢伸展,然后两手交叉左右轮动,带动躯体扭转,以防发生肩手综合征。同时进行神经冲动训练,让患者大脑发出指令,每个动作重复6~8次。③让患者把腿蜷起,身体向上抬起,护士托患者肩部协助,从卧位至坐位训练,做 4~6次。④帮助患者翻身并进行躯干肌训练。首先翻至健侧,从每日4次开始逐渐增加,在翻身训练时,可左右翻身,也可练习在床上向上、向下及左、右移动以增强机体及躯干肌力。⑤下肢的床上运动。为避免患者后期髋关节强直和踝关节内翻,在护士帮助下,练习屈膝、屈踝髋并节的松度伸展屈曲、外展、外旋、内收和内旋,每个动作做4次。
, 百拇医药
1.2.3 第二阶段:为床下训练阶段,在第一阶段训练基础上,从第9~15日开始。①坐位训练:患者仰卧,护士帮助托起患者肩背部轻轻竖起至坐位,逐渐过渡到患者自己完成坐位动作,可先从半坐位开始,逐渐加大角度至坐位。每次坐起上身保持直立位持续在1分钟以上,反复练习,逐渐延长时间或增加次数,待患者能坐稳后可双腿下垂至床下练习坐位。②立位训练:两腿稍分开,两臂下垂,护士或家属搀扶,也可用手杖支撑站立,尽量使患者双下肢关节伸直,勿使患者向患侧倾斜,逐渐过渡到患者自己站立,每次站立训练在10分钟左右。③立体平衡训练:两下肢分开站立,先健侧,后患侧轮换单侧支持体重。每次保持在10秒以上。④步行训练:患者健侧腿向前迈一步,患腿脚跟提起向前靠拢,尽量使上身保持平衡,不要左右倾斜,患肢落地不要太快,以免失去平衡。
1.2.4 日常生活训练:在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时,可根据个人情况进行日常生活训练,如自己进食、洗脸、梳头、穿衣、移动物品和写字等。
1.2.5 训练时间及形式:肢体功能康复训练采用护士和患者“一对一”的形式,每日训练1次,每次在40分钟左右。患者可在家属协助下每日重复训练1~2次。
, 百拇医药
2 结 果
用简式FuglMeyer评定法观察肢体恢复情况,2组积分比较见表1。
表1 2组患者FuglMeyer积分比较(±s)
分 组别
康复前积分
出院前积分
康复训练组
23.60±20.12
66.57±24.21
对照组
, 百拇医药
21.83±21.16
37.18±23.40
t值
0.054
2.506
P值
>0.05
<0.01
3 讨 论
康复训练后患者的肢体功能积分较未进行训练者明显提高,说明肢体功能障碍康复训练是一种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好方法。早期康复训练对促进侧支循环式的轴突突触联系的建立及对侧大脑半球的代偿和功能重组可起到积极作用。患者早期康复训练可减轻家庭陪伴者的负担,降低压床率,同时提高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获奖项目:填补1999年度天津市医药卫生空白新技术项目(99147)
作者简介:庄 倩(1957),女(汉族),天津市人,主管护师。
收稿日期:2000-01-12, 百拇医药
单位: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天津 300192
关键词: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000329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9691(2000)03017301▲
脑血管病患者多数起病急、变化快,病后长期卧床会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出现,患者的意识、肢体等均发生功能障碍,特别是肌肉的废用性萎缩、关节变形、运动受限等,甚至日常活动不能自理。近年来国内学者主张在发病后应尽早进行康复训练,最大程度地促进功能恢复,减轻残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成为研究的重要课题。1998年1月~1999年7月,我们对收治的30例脑血管病患者进行早期肢体功能障碍康复训练,取得较好效果,并与同期未作训练的27例进行对比,报告如下。
1 病例与方法
, 百拇医药
1.1 病例:首次发病伴有肢体功能障碍,并经颅脑CT或MRI检查证实为器质性脑损害,且病前均无意识障碍和神经系统疾病者57例,随机分为康复训练组和对照组。康复训练组30例中男22例,女8例;年龄40~72岁。对照组27例中男20例,女7例;年龄39~75岁。2组患者的治疗用药相同,并在康复训练前和出院前用FuglMeyer评定法作积分比较。
1.2 康复训练方法:
1.2.1 准备阶段: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7~10日开始被动活动患肢关节,保持其活动度和功能位,活动从近端大关节开始至远端,防止肌萎缩;同时保持健侧自主活动,维护其功能。
1.2.2 第一阶段:为床上训练阶段,此阶段在患者意识恢复后开始。①手功能锻炼为患侧上肢屈曲90度在胸前作翻腕动作,拇指内收、外展,拇指与其它四指作对指运动,每个动作重复8~10次。②上肢上举,作上肢伸展,然后两手交叉左右轮动,带动躯体扭转,以防发生肩手综合征。同时进行神经冲动训练,让患者大脑发出指令,每个动作重复6~8次。③让患者把腿蜷起,身体向上抬起,护士托患者肩部协助,从卧位至坐位训练,做 4~6次。④帮助患者翻身并进行躯干肌训练。首先翻至健侧,从每日4次开始逐渐增加,在翻身训练时,可左右翻身,也可练习在床上向上、向下及左、右移动以增强机体及躯干肌力。⑤下肢的床上运动。为避免患者后期髋关节强直和踝关节内翻,在护士帮助下,练习屈膝、屈踝髋并节的松度伸展屈曲、外展、外旋、内收和内旋,每个动作做4次。
, 百拇医药
1.2.3 第二阶段:为床下训练阶段,在第一阶段训练基础上,从第9~15日开始。①坐位训练:患者仰卧,护士帮助托起患者肩背部轻轻竖起至坐位,逐渐过渡到患者自己完成坐位动作,可先从半坐位开始,逐渐加大角度至坐位。每次坐起上身保持直立位持续在1分钟以上,反复练习,逐渐延长时间或增加次数,待患者能坐稳后可双腿下垂至床下练习坐位。②立位训练:两腿稍分开,两臂下垂,护士或家属搀扶,也可用手杖支撑站立,尽量使患者双下肢关节伸直,勿使患者向患侧倾斜,逐渐过渡到患者自己站立,每次站立训练在10分钟左右。③立体平衡训练:两下肢分开站立,先健侧,后患侧轮换单侧支持体重。每次保持在10秒以上。④步行训练:患者健侧腿向前迈一步,患腿脚跟提起向前靠拢,尽量使上身保持平衡,不要左右倾斜,患肢落地不要太快,以免失去平衡。
1.2.4 日常生活训练:在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时,可根据个人情况进行日常生活训练,如自己进食、洗脸、梳头、穿衣、移动物品和写字等。
1.2.5 训练时间及形式:肢体功能康复训练采用护士和患者“一对一”的形式,每日训练1次,每次在40分钟左右。患者可在家属协助下每日重复训练1~2次。
, 百拇医药
2 结 果
用简式FuglMeyer评定法观察肢体恢复情况,2组积分比较见表1。
表1 2组患者FuglMeyer积分比较(±s)
分 组别
康复前积分
出院前积分
康复训练组
23.60±20.12
66.57±24.21
对照组
, 百拇医药
21.83±21.16
37.18±23.40
t值
0.054
2.506
P值
>0.05
<0.01
3 讨 论
康复训练后患者的肢体功能积分较未进行训练者明显提高,说明肢体功能障碍康复训练是一种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好方法。早期康复训练对促进侧支循环式的轴突突触联系的建立及对侧大脑半球的代偿和功能重组可起到积极作用。患者早期康复训练可减轻家庭陪伴者的负担,降低压床率,同时提高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获奖项目:填补1999年度天津市医药卫生空白新技术项目(99147)
作者简介:庄 倩(1957),女(汉族),天津市人,主管护师。
收稿日期:2000-01-12,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