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脏杂志》 > 2000年第4期
编号:10219494
与体位相关的室性期前收缩12例
http://www.100md.com 《心脏杂志》 2000年第4期
     作者:于春平 宋建顺

    单位:解放军150中心医院特检科,河南 洛阳 471031

    关键词:心律失常;心电描记术;体位

    心脏杂志000427中图分类号:R540.41;R54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3271(2000)04-0284-01

    室性期前收缩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卧位性室性期前收缩在实际工作中并不少见,但报道甚少。

    1 临床资料 收集1998-04~12月住院患者12(男10,女2)例,年龄18~30岁,平均23.4岁,其中患神经衰弱2例,病毒性心肌炎3例,余者均否认有心脏病史及其它疾病。因胸闷、心悸来院就诊,无特殊药物服用史,心脏超声,肝、胆B超,X线颈椎片,血常规,血沉,血糖及电解质等检测均正常。平卧时心电图显示:室性期前收缩伴逆行传导1例,间位性室性期前收缩1例,并行心律心室性期前收缩1例,频发室性期前收缩二联律3例,偶发室性期前收缩3例,频发室性期前收缩3例。当卧位变坐位、立位、运动后或注射阿托品后室性期前收缩均消失(图1),恢复卧位,室性期前收缩又重现,夜间休息时常发作短暂性的心悸、胸闷等症状,大部分患者给镇静剂、谷维素、B6及心理安慰后,症状减轻或缓解,少部分患者效果不明显。

    图1 与体位相关的I导联心电图

    A:平卧位,窦性心律、心率70次/min,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呈二联律。B:坐位,窦性心律、心率76次/min室性期前收缩消失

    2 讨论 有报道体位变化可致房室传导阻滞、窦缓,而卧位性室性期前收缩的报道甚少,本组均属青年人,且卧位时出现室性期前收缩,坐位、立位或注射阿托品后恢复正常。一般认为系由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或交感神经兴奋降低所致,多数属功能性。分析其原因:可能与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关,特别是在平卧位和静息状态下,迷走神经过度兴奋,心率减慢,心舒期延长,也有使心肌需血及供血失平衡的可能,故不需要特殊治疗。

    根据shamroth所提室性期前收缩出现的形态分析,部分卧位性室性期前收缩可能有器质性病变,本组中的1例室性期前收缩时限较宽,接近0.16 s,而且QRS波振幅较低且不光滑,T波较尖锐且与主波方向一致,这种形态的室性期前收缩一般认为器质性多见。本例患者有病毒性心肌炎,卧位心电图示频发室性期前收缩二联律,且起源于左心室;动态心电图室性期前收缩大于200次/24 h,且有ST-T改变,经对症治疗后消失。结合临床认为本例室性期前收缩为器质性的。并行心律室性期前收缩70%~80%是器质性的。总之,应对每例卧位性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加做坐位和立位对照,了解不同体位时的心电图情况,结合病史、症状,详细观察性室性期前收缩的演变规律以及治疗反应等各方面的资料综合分析。

    参考文献:

    [1]于伟琦,张新中. 新编心电图学[M]. 北京:学苑出版社,1993. 380.

    (收稿 1999-07-08 修回 1999-12-26),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