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脏杂志》 > 2000年第4期
编号:10219495
高血压病并发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昼夜动态血压分析
http://www.100md.com 《心脏杂志》 2000年第4期
     作者:郭道保

    单位:郭道保(葛洲坝集团公司中心医院内三科,湖北 宜昌 443002)

    关键词:高血压病;心力衰竭,充血性;血压

    心脏杂志000426中图分类号:R54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3271(2000)04-0279-01

    高血压病可以损害心脏,并发心力衰竭。本研究通过动态血压监测(ABPM) 观察高血压病并发心力衰竭患者的昼夜血压节律的特征,了解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程度与昼夜血压节律变化的关系,以指导治疗。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997-06~1999-01住院治疗的高血压并发CHF患者50(男38, 女12)例;年龄26~82(60±17)岁。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均排除继发性高血压。 高血压病的诊断符合1993年WHO/ISH联合提出的新标准[1]。CHF按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20例,Ⅲ级19例,Ⅳ级11例。
, http://www.100md.com
    1.2 方法 患者在CHF急性症状被控制以后,继续服用利尿剂和( 或)洋地黄制剂,停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β受体阻滞剂60 h以上,采用AMR-4 型无创性袖带式全自动血压监测仪作24 h ABPM。监测期内,患者保持原有的日常生活规律; 血压监测间隔设定为30 min,ABPM的数据由计算机分别统计24 h、血昼(6∶00`22∶00)和夜间(22∶ 00~6∶00)的平均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夜间血压下降率为白昼平均血压与夜间平均血压之差÷白昼平均血压。血压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为夜间血压下降率<10%。血压的计量单位以mm Hg(1 mm Hg=0.133 kPa)表示。

    1.3 统计学处理 数值以±s表示。心功能不全程度与血压昼夜节律的关系用χ2检验。

    2 结果 上述50例患者ABPM的平均SBP、平均DBP分别是:24 h 为140±20 ,94 ±18 mm Hg;白昼为142±20 ,96±18 mm Hg;夜间为137±18 ,90±18 mm Hg,夜间SBP下降率为3.8%,夜间DBP下降率为5.3%。
, http://www.100md.com
    50例中的40例(80%)表现为血压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 血压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在心功能Ⅱ级者占60%(12/20),心功能Ⅲ、Ⅳ级者占93%(28/30),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正常人的血压昼夜波动曲线呈长柄杓形状[2],交感神经系统(SNS)对维持和调节血压起着决定性作用。有报道无论正常对照组还是高血压组, 血压都成昼夜节律性变化,但高血压组变化程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3],钟忠辉等[4]报道,从白昼到夜间血压下降幅度,高血压组SBP为10.3%,DBP为10.4%;正常对照组SBP为16.0%,DBP为15.0%,两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

    CHF患者甚至在症状出现以前即可出现一系列神经内分泌改变[5],如SNS、肾素- 血管紧张系统(RAS)等常被激活。CHF时,夜间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可能是CHF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容易发生改变的主要机制,RAS激活、血浆内皮素升高,与CHF 的严重程度也有关[6];因此推测CHF时血压昼夜节律的异常还可能与以上神经内分泌的改变有关。本研究还显示高血压并发CHF时,CHF越严重,昼夜血压节律异常的发病率越高。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陈灏珠. 内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227~228.

    [2]张维忠,龚兰生,陆 华. 24小时动态血压参数的正常参照值[J].上海医学,1992,15(9):520.

    [3]Imai Y, Abe K, Munakata M, et al. Circadian blood pressure variations under different pathopysiological conditions[J], J Hypertens, 1990, 8(suppl):125.

    [4]钟忠辉,刘国华,孟凡华,等. 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变化、微循环变化的关联[J]. 高血压杂志,1999,7(1):54.

    [5]Francis GS, Mcdonald KM, Mrcpi MB, et al. Neurohormonal activation in preclinical heart failure: Remodeling and potential for intervention[J]. Circulation, 1993,87(suppl Ⅳ):Ⅳ-90.

    [6]Jougasski M. Rodeheffer RJ. Cardiac secretion of adrenomedullin in human heart failure[J]. J Clin Invest, 1996,97:2370.

    (收稿 2000-03-02),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