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注射氨吡酮及米利酮治疗重症左心衰的短期效果对比
作者:苏代泉 刘运德
单位:苏代泉(成都双流县第一人民医院);刘运德(成都市心血管病研究所)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进展000430[小松 隆,中村 绅,蓬田邦彦,ら.呼と循,1999,47(9):945~949(日文)]
本文作者对比了用磷酸二酯酶Ⅲ(PDEⅢ)抑制剂氨吡酮(A组)与米利酮(B组)治疗心功能Ⅲ或Ⅳ级(NYHA)的重症心衰或慢性心衰急性加重者的短期效果。
对有基础心脏疾病心功Ⅲ级以上的重症左心衰15例(男9例,女6例,平均年龄65±14岁)随机分组,对两组的基础情况及血液动力学指标作了研究。PDE抑制剂的用法为:A组1mg/kg静注后,10μg/(kg*min)持续静滴;B组50μg/kg静注后,0.5μg/(kg*min)持续静滴。记录用药前、用药后1h及24h的心率、收缩压及舒张压,用漂浮导管测定肺楔压、心脏指数、计算血液动力学变化。如以往在用强心药、利尿剂、血管转换酶抑制剂、扩血管药及儿茶酚胺类,观察期间的用法及用量不变。排除肥厚型心肌病、重度狭窄的心瓣膜病、重度肝肾功能障碍、重度心律失常、妊娠及药物过敏史者。
A组7例,B组8例。两组的基础情况如年龄、性别、心衰程度、基础心脏病、心衰用药、心衰病程等无差异。两组用药前的心率、血压、肺楔压及心脏指数无差异。心率的变化为:用药1h后A组为3.5%±6.2%,B组为5.3%±6.9%;24h后A组为2.8%±4.2%,B组为3.1%±3.6%,两组无显著差异。收缩压变化为:用药1h后A组13.9%±9.8%,B组11.1%±5.8%;24h后A组8.4%±12.3%,B组8.6%±6.9%,两组无差异。舒张压变化为:用药1h后A组9.2%±12.0%,B组14.2%±10.6%;24h后A组6.0%±18.6%,B组5.0%±16.3%,两组间无差异。肺楔压变化:用药1h后A组20.0%±14.7%,B组24.1%±14.5%;24h后A组21.9%±4.8%,B组23.2%±7.5%,两组无差异。心脏指数变化为:用药1h后A组为16.4%±15.3%,B组为27.3%±10.3%;24h后A组为17.0%±10.8%,B组为24.7%±8.3%,1h及24h的心脏指数B组都高于A组(p<0.005)。A组1例有血小板减少、恶心。B组1例出频发室性早搏。
在基础实验中,发现米利酮的强心作用比氨吡酮强10~15倍,米利酮对PDEⅢ的选择性抑制比氨吡酮强16~19倍,临床应用也支持基础实验结果。本文研究了15例心功能Ⅲ级以上的重症左心衰用药的短期效果,这两种药扩血管减轻前、后负荷作用几乎相似,但米利酮增强心肌收缩力的正性肌力作用比氨吡酮明显,提示在重症左心衰米利酮的强心作用比氨吡酮更强。
收稿日期:2000-03-28, 百拇医药
单位:苏代泉(成都双流县第一人民医院);刘运德(成都市心血管病研究所)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进展000430[小松 隆,中村 绅,蓬田邦彦,ら.呼と循,1999,47(9):945~949(日文)]
本文作者对比了用磷酸二酯酶Ⅲ(PDEⅢ)抑制剂氨吡酮(A组)与米利酮(B组)治疗心功能Ⅲ或Ⅳ级(NYHA)的重症心衰或慢性心衰急性加重者的短期效果。
对有基础心脏疾病心功Ⅲ级以上的重症左心衰15例(男9例,女6例,平均年龄65±14岁)随机分组,对两组的基础情况及血液动力学指标作了研究。PDE抑制剂的用法为:A组1mg/kg静注后,10μg/(kg*min)持续静滴;B组50μg/kg静注后,0.5μg/(kg*min)持续静滴。记录用药前、用药后1h及24h的心率、收缩压及舒张压,用漂浮导管测定肺楔压、心脏指数、计算血液动力学变化。如以往在用强心药、利尿剂、血管转换酶抑制剂、扩血管药及儿茶酚胺类,观察期间的用法及用量不变。排除肥厚型心肌病、重度狭窄的心瓣膜病、重度肝肾功能障碍、重度心律失常、妊娠及药物过敏史者。
A组7例,B组8例。两组的基础情况如年龄、性别、心衰程度、基础心脏病、心衰用药、心衰病程等无差异。两组用药前的心率、血压、肺楔压及心脏指数无差异。心率的变化为:用药1h后A组为3.5%±6.2%,B组为5.3%±6.9%;24h后A组为2.8%±4.2%,B组为3.1%±3.6%,两组无显著差异。收缩压变化为:用药1h后A组13.9%±9.8%,B组11.1%±5.8%;24h后A组8.4%±12.3%,B组8.6%±6.9%,两组无差异。舒张压变化为:用药1h后A组9.2%±12.0%,B组14.2%±10.6%;24h后A组6.0%±18.6%,B组5.0%±16.3%,两组间无差异。肺楔压变化:用药1h后A组20.0%±14.7%,B组24.1%±14.5%;24h后A组21.9%±4.8%,B组23.2%±7.5%,两组无差异。心脏指数变化为:用药1h后A组为16.4%±15.3%,B组为27.3%±10.3%;24h后A组为17.0%±10.8%,B组为24.7%±8.3%,1h及24h的心脏指数B组都高于A组(p<0.005)。A组1例有血小板减少、恶心。B组1例出频发室性早搏。
在基础实验中,发现米利酮的强心作用比氨吡酮强10~15倍,米利酮对PDEⅢ的选择性抑制比氨吡酮强16~19倍,临床应用也支持基础实验结果。本文研究了15例心功能Ⅲ级以上的重症左心衰用药的短期效果,这两种药扩血管减轻前、后负荷作用几乎相似,但米利酮增强心肌收缩力的正性肌力作用比氨吡酮明显,提示在重症左心衰米利酮的强心作用比氨吡酮更强。
收稿日期:2000-03-28,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