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第四次学术会议纪要
作者:江洪 张澍 华伟 杨新春 马坚 唐其柱
单位:江洪(武汉,湖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 430060);唐其柱(武汉,湖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 430060);张澍(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心血管病研究所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华伟(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心血管病研究所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马坚(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心血管病研究所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杨新春(北京红十字朝阳医院)
关键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000442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第四次学术会议于2000年9月15日~17在湖北省武汉市举行。来自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450余位专家和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大会共收编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130篇进行了大会交流。现将有关内容综述如下:
一、心脏起搏与心律转复除颤器
, 百拇医药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是目前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最有效的方法。陈新医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在大会上就ICD的发展历史及应用现状作了专题发言,指出目前我国ICD应用水平与国外差距仍很大,其原因除了经济因素外,ICD知识的普及宣传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王方正医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作了对54例ICD患者随访观察的报告,强调了对植入ICD患者常规进行随访以及注意患者精神心理因素的重要性。此外杨新春、廖铭扬、邵坚等医师就ICD的临床应用也在会上进行了交流。
多部位心脏起搏是此次大会的热点之一。王方正医师就多部位心脏起搏的应用现状作了概述,并对起搏治疗的非常规适应证进行了详细论述,指出目前心脏起搏的适应证已大大拓宽。张澍医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作了多部位心脏起搏治疗房性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临床应用报告,介绍了双心房起搏治疗的体会及临床效果,并对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适应证和主要机制以及临床应用进行了论述。郭继鸿医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专门介绍了右心室双部位起搏的临床应用。华伟医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报告了20例双心室起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应用及随访结果,初步证实了双心室起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效果。此外马宁医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刘旭医师(上海市胸科医院)、周胜华医师(湖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等分别介绍了多部位起搏应用经验。代表们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一致认为应严格掌握适应证是取得疗效的关键因素。
, 百拇医药
来自德国的Bieberie博士和英国的Gammage医师分别作了关于房室再同步改善心功能和起搏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机制及临床应用的报告,讨论了双心房起搏治疗阵发性房颤和多部位起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可能机制。大会就心脏起搏以及其它方面也进行了许多讨论,华伟医师在会上报告了心脏起搏器远程随访系统的临床应用。马坚医师介绍了经下腔静脉途径拔除起搏导线的临床应用体会。张全发医师(西安医科大学)在会上介绍了两种低能量导线电极的临床研究结果,分层镀复电极与激素电极相比具有同样低的起搏阈值,但早期仍可有阈值升高现象。李大连医师(解放军总院)报告了14例儿童应用起搏器的体会。此外来自美国的Ted Mckenna介绍了具有自动夺获及感知功能的新型起搏器Kappa700,此种起搏器除常规功能外,具有快速的自动工作方式转换,自动测试和调节感知灵敏度,自动测试阈值,调节输出电压等功能。
二、心脏电生理与消融技术
1.心脏电生理 房颤的细胞电生理研究和心房电重构是本届大会的热点之一。王德胜医师(湖北医科大学)采用全细胞记录技术对房颤患者右心耳心房细胞进行了观察,发现心房细胞在超极化时内向整流钾电流显著增高,有助于折返的形成。李莉医师(上海长海医院)对43例风湿性心脏病伴慢性房颤患者行心外膜标测,发现左右心房各部位的有效不应期明显缩短并且离散性增加,可能是心房多子波折返的电生理基础。徐俊医师(上海仁济医院)报道口服维拉帕米能够有效地预防亚急性房颤的心房电重构发生。杨新春医师(北京朝阳医院)分析40例阵发性房颤的发作方式,将房颤分为局灶触发、局灶驱动和主导转子3种发生机制,认为有多种机制参与房颤的形成,消融治疗房颤的方法可能会因机制不同而有所区别。
, http://www.100md.com
此次大会报告了很多细胞电生理研究工作,王腾医师(湖北医科大学)报道了家兔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征,指出家兔的心房和心室肌细胞易分离,动作电位易于记录,应作为首选的实验标本。丁国良医师(北京朝阳医院)应用膜片钳全细胞技术,表明多不饱和脂肪酸能够抑制哇巴因引起豚氧心室肌细胞的晚期后除极,有抗心律失常效果。杨波医师(湖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观察离体家兔房室结电生理特性,发现其前传电生理特性不受心房起搏部位的影响。王军奎医师(陕西省人民医院)对家兔的房室交界区进行病理切片观察,发现冠状静脉窦前壁的P细胞成团分布,可能是一个重要的潜在起搏点,陈前医师(西安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研究提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预处理对缺血心肌细胞电生理起稳定作用。李洁医师(北京朝阳医院)报道胺碘酮与索他洛尔对犬心室内、外膜和M细胞的作用,结果显示胺碘酮缩短心室中层细胞的动作电位,延长心室内、外膜细胞的动作电位,减小跨室壁复极离散度;而索他洛尔却对心室三层细胞的动作电位均有延长作用,不影响跨室壁复极离散度。
刘启功医师(同济医科大学同济医院)分析107例不同类型房室结折近性心动过速(AVNRT)与房室结双径(DAVNP)的相关性,认为DAVNP是慢-快型AVNRT的发病基础,而不是慢-慢型和快-慢型AVNRT发病机制。江洪医师(湖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报道4例典型AVNRT患者在消融阻断房室结慢径后才显示出快径逆传功能,指出快径间断逆传现象可能由于房室结的快径与慢径之间的相互干扰。李肆仁医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报道三磷酸腺苷对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和大折返性房速的终止率分别为88%和58%。但不能终止心房扑动(房扑),由于增加房扑的房室传导比例,可帮助房扑的诊断。马坚医师介绍了一种诊断间隔部位房室旁路的电生理检查方法,即在室上性心动过速时行快速心室起搏,出现心室融合波伴有心房激动的提前,此方法尤其适用于希氏束电图记录困难情况下。
, http://www.100md.com
2.射频消融术 黄从新医师(湖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总结和评价目前治疗房颤的4种消融方法。许多代表就消融治疗房颤的动物实验、超声能源的消融疗效、心内超声的作用以及房颤消融治疗的并发症进行了发言。吴钢医师(湖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对犬的肺静脉采用不同预定温度消融,观察即刻和术后3个月的肺静脉狭窄情况,发现消融温度为50℃和60℃时较为安全,而在70℃时肺静脉狭窄的发生率明显增高。罗杰医师(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经球囊超声消融犬的4个肺静脉开口部、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部,电生理检查证实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之间存在电隔离现象。刘兴鹏医师(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用快速心房电刺激诱发的房颤模型,在肺静脉外侧的心外膜消融,使肺静脉与左心房发生电学隔离,术后房颤的诱发率明显下降。马长生医师(北京中日友好医院)介绍射频消融治疗67例房颤患者的并发症,包括心房穿孔和肺静脉狭窄等,认为在肺静脉影像指导下推送导管、避免高功率消融和术中充分抗凝能够减少并发症。杨新春医师报道32例房颤消融术中,通过心内超声检测出肺静脉内膜撕裂和右心房新鲜血栓等无症状性并发症。周胜华医师报告射频消融改良房室结治疗21例顽固性房颤伴快速心室率的长期随访结果,术后患者的心率下降,症状改善。
, http://www.100md.com
楚建民医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观察67例患者,冠状静脉逆行造影显示57例患者的旁路位于冠状静脉的分支开口处,4例则位于冠状静脉的狭窄或扩张处。姚焰医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报告认为,左心室起搏对检测旁路的逆向传导较右心室起搏更为可靠。江洪医师总结了隐匿性右前旁路的射频消融方法及其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点,发现心动过速的逆传P波在Ⅱ、Ⅲ和aVF导联上均为直立正向,而V1导联则均为负向。吴书林医师(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总结和介绍了电解剖标测(Carto系统)在射频消融治疗房速和房扑中的作用,与常规电生理标测方法相比,电解剖标测有定位准确、易于发现消融线径的不连续点、减少X线透视时间等诸多优点,能够明显提高复杂(尤其是心脏手术后房速)房性心律失常的消融成功率。马坚医师报道单极电图对局灶性房速有效消融靶点的判定作用,认为房速时单极电图上完全负向“QS”样的心房波形态是确定成功消融靶点的可靠标志,具有极高的特异性,建议常规使用单极标测方法。
邓华医师(北京协和医院)报告特发性室速和器质性心脏病室速的心电图特点、靶点标测方法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曹克将医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报告了应用非接触三维心内膜标测(EnSite3000)系统,对室速进行标测和消融的初步经验,认为该标测系统对疑难室速病例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杨延宗医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报道消融治疗18例重复性单形室速(RMVT)的方法和结果,重点探讨此类患者的导管消融治疗适应证。马长生医师报告了97例顽固性单形室性早搏进行消融治疗的经验。
, 百拇医药
三、无创心电生理研究
本次大会在无创性检查方法上涵盖了有关心率变异性、QT离散度、P波离散度、动态心电图、直立倾斜试验以及活动平板试验等无创性研究内容。大会焦点主要集中在QT离散度上。崔长琮医师(西安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作了有关QT离散度的中心发言,介绍了QT离散度的历史、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分歧等,认为QT离散度是一项简单易行的方法,用来反映心肌复极离散的程度,对预测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但是目前方法学还有待于进一步规范化。毛朝旭医师(太原市中心医院)采用了美国Framingham心脏中心提出的改良QT间期校正公式计算QTIc[QTIc=QT+0.154(1-RR)],对64例AMI患者进行了QT离散度的研究,即使是溶栓使梗死相关血管再通,1年后QTIc才下降。他们认为QTIc较QTc更能客观地反映心室肌的电生理特性。崔长琮医师报道了心肌复极异质性与QT离散度相关性的实验研究,认为体表QT离散度在严格的记录条件和测定方法的前提下对反映心肌电不稳定性和心肌复极异质性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吴延庆医师(江西医学院)报道了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射血分数<0.3者QT离散度明显增大,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增加。何秉贤、杜日映等医师对QT离散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从心电向量理论出发,认为根据体表12导联心电图的T波终点、QT的长短差异,来判定QT离散度,并以此来判断心肌复极的离散程度是不合适的。邓玉莲医师(福建心血管病研究所)报道了P波离散度预测特发性房颤,对114例特发性房颤患者(PAF)以及127例健康对照组(NC)进行了12导联同步心电图记录,结果表明PAF组Pmax时限[(116±10)ms]显著长于NC组[(96±5)ms],P波离散度[(48±10)ms]亦显著长于NC组[(20±8)ms]。
, 百拇医药
一些医师也报告了常规心电图的研究结果,李为民医师(哈尔滨医科大学)比较60例下壁AMI患者aVL导联QRS波的变化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相关性。分析aVL导联QRS波两种模式(Ⅰ型:S/R≤1/3,ST段抬高≤1mm;Ⅱ型:S/R>1/3,ST段抬高>1mm)对判断下壁AMI相关的血管的临床价值。结果表明aVL导联的Ⅰ型QRS波变化是判断左回旋支型AMI敏感、特异的预测指标,而Ⅱ型QRS波变化是判断右冠状动脉型AMI有效的预测指标。许家俐医师(湖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报道了运动试验中ST段抬高的临床意义,结果显示运动引起ST段抬高出现在正常心电图则代表透壁性心肌缺血,由痉挛或严重病灶所致,与ST段压低相比更具心律失常源性和缺血定位性。
(收稿日期:2000-10-18), http://www.100md.com
单位:江洪(武汉,湖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 430060);唐其柱(武汉,湖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 430060);张澍(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心血管病研究所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华伟(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心血管病研究所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马坚(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心血管病研究所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杨新春(北京红十字朝阳医院)
关键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000442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第四次学术会议于2000年9月15日~17在湖北省武汉市举行。来自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450余位专家和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大会共收编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130篇进行了大会交流。现将有关内容综述如下:
一、心脏起搏与心律转复除颤器
, 百拇医药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是目前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最有效的方法。陈新医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在大会上就ICD的发展历史及应用现状作了专题发言,指出目前我国ICD应用水平与国外差距仍很大,其原因除了经济因素外,ICD知识的普及宣传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王方正医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作了对54例ICD患者随访观察的报告,强调了对植入ICD患者常规进行随访以及注意患者精神心理因素的重要性。此外杨新春、廖铭扬、邵坚等医师就ICD的临床应用也在会上进行了交流。
多部位心脏起搏是此次大会的热点之一。王方正医师就多部位心脏起搏的应用现状作了概述,并对起搏治疗的非常规适应证进行了详细论述,指出目前心脏起搏的适应证已大大拓宽。张澍医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作了多部位心脏起搏治疗房性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临床应用报告,介绍了双心房起搏治疗的体会及临床效果,并对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适应证和主要机制以及临床应用进行了论述。郭继鸿医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专门介绍了右心室双部位起搏的临床应用。华伟医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报告了20例双心室起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应用及随访结果,初步证实了双心室起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效果。此外马宁医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刘旭医师(上海市胸科医院)、周胜华医师(湖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等分别介绍了多部位起搏应用经验。代表们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一致认为应严格掌握适应证是取得疗效的关键因素。
, 百拇医药
来自德国的Bieberie博士和英国的Gammage医师分别作了关于房室再同步改善心功能和起搏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机制及临床应用的报告,讨论了双心房起搏治疗阵发性房颤和多部位起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可能机制。大会就心脏起搏以及其它方面也进行了许多讨论,华伟医师在会上报告了心脏起搏器远程随访系统的临床应用。马坚医师介绍了经下腔静脉途径拔除起搏导线的临床应用体会。张全发医师(西安医科大学)在会上介绍了两种低能量导线电极的临床研究结果,分层镀复电极与激素电极相比具有同样低的起搏阈值,但早期仍可有阈值升高现象。李大连医师(解放军总院)报告了14例儿童应用起搏器的体会。此外来自美国的Ted Mckenna介绍了具有自动夺获及感知功能的新型起搏器Kappa700,此种起搏器除常规功能外,具有快速的自动工作方式转换,自动测试和调节感知灵敏度,自动测试阈值,调节输出电压等功能。
二、心脏电生理与消融技术
1.心脏电生理 房颤的细胞电生理研究和心房电重构是本届大会的热点之一。王德胜医师(湖北医科大学)采用全细胞记录技术对房颤患者右心耳心房细胞进行了观察,发现心房细胞在超极化时内向整流钾电流显著增高,有助于折返的形成。李莉医师(上海长海医院)对43例风湿性心脏病伴慢性房颤患者行心外膜标测,发现左右心房各部位的有效不应期明显缩短并且离散性增加,可能是心房多子波折返的电生理基础。徐俊医师(上海仁济医院)报道口服维拉帕米能够有效地预防亚急性房颤的心房电重构发生。杨新春医师(北京朝阳医院)分析40例阵发性房颤的发作方式,将房颤分为局灶触发、局灶驱动和主导转子3种发生机制,认为有多种机制参与房颤的形成,消融治疗房颤的方法可能会因机制不同而有所区别。
, http://www.100md.com
此次大会报告了很多细胞电生理研究工作,王腾医师(湖北医科大学)报道了家兔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征,指出家兔的心房和心室肌细胞易分离,动作电位易于记录,应作为首选的实验标本。丁国良医师(北京朝阳医院)应用膜片钳全细胞技术,表明多不饱和脂肪酸能够抑制哇巴因引起豚氧心室肌细胞的晚期后除极,有抗心律失常效果。杨波医师(湖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观察离体家兔房室结电生理特性,发现其前传电生理特性不受心房起搏部位的影响。王军奎医师(陕西省人民医院)对家兔的房室交界区进行病理切片观察,发现冠状静脉窦前壁的P细胞成团分布,可能是一个重要的潜在起搏点,陈前医师(西安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研究提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预处理对缺血心肌细胞电生理起稳定作用。李洁医师(北京朝阳医院)报道胺碘酮与索他洛尔对犬心室内、外膜和M细胞的作用,结果显示胺碘酮缩短心室中层细胞的动作电位,延长心室内、外膜细胞的动作电位,减小跨室壁复极离散度;而索他洛尔却对心室三层细胞的动作电位均有延长作用,不影响跨室壁复极离散度。
刘启功医师(同济医科大学同济医院)分析107例不同类型房室结折近性心动过速(AVNRT)与房室结双径(DAVNP)的相关性,认为DAVNP是慢-快型AVNRT的发病基础,而不是慢-慢型和快-慢型AVNRT发病机制。江洪医师(湖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报道4例典型AVNRT患者在消融阻断房室结慢径后才显示出快径逆传功能,指出快径间断逆传现象可能由于房室结的快径与慢径之间的相互干扰。李肆仁医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报道三磷酸腺苷对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和大折返性房速的终止率分别为88%和58%。但不能终止心房扑动(房扑),由于增加房扑的房室传导比例,可帮助房扑的诊断。马坚医师介绍了一种诊断间隔部位房室旁路的电生理检查方法,即在室上性心动过速时行快速心室起搏,出现心室融合波伴有心房激动的提前,此方法尤其适用于希氏束电图记录困难情况下。
, http://www.100md.com
2.射频消融术 黄从新医师(湖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总结和评价目前治疗房颤的4种消融方法。许多代表就消融治疗房颤的动物实验、超声能源的消融疗效、心内超声的作用以及房颤消融治疗的并发症进行了发言。吴钢医师(湖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对犬的肺静脉采用不同预定温度消融,观察即刻和术后3个月的肺静脉狭窄情况,发现消融温度为50℃和60℃时较为安全,而在70℃时肺静脉狭窄的发生率明显增高。罗杰医师(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经球囊超声消融犬的4个肺静脉开口部、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部,电生理检查证实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之间存在电隔离现象。刘兴鹏医师(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用快速心房电刺激诱发的房颤模型,在肺静脉外侧的心外膜消融,使肺静脉与左心房发生电学隔离,术后房颤的诱发率明显下降。马长生医师(北京中日友好医院)介绍射频消融治疗67例房颤患者的并发症,包括心房穿孔和肺静脉狭窄等,认为在肺静脉影像指导下推送导管、避免高功率消融和术中充分抗凝能够减少并发症。杨新春医师报道32例房颤消融术中,通过心内超声检测出肺静脉内膜撕裂和右心房新鲜血栓等无症状性并发症。周胜华医师报告射频消融改良房室结治疗21例顽固性房颤伴快速心室率的长期随访结果,术后患者的心率下降,症状改善。
, http://www.100md.com
楚建民医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观察67例患者,冠状静脉逆行造影显示57例患者的旁路位于冠状静脉的分支开口处,4例则位于冠状静脉的狭窄或扩张处。姚焰医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报告认为,左心室起搏对检测旁路的逆向传导较右心室起搏更为可靠。江洪医师总结了隐匿性右前旁路的射频消融方法及其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点,发现心动过速的逆传P波在Ⅱ、Ⅲ和aVF导联上均为直立正向,而V1导联则均为负向。吴书林医师(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总结和介绍了电解剖标测(Carto系统)在射频消融治疗房速和房扑中的作用,与常规电生理标测方法相比,电解剖标测有定位准确、易于发现消融线径的不连续点、减少X线透视时间等诸多优点,能够明显提高复杂(尤其是心脏手术后房速)房性心律失常的消融成功率。马坚医师报道单极电图对局灶性房速有效消融靶点的判定作用,认为房速时单极电图上完全负向“QS”样的心房波形态是确定成功消融靶点的可靠标志,具有极高的特异性,建议常规使用单极标测方法。
邓华医师(北京协和医院)报告特发性室速和器质性心脏病室速的心电图特点、靶点标测方法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曹克将医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报告了应用非接触三维心内膜标测(EnSite3000)系统,对室速进行标测和消融的初步经验,认为该标测系统对疑难室速病例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杨延宗医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报道消融治疗18例重复性单形室速(RMVT)的方法和结果,重点探讨此类患者的导管消融治疗适应证。马长生医师报告了97例顽固性单形室性早搏进行消融治疗的经验。
, 百拇医药
三、无创心电生理研究
本次大会在无创性检查方法上涵盖了有关心率变异性、QT离散度、P波离散度、动态心电图、直立倾斜试验以及活动平板试验等无创性研究内容。大会焦点主要集中在QT离散度上。崔长琮医师(西安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作了有关QT离散度的中心发言,介绍了QT离散度的历史、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分歧等,认为QT离散度是一项简单易行的方法,用来反映心肌复极离散的程度,对预测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但是目前方法学还有待于进一步规范化。毛朝旭医师(太原市中心医院)采用了美国Framingham心脏中心提出的改良QT间期校正公式计算QTIc[QTIc=QT+0.154(1-RR)],对64例AMI患者进行了QT离散度的研究,即使是溶栓使梗死相关血管再通,1年后QTIc才下降。他们认为QTIc较QTc更能客观地反映心室肌的电生理特性。崔长琮医师报道了心肌复极异质性与QT离散度相关性的实验研究,认为体表QT离散度在严格的记录条件和测定方法的前提下对反映心肌电不稳定性和心肌复极异质性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吴延庆医师(江西医学院)报道了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射血分数<0.3者QT离散度明显增大,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增加。何秉贤、杜日映等医师对QT离散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从心电向量理论出发,认为根据体表12导联心电图的T波终点、QT的长短差异,来判定QT离散度,并以此来判断心肌复极的离散程度是不合适的。邓玉莲医师(福建心血管病研究所)报道了P波离散度预测特发性房颤,对114例特发性房颤患者(PAF)以及127例健康对照组(NC)进行了12导联同步心电图记录,结果表明PAF组Pmax时限[(116±10)ms]显著长于NC组[(96±5)ms],P波离散度[(48±10)ms]亦显著长于NC组[(20±8)ms]。
, 百拇医药
一些医师也报告了常规心电图的研究结果,李为民医师(哈尔滨医科大学)比较60例下壁AMI患者aVL导联QRS波的变化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相关性。分析aVL导联QRS波两种模式(Ⅰ型:S/R≤1/3,ST段抬高≤1mm;Ⅱ型:S/R>1/3,ST段抬高>1mm)对判断下壁AMI相关的血管的临床价值。结果表明aVL导联的Ⅰ型QRS波变化是判断左回旋支型AMI敏感、特异的预测指标,而Ⅱ型QRS波变化是判断右冠状动脉型AMI有效的预测指标。许家俐医师(湖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报道了运动试验中ST段抬高的临床意义,结果显示运动引起ST段抬高出现在正常心电图则代表透壁性心肌缺血,由痉挛或严重病灶所致,与ST段压低相比更具心律失常源性和缺血定位性。
(收稿日期:2000-10-18),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