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史杂志》 > 2000年第4期
编号:10230309
物性互渗意识与服石炼丹
http://www.100md.com 《中华医史杂志》 2000年第4期
     作者:王振瑞

    单位:050091 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关键词:互渗律;服石;炼丹术

    中华医史杂志000408 摘要 “物性互渗意识”是指这样一种意识:通过人为的某种方式,一种物质可以占有全不相关的其他物质的特殊属性。这种意识在古人选择长生药的过程中始终发挥着指导作用。通过这种意识服石炼丹者将丹砂、黄金等自然物质的某些特殊属性与人体的生命活动联系起来,强化了他们对长生不老的信仰和追求。

    The conscious of mutual infiltration of nature of things(Cmnn) and alchemy and swallowing stone

    WANG Zhenrui.
, 百拇医药
    (College of TCM, Hebei University of Hebei,Shijiazhuang 050091)

    Abstract By Cmnn,it refers to an idea that a matter can possess the nature another matter completely irrelavant to the former one.This idea consistently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ursuing of selection of longevity medicines in anicent time.Through this idea, the alchemists connected the life activity of human body to the natural materials like gold and cinnabar to reinforce their belief of longerity.
, 百拇医药
    Key words Law of mutual infiltration,swallowing stone,Alchemy

    在世界历史上,有不少民族产生过“长生不老”的幻想。从文献记载看,中国人萌发长生不老观念,至迟可推至春秋时代。秦汉之后,中国盛行过多种长生不老术,服食是其中最被重视的一端。所谓“服食”,是一个与“食疗”完全不同的概念,它不是指通过选择充饥的食物来治疗疾病,而是指通过内服药物,以求延年益寿、长生不老。古人服食的范围很广泛,动物、植物、矿物中,都有被选中的长生不老药。健康强壮是长寿、长生的先决条件,所以具有补益作用的药物如地黄、麦冬、天冬、黄精等曾被选作长生药,现代仍有人研究它们的抗衰老作用。

    然而,有些被选作长生药的动植物并不是因为具有补益作用,而是由于形色奇异或生长缓慢、寿命长久。《抱朴子内篇*仙药》记载:“松柏脂沦入地千岁,化为茯苓,茯苓万岁,其上生小木,状如莲花”;“千岁栝木,其下根如坐人”;“松树枝三千岁者,其皮中有聚脂,状如龙形”;“又有樊桃芝,其木如生龙,其花叶如丹罗,其实如翠鸟”;“参成芝,赤色有光,扣之枝叶,如金石之音,折而续之,即复如故”;“千岁黄檗木下根,有如三斛器”;“万岁蟾蜍,头上有角,颔下有丹书八字再重”;“千岁蝙蝠,色白如雪”;“千岁灵龟,五色具焉”;“千岁燕,其窠户向北,其色多白而屈掘”;“菌芝,或生深山之中,或生大木之下,或生泉之侧,其状或如宫室,或如车马,或如龙虎,或如人形,或如飞鸟,五色无常……。”[1]这些动植物都具有形色奇异、生存长久的特点,而这些特点正是被选为长生药的主要依据。
, http://www.100md.com
    在遵循逻辑规律的思维中,形色奇异、生存长久与延年益寿、长生不老之间是没有必然联系的,然而这种联系却在服食者的思维中牢固地建立起来,实际上是物性互渗意识在起作用。

    法国社会学家列维*布留尔在研究“低等社会”思维类型时,提出“互渗论”这一概念。他的“互渗”是指存在物或客体通过一定的方式占有其他物体的神秘属性。本文的“互渗”一词即自“互渗律”引借而来。“物性互渗意识”是指这样一种意识:通过人为的某种方式,一种物质可以占有全不相关的其他物质的特殊属性。这种意识不仅成为最初选择长生药的思想基础,而且最终使服食者把药的重点转移到矿物上来,兴起了盛行千余年之久的服石炼丹活动。

    矿石何时开始作内服药,现在已难以确知。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的记载来看,扁鹊已有了“阴石以治阴病,阳石以治阳病”的理论,淳于意引的古论中,也已有“中热不溲不可服五石”的告诫,[2]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服用石药已经相当普遍。
, 百拇医药
    古人最初服用石药的目的是治病还是养生,已无法作出确切的判断,所以上述记载不足作为断定服石发端时期的依据。而当时的文学作品《楚辞》中,已有“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3]等语,我们可以认为这些诗句或许反映了战国时期的服石活动。当然,更可靠的资料是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养生方》中的记载:“冶云母”以麦为丸如酸枣大,服后“令人寿不老”[4]。据此可知,秦汉以前确实已有服石活动。

    秦始皇为求长生,多次派人寻找仙人不死之药。汉武帝追求长生的活动也达到了空前的规模。秦皇汉武的笃信挚求,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西汉时期已有多种矿物被选作长生药,人们不仅自己采食,而且作为商品进行交易。

    炼丹术是在服石基础上产生的,“炼丹”的最初含义就是炼丹砂,而炼服丹砂活动的出现,也就标志着炼丹术的起源。当然,早期的炼丹术与后来有所不同,因为炼丹技术和设备一直在不断发展和改进,“炼丹”的含义也就不只是炼丹砂了。
, 百拇医药
    同服石一样,炼丹起源的时间也已无法确知。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古尸研究结果表明,尸体组织内铅、汞含量超过正常人的数十倍至数百倍。根据组织内铅汞化合物结构与棺液中的化合物不同,以及铅、汞在各器官分布极不均匀的选择性蓄积现象,排除了体内高量铅、汞系由棺液经皮肤渗入的可能性,另外尸体小肠内还有大量含汞物质残留,所以研究者认为:“口服仙丹之类的药物可能是古尸体内铅汞的主要根源。”[5]墓主人下葬于汉文帝初元十二年(公元前168年),这说明在汉初已经有人炼服“仙丹”。不言而喻,炼丹术的实际发端时间必然更早。

    虽然有关服石的最早记载只提及玉石和云母,但汉代服石实际上最重丹砂,所以 《神农本草经》把丹砂列在第一位,《抱朴子内篇*仙药》也指出:“仙药之上者丹砂,次则黄金,次则白银……”[6]

    丹砂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可能与古人从对日和火的崇拜而产生的尚赤观念有关,但服石者首重丹砂,则主要由于他们注意到丹砂和水银相互转化的特性,并持有一种丹砂能使尸体不朽的信念。《抱朴子内篇*金丹》指出:“凡草木烧之即烬,而丹砂烧之成金银,积变又成丹砂,其去凡草木亦远矣,固能令人长生。”[7]认为服食了具有可逆性变化特性的物质后,人体便能同样产生可逆性变化即“返老还童”,这是首选丹砂为长生药的原逻辑思维过程。
, http://www.100md.com
    除作颜料使用外,古人还常把丹砂用于墓葬,这时的丹砂必然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曾有人证明,组织中汞的含量增高可以延缓尸体的腐败[8],前述完好保存了2000余年之久的马王堆汉墓古尸中含有高量铅汞,也在一定程度上实际证明了这一观点。结合古代文献的记述,可以断定古人把丹砂放入墓穴的主要目的是使尸体得到长久的保存。《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陵内“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9]。80年代初,曾有人两次将勘查地球化学中的汞量测量技术应用于秦始皇陵的勘查,结果在125900平方米的陵墓封土范围内,发现了一个约12000平方米的强汞异常区,《史记》的记载从而得到了初步证实。[10]《抱朴子内篇》说:“金汞在九窍,则死人为之不朽”[11],《本草衍义》也说:水银“灌尸中则令尸后腐”[12]。可见,丹砂水银不仅被服食者所首选,而且秦汉以降一直被当重要的炼丹原料,是与古人关于尸体防腐的认识分不开的。尸体不朽与活体不死,就这样通过物性互渗意识在古人的头脑中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 http://www.100md.com
    前所引述“仙药之上者丹砂,次则黄金,次则白银”一语,已经说明稀有金银在长生药中的地位仅次于丹砂。此外,《抱朴子内篇》中还常有丹砂与黄金并重的论述。如:“余考览养性之书,鸠集久视之方,曾所披涉篇卷,以千计矣,莫不皆以还丹金液为大要者焉。”[13]

    服金延年之说的产生,不会晚于战国时代。西汉桓宽《盐铁论》记述,数千燕齐方士释耕耒,趋咸阳,向秦始皇陈述“食金饮珠,然后与天地相保”的仙人之道。《史记*孝武本纪》记载,著名方士李少君向汉武帝进言以黄金“为饮食器则益寿”[14]。秦皇汉武都笃信方士之说,并给予了全力支持。

    “食金可使寿与天地相保”的认识,首先是根据黄金的化学稳定性即强抗腐蚀性推论而来的。《抱朴子内篇》引《玉经》说:“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15];著名炼丹著作《周易参同契》指出:“金入于猛火,色不夺精光;自开辟以来,日月不亏明,金不失其重。”“金性不败朽,固为万物宝,术士服食之,寿命得长久”[16];《抱朴子内篇*金丹》指出:“黄金入火,百炼不消;埋之,比天不朽”,服后“炼人身体,故能令人不老不死”[17]。这些记述都是物性互渗意识的典型体现。
, http://www.100md.com
    另外,黄金被视为最重要的长生药之一,也与尸体防腐认识有关。前引《抱朴子内篇*对俗》“金汞在九窍,则死人为之不朽”一语,是将黄金与丹砂一并论述的。河北满城出土的刘胜墓中的金缕玉衣,极可能被认为具有尸体防腐作用。

    黄金作为金属固体直接服用是有困难的,所以古代服食者常常置之于沸腾的“清酒”、“猪负革脂”、“淳苦酒”等液服用。经过长时间煎煮,最后取液服用。他们这种“饵黄金法”或“小饵黄金法”,虽然远胜于服食一般长生药,但比直接服食“金液”终究不及,所以又刻意研究黄金液化法。化学史研究者曾对《太清金液神丹经》、《三十六水法》、《抱朴子内篇》等丹书中的“金液”方进行了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证明,“某些‘金液’配方是的确可能有微量黄金溶解在内的”[18]

    稀有的金银被列为上等长生药之后,炼制药金药银的“黄白术”也在汉代应运而生。

    对于人工炼制金药银的必要性,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通过师徒问答的形式进行了论述:“金可作也,世可度也。银亦可饵服,但不及金耳。”“何不饵世间金银而化作之?作之则非真,非真则诈伪也。”“世间金银皆善,然道士率真贫。故颜云,无肥仙人富道士也。师徒或十人或五人,亦安得金银以供之乎?又不能远行采取,故亦作也。又化作之金,乃是诸药之精,胜于自然者也。仙经云,丹精生金,此是以丹作金之说也。故山中有丹砂,其下多有金。且夫作金成则为真物,中表如一,百炼不减。故其方曰,可以为钉,明其坚劲也。此则得夫自然之道也。”[19]从以上对话可以看出,炼服药金药银的原因,一是由于自然金银稀贵难得,再是药金药银的性能优于自然金银:集诸药之精,得自然之道,比自然金银更加稳定,也更加坚硬了。
, 百拇医药
    综上所述,古人无论是寻找、选择自然长生药,还是人工炼制药银和“神丹大药”其思维过程中一直充满着物性互渗意识:长生药的某些特殊属性通过服食互渗到人的躯体中来。

    物性互渗意识是原逻辑思维的重要特征,但原逻辑思维和逻辑思维并不是人类思维发展史上截然可分的两个阶段。正如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俄文版序所说:“在人类中间,不存在为铜墙铁壁所隔开的两种思维形式——一种原逻辑思维,另一种是逻辑思维。但是在同一社会里,常常(也可能是始终)在同一意识中存在着不同的思维结构。”[20]在人类进化过程中,逻辑思维成分越来越多地取代原逻辑思维成分,这就是人类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就像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一样,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也存在着地区间、人种间、民族间、个人间的不平衡性,但是这种不平衡不过是逻辑思维成分或原逻辑思维成分所占比例的不同,并不能视为截然不同的思维类型。本文旨在论述服石炼丹的思想基础,指出古人在选择和炼制长生药的过程中,曾经由物性互渗意识主导着思维,说明正是物性互渗意识催生了服石炼丹活动,但是决不能以此断言古人的思维属于原逻辑思维类型,灿烂的中国汉唐文明史足以证明当时中国人的思维能力早已发展到以逻辑思维为主导的较高水平。然而,尽管是逻辑思维能力高度发达的人,在某时期、某方面的思维过程中也难免掺杂原逻辑思维的成分,汉唐间的服石炼丹者如此,世界各地的现代人也无不如此。明确了这一点,才不至于在对人的思维能力做出评价时出现偏差。
, 百拇医药
    参 考 文 献

    1,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5,199-200.

    2,司马迁.史记.见:二十五史.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31.

    3,朱熹.楚辞集注.排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79.

    4,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马王堆汉墓帛书(肆).第10版.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113.

    5,湖南医学院.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古尸研究.第1版.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224.

    6,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5,196.

    7,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5,72.
, 百拇医药
    8,陈康颐.死体现象(四).内科学报,1951,2:162.

    9,司马迁.史记.见:二十五史.第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31.

    10,常勇,李同.秦始皇陵中埋藏汞的初步研究.考古,1983,190(7),659.

    11,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5,20.

    12,寇宗.本草衍义.卷五.排印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28.

    13,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5,70.

    14,司马迁.史记.见:二十五史.第1册.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50.
, 百拇医药
    15,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5,204.

    16,朱熹.周易参同契考易.四部备要本.台北:中华书局,1981.

    17,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5,70.

    18,孟乃昌等.中国炼丹术“金液”丹的模拟实验研究.自然科学史研究,19854,(1):6-21.

    19,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5,286.

    20,[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第1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3.

    (收稿:1999-08-23),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