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药在临床的合理应用
作者:李蔷
单位:李蔷(桂林市第二人民医院, 广西桂林市 541001)
关键词:活血化瘀药;合理应用;中医治疗
华夏医学0004116 中图分类号: R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2409(2000)04-0565-03
活血化瘀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中医治法之一,所谓“活血”就是促进血液循环,所谓“化瘀”就是消散瘀血,活血化瘀就是针对血液循环瘀滞所致的“血瘀证”而立的。如果运用不当就会破气伤正,有害无益。在临床常见的血瘀证中多见以疼痛、肿块、瘀斑,另外肌肤甲错、脉涩、出血多呈紫暗色伴有块状,提示多有血瘀的可能。活血化瘀药临床可分为一般活血化瘀药,如红花、川芎、益母草等;养血化瘀药如当归、赤芍、丹参等,逐瘀散血药如大黄、玄胡、水蛭;峻烈活血化瘀药如乳香、没药、三棱、莪术等,另外活血化瘀药又有作用全身和局部之分,又有偏寒偏热之分,峻缓之分,故临床治疗血瘀时要辨证施治。
, 百拇医药
1 活血当分寒热
血瘀一症,无论病程久暂,没有不偏寒或偏热的。血液在经脉中流行不休,遇寒则凝。《内经》中有多篇论及血受寒凝而致病,《素问.调经论》中对血与寒温的关系加强概括总结“血瘀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寒性凝滞,主收引。寒可致瘀,热亦能致之。仲景《伤寒论》中多条皆由热而现瘀血之症,可归因于热。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积块论》说“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血瘀则气滞,气滞则阳气不达,未达之处失于阳气的温煦作用则会出观皮肤不温,恶凉喜热,如脱疽患者,足趾冷,麻木不仁,色紫暗,扪之不温。血瘀当化,兼热者须清热、凉血、活血化瘀,如大黄、丹皮、炙水蛭、丹参等应酌情选用。如由茵陈、红花、虎杖、金钱草、黄柏、大青叶、大黄等组成的解毒活血祛黄冲剂[1],主要用于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肝炎,由于急性黄疸型肝炎出现的肝微循环障碍,可导致肝细胞缺血性变性、坏死,方中配红花,有较好的活血祛瘀作用。可增加肝血流量,改善肝脏微循环,改善肝脏的缺血缺氧状态起到保护肝细胞的治疗,预防其坏死的发生。方中红花配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虎杖、金钱草、黄柏、大青叶、大黄,可使潜在于血分之毒热不得残留,而达到治疗效果。脂膜炎[2]属于一组免疫反应性疾病,当机体受风寒湿邪的侵袭后,气血流行不畅,因而引起关节肿胀疼痛、皮肤红斑,在中医属于湿热痹症,故治疗以清热利湿、活血通络为主。部分妇女放置节育器后出现月经失调等不良反应,中医认为,环卧胞宫,损伤胞络,感染邪毒以致邪毒蕴结,日久化热,热扰冲任,迫血妄行而导致月经过多、淋沥不净。故吴爱明运用清热化瘀法[3]治疗置环后月经失调120例,达到清热祛瘀生新,止血不留瘀的目的,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若血瘀兼寒证者则宜温经散寒、活血化瘀、通经活络,常用吴臾、乳香、没药、红花之品。此外,黄疸、淋证初期,在辨证的基础上加用红花、赤芍、王不留行、丹参等活血化瘀药则疗效较高,且能减少疾病和复发率,因为在上述疾病的急性期多见热证,热盛而有血瘀,若单用大量清热泻炎解毒药,由于药物过于寒凉,则常会发生 “冰伏”,而使疗效限于表而热未得根除,终有死灰复燃之机。
, 百拇医药
2 活血不忘止血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活血化瘀可明显降低全身血粘稠度,抑制血小板凝聚,增强毛细血管张力,使局部血液通畅,血液灌流量增加。但同时又有临床研究提示,活血化瘀药能降低凝血功能,使血小板减少,毛细血管渗透性增高,并能在体内蓄积。服用1周以上即可出现皮下点状出血、过敏性荨麻疹等副作用[4]。所以,用药时不宜单纯长期应用活血化瘀之品,而应在活血通脉过程中始终注意“活血预防出血”,避免活血而致出血的隐患,将活血与止血溶于一体,使其行中有止,相辅相成。大量的临床与药理实验也证实,活血与止血兼顾是治病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吴道荣[5]对患有动脉硬化、高血压病、高血脂症、冠心病的中老年患者,常应用具有活血止血双向效应的三七(1.5~2g)能抗栓防老、却病延年,用作治疗和预防的远期效果均较显著,且无不良反应。杨万章[6]以逐瘀化瘀汤(红参、水蛭、天南星、生附片、生大黄、三七等)治疗脑出血者,在清除血肿降低血粘度方面明显优于甘露醇、能量合剂、激素、速尿等对照组,由于三七、大黄具有活血止血作用,既可消除血肿,又能制止出血。故本案例在超早期(6h以内)、早期(1~3d)用之可提高疗效,而治疗组无1例再出血。高血脂症是一个综合征,不应以活血化瘀药单用,加以桃仁四物汤[7]为主,加破血药水蛭,活血祛瘀益母草,再加止血药蒲黄而成和协有效的活血化瘀剂,经研究证实其活血化瘀组的血脂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以上研究说明,中药活血与止血兼顾可以调整机体的溶—凝血平衡,既可以改善瘀血的病理状态,又能预防出血和制止出血。
, 百拇医药
3 活血宜辨虚实
血瘀-证有虚实之别。有因虚致瘀,亦有因瘀致虚者。阴虚气少不能行血温煦而致血瘀,阴血津液亏乏,血少滞湿致血瘀,血瘀阻滞脉道,血气难以达之,故病区气血或有不足,阳气不足宜以温阳活血法治之。常用的中药有当归、川芎、丹参、附子、肉桂、炮姜之属。凡是肤肌消瘦,四肢酸痛,潮热心烦等兼血瘀者,当以滋阴化瘀,生地、当归、丹皮、白芍之属不可少用。纯实无虚音,当活血破血,常用中药有乳香、没药、三棱、莪术、水蛭、虻虫、穿山甲、角刺等品。活血化瘀药有利于活血通络,但易造成津伤阴耗,故常需配补气、养血、滋阴等药,使症状改善又巩固疗效。如四味芍药汤[8]是中华内科学顾问,湖南中医学院教授夏度衡先生用以治疗因肝风内动所引起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一个处方。根据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表观,中医将其归于头风头痛、偏头痛、面痛等病证范畴,其发作多为风邪所伤,属内风为患,久痛入络当活血通络,择味苦微寒的通络之品丹参,再配以滋阴的白芍等而达到治疗效果。
4 活血兼顾肝肾
, 百拇医药
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中说“养肝则肝气平而血有所归,伐之则肝虚不能藏血,血愈不止矣”。临床因肝肾亏虚而致出血屡见不鲜。梁新家[9]临床研究发现肾脏病患者血浆或全血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高粘状态,凝血功能也有异常改变,尿液常为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活血药可改善高粘状态,提高肾供血量,而以活血药配伍补肾健脾药,则能调节凝血与纤溶平衡。对防止肾功能恶化更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10]DIC的中医治疗与研究也发现,用养阴中药配合凉血活血药,对实验性DIC有防治作用,能显著减轻实验动物的发热和组织损伤,并能改善凝血机制,阻止白细胞、血小板数的下降,对DIC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其效果不仅优于单用凉血活血方或养阴方,而且更优于单纯的西医治疗。研究发现[11]以丹参、川芎、赤芍等活血药为主组成的通脉舒络液,能使肝脏高度浊肿,血清谷丙转氨酶升高,而用补益肝肾与活血化瘀组方而成的乙肝养阴活血冲剂[12],则对四氯化碳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的谷丙转氨酶增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高血脂症[13]属于中医“血瘀”、“痰阻”等证范畴,其外因是由于过食膏梁厚味或嗜酒无度而酿痰生湿,内因是由于脾虚失运,水谷肥甘之物不能化生气血而生痰生湿,若采用补肾舒肝健脾疗法,在六味地黄汤基础上加党参等健脾药及柴胡等舒肝药,旨在健脾和舒肝、补肾。补肾健脾组的血脂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也优于单用活血化瘀组的疗法。以上资料均表明,活血药与滋养肝肾药配伍,可以调节机体的溶—凝平衡,保证活血而无出血之弊,更好发挥活血化瘀药之疗效。
, 百拇医药
5 活血勿忘理气
气与血互根,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凝则血聚,气逆则血冲,气大热则血妄行,气虚极则血无所主而外出,古人认为血赖气摄,方能流行不止,常居脉道不外溢。如果气虚而失于固摄血液之功,亦即“气不摄血”,血离经外溢而瘀血。人体各脏腑经络、组织器官必须在气的温煦下才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血和津液等也靠气的温煦作用,而进行着正常的循环运行,故说“血保温而行,得寒而凝”。如果气的温煦作用失职,不仅会出现畏寒喜热,四肢不温,甚至出现口唇紫绀,局部有瘀斑、瘀块等。瘀血滞形成之后,也对气的各种功能活动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血瘀停滞,血以载气,气停血亦停,血瘀气亦滞,活血不可忘记治气,气滞者当行气,如川芎、姜黄之属,气虚则宜补气行血,如黄芪、人参之属,气塞则温阳活血,如附子、川芎、桂枝之属。故在活血化瘀治疗中,配伍理气药,可收行气活血之效。来自王清林《医林改错》的血府逐瘀汤,是治疗胸中血瘀、胸痛、血行不畅、头痛之著名方剂。国外学者很感兴趣,通过药理实验研究[14]该药而发现血府逐瘀汤对内皮细胞表面的糖原蛋白有影响,能迅速灭活凝血因子Va和VIIIa,因此具有很强的抗凝作用,可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中血小板活化颗粒GMP-140的释放,降低血粘度,改善微循环,具有抗硬化的作用。正是应合了从中医角度分析[15]是方中主用桃仁、红花、川芎等活血化瘀,配以枳壳、柴胡等调畅气机,使气行血活,通则不痛之机理。研究也显示[16]血府逐瘀口服液在食管癌的治疗中,能起到较好的协同作用。钟宇明[17]通过对理冲汤加减治疗50例不孕症的临床观察,认为活血化瘀药易耗气伤阴,故常须与补气养阴药同用,则化瘀血而不伤新血,开郁气而不伤正气,气滞为血瘀的病变基础,故须与理气药同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报道虽较少见,但王新喜[18]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发现对于顽固性咳喘,据久病多瘀理论,常配合活血化瘀法,疗效比单纯用传统方法明显提高。方中参、芪、白术益气健脾,川芎、桃仁、红花等化瘀利肺,麻黄、射干等宣肺化痰,共奏益气活血、化瘀宣肺之效。李贵发也用化瘀加益气法[19]治疗老年痴呆30例,龟板、穿山甲、川芎、大黄等配黄芪用以治疗,总有效率为90%。刘金星[20]以疏肝理气、化瘀止痛法治疗慢性盆腔炎120例,痊愈38例,显效32例,有效40例,无效10例,治愈率为31.67%,总有效率为91.67%。慢性盆腔炎的临床表观以少腹痛为主,痛为气血运行不畅的表现,其病机特点是气滞血瘀,胞脉受阻,故治以化瘀为主,辅以疏肝理气法。
, 百拇医药
6 活血兼顾健脾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强调疾病过程中“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临床研究发现[21],过分使用活血药或抗凝血药有伤脾胃之弊,可诱发口腔、消化道溃疡,甚至可致胃穿孔和胃、十二指肠糜烂、坏死以及出血。用健脾益气法辅佐活血药则可保护脾胃。如卞慧敏[22]比较益气健脾方、健脾益气活血方和活血化瘀方对大鼠幽门结扎型溃疡的作用时发现,前两者对胃粘膜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能促进溃疡愈合,其作用均较单纯活血化瘀方为优。健脾益气可生血,行血也能摄血、统血,即所谓的“肺充则摄血,脾健则统血”。近年的研究逐渐表明,活血之时配伍健脾益气之剂均能改善凝血机制,又促进溶血功能,具有调整机体出—凝血系统并恢复其平衡的作用,从而吻合了中医益气以活血,益气以摄血的观点。如颜德馨等[23]以益气药配伍活血组成衡法二号抗衰老方治150例,发现该方不仅显著减轻胸闷、胸痛、失眠、浮肿等症状,又能明显改善血液动力学,降低血浆粘度,加速血液循环。张桂明[24]在慢性乙肝治疗中发现,过分使用活血化瘀药不仅有伤脾胃之弊,并易致便血、吐血,而采用健脾益气配活血之剂后,则无上述毒副作用。同时患有结核与肝炎,治疗颇为棘手。宋镇星[25]为克服二者治疗之矛盾,采用中西药合用的治疗方法,用抗结核药物治疗结核病,以中药治疗肝炎。其治疗肝炎拟定的方中丹参活血祛瘀,凉血消痈;赤芍活血散瘀,清肝明目;制大黄活血祛瘀,清热解毒,利胆退黄;再辅以黄芪益气健脾,益卫固表;诸药合用共奏疏肝解郁,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健脾利湿之功。通过临床验证,结核病治愈率100%。乙肝基本治愈率76.92%。王传社[26]也发现通过补肾健脾化瘀法可延缓衰老。以上研究,均为活血化瘀药与健脾益气药合理配伍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袁中藩.解毒活血祛黄冲剂的制备及临床疗效[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6,16 (1):37.
[2] 高歌.清热祛湿活血法治疗结节性脂膜炎39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9(1):51.
[3] 吴爱明.清热化瘀为主治疗置环后月经失调120例[J].新中医,1999,31(6):46.
[4] 黎俏梅.活血祛瘀中药副作用临床观察及分析[J].中医药学报,1994,21(4):46.
[5] 吴道荣.三七有抗栓防衰消水生肌的功用[J].中医杂志,1994,35(2):69.
[6] 杨万章.逐瘀化痰汤对脑出血患者颅内血肿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医杂志,1996,37(11):670.
, 百拇医药
[7] 冉懋雄.对开展中药临床药学的建议[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8,18(10):468.
[8] 方玉珍.四味芍药汤的药理作用[J].中国中药杂志,1996,21(4):238.
[9] 梁新家.肾脏疾病与血瘀证的关系初探[J].辽宁中医杂志,1992,16(12):11.
[10] 杨进,孟澎江,申冬珠,等.凉血活血与养阴药物配伍对家兔实验性DIC防治作用的研究[J].中医研究,1990,3(2):23.
[11] 张明发,马字慧,王尔瑞,等.通脉舒络液的抗凝血和毒性研究[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86,9(4):26.
[12] 李春图,张素玉,巴信图,等.乙肝养阴活血冲剂的药理学研究[J].中成药,1993,15(7):42.
, 百拇医药
[13] 冷兴文,刘志华,罗书练,等.活血化瘀与补肾健脾疗法降血脂抗自由基损伤比较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97,22(2):116.
[14] Grines CL.Thrombolytic,antiplatelet and antithrombotic agents[J]. Am J Cardiol,1992,70:18~26.
[15] 唐迎雪.理气药在痛证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中药杂志,1998,23(11):699.
[16] 樊延南.血储逐瘀口服液配合放疗中晚期食管癌70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9(1):52.
[17] 钟字明.理冲汤加减治疗不孕症50例临床观察[J].新中医、1999,31(6):40.
, http://www.100md.com [18] 王新喜.活血化瘀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的运用经验[J].新中医,1999,31(6):33.
[19] 李贵发.脑灵汤治疗脑血管痴呆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信息,1997,14(6):20.
[20] 刘金星,疏肝理气化瘀止痛法治疗慢性盆腔炎120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9(1):26.
[21] 李毓,伍建华,劳绍贤,等.延胡索乙素对离体大鼠胃酸分泌的抑制作用[J].中国药理学通报,1993,17(1):44.
[22] 卞慧敏.健脾益气与活血化瘀方抗大鼠实验性溃疡的作用及机理探讨[J].中国医药学报,1992,7(4):63.
[23] 颜德馨,胡泉林,王平平,等.气虚血瘀是人体衰老的主要机制[J].中国医药学报,1989,4(2):10.
[24] 张桂明.益气健脾法与慢性乙型肝炎[J].中医药学报,1994,21(4):29.
[25] 宋镇星.中西药合用治疗结核与肝炎同病50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9(5):269.
[26] 王传社.补肾健脾化瘀法延缓衰老机理的实验研究回顾[J].中医杂志,1999,40(4):241.
(收稿日期: 2000-05-08), 百拇医药
单位:李蔷(桂林市第二人民医院, 广西桂林市 541001)
关键词:活血化瘀药;合理应用;中医治疗
华夏医学0004116 中图分类号: R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2409(2000)04-0565-03
活血化瘀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中医治法之一,所谓“活血”就是促进血液循环,所谓“化瘀”就是消散瘀血,活血化瘀就是针对血液循环瘀滞所致的“血瘀证”而立的。如果运用不当就会破气伤正,有害无益。在临床常见的血瘀证中多见以疼痛、肿块、瘀斑,另外肌肤甲错、脉涩、出血多呈紫暗色伴有块状,提示多有血瘀的可能。活血化瘀药临床可分为一般活血化瘀药,如红花、川芎、益母草等;养血化瘀药如当归、赤芍、丹参等,逐瘀散血药如大黄、玄胡、水蛭;峻烈活血化瘀药如乳香、没药、三棱、莪术等,另外活血化瘀药又有作用全身和局部之分,又有偏寒偏热之分,峻缓之分,故临床治疗血瘀时要辨证施治。
, 百拇医药
1 活血当分寒热
血瘀一症,无论病程久暂,没有不偏寒或偏热的。血液在经脉中流行不休,遇寒则凝。《内经》中有多篇论及血受寒凝而致病,《素问.调经论》中对血与寒温的关系加强概括总结“血瘀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寒性凝滞,主收引。寒可致瘀,热亦能致之。仲景《伤寒论》中多条皆由热而现瘀血之症,可归因于热。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积块论》说“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血瘀则气滞,气滞则阳气不达,未达之处失于阳气的温煦作用则会出观皮肤不温,恶凉喜热,如脱疽患者,足趾冷,麻木不仁,色紫暗,扪之不温。血瘀当化,兼热者须清热、凉血、活血化瘀,如大黄、丹皮、炙水蛭、丹参等应酌情选用。如由茵陈、红花、虎杖、金钱草、黄柏、大青叶、大黄等组成的解毒活血祛黄冲剂[1],主要用于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肝炎,由于急性黄疸型肝炎出现的肝微循环障碍,可导致肝细胞缺血性变性、坏死,方中配红花,有较好的活血祛瘀作用。可增加肝血流量,改善肝脏微循环,改善肝脏的缺血缺氧状态起到保护肝细胞的治疗,预防其坏死的发生。方中红花配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虎杖、金钱草、黄柏、大青叶、大黄,可使潜在于血分之毒热不得残留,而达到治疗效果。脂膜炎[2]属于一组免疫反应性疾病,当机体受风寒湿邪的侵袭后,气血流行不畅,因而引起关节肿胀疼痛、皮肤红斑,在中医属于湿热痹症,故治疗以清热利湿、活血通络为主。部分妇女放置节育器后出现月经失调等不良反应,中医认为,环卧胞宫,损伤胞络,感染邪毒以致邪毒蕴结,日久化热,热扰冲任,迫血妄行而导致月经过多、淋沥不净。故吴爱明运用清热化瘀法[3]治疗置环后月经失调120例,达到清热祛瘀生新,止血不留瘀的目的,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若血瘀兼寒证者则宜温经散寒、活血化瘀、通经活络,常用吴臾、乳香、没药、红花之品。此外,黄疸、淋证初期,在辨证的基础上加用红花、赤芍、王不留行、丹参等活血化瘀药则疗效较高,且能减少疾病和复发率,因为在上述疾病的急性期多见热证,热盛而有血瘀,若单用大量清热泻炎解毒药,由于药物过于寒凉,则常会发生 “冰伏”,而使疗效限于表而热未得根除,终有死灰复燃之机。
, 百拇医药
2 活血不忘止血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活血化瘀可明显降低全身血粘稠度,抑制血小板凝聚,增强毛细血管张力,使局部血液通畅,血液灌流量增加。但同时又有临床研究提示,活血化瘀药能降低凝血功能,使血小板减少,毛细血管渗透性增高,并能在体内蓄积。服用1周以上即可出现皮下点状出血、过敏性荨麻疹等副作用[4]。所以,用药时不宜单纯长期应用活血化瘀之品,而应在活血通脉过程中始终注意“活血预防出血”,避免活血而致出血的隐患,将活血与止血溶于一体,使其行中有止,相辅相成。大量的临床与药理实验也证实,活血与止血兼顾是治病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吴道荣[5]对患有动脉硬化、高血压病、高血脂症、冠心病的中老年患者,常应用具有活血止血双向效应的三七(1.5~2g)能抗栓防老、却病延年,用作治疗和预防的远期效果均较显著,且无不良反应。杨万章[6]以逐瘀化瘀汤(红参、水蛭、天南星、生附片、生大黄、三七等)治疗脑出血者,在清除血肿降低血粘度方面明显优于甘露醇、能量合剂、激素、速尿等对照组,由于三七、大黄具有活血止血作用,既可消除血肿,又能制止出血。故本案例在超早期(6h以内)、早期(1~3d)用之可提高疗效,而治疗组无1例再出血。高血脂症是一个综合征,不应以活血化瘀药单用,加以桃仁四物汤[7]为主,加破血药水蛭,活血祛瘀益母草,再加止血药蒲黄而成和协有效的活血化瘀剂,经研究证实其活血化瘀组的血脂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以上研究说明,中药活血与止血兼顾可以调整机体的溶—凝血平衡,既可以改善瘀血的病理状态,又能预防出血和制止出血。
, 百拇医药
3 活血宜辨虚实
血瘀-证有虚实之别。有因虚致瘀,亦有因瘀致虚者。阴虚气少不能行血温煦而致血瘀,阴血津液亏乏,血少滞湿致血瘀,血瘀阻滞脉道,血气难以达之,故病区气血或有不足,阳气不足宜以温阳活血法治之。常用的中药有当归、川芎、丹参、附子、肉桂、炮姜之属。凡是肤肌消瘦,四肢酸痛,潮热心烦等兼血瘀者,当以滋阴化瘀,生地、当归、丹皮、白芍之属不可少用。纯实无虚音,当活血破血,常用中药有乳香、没药、三棱、莪术、水蛭、虻虫、穿山甲、角刺等品。活血化瘀药有利于活血通络,但易造成津伤阴耗,故常需配补气、养血、滋阴等药,使症状改善又巩固疗效。如四味芍药汤[8]是中华内科学顾问,湖南中医学院教授夏度衡先生用以治疗因肝风内动所引起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一个处方。根据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表观,中医将其归于头风头痛、偏头痛、面痛等病证范畴,其发作多为风邪所伤,属内风为患,久痛入络当活血通络,择味苦微寒的通络之品丹参,再配以滋阴的白芍等而达到治疗效果。
4 活血兼顾肝肾
, 百拇医药
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中说“养肝则肝气平而血有所归,伐之则肝虚不能藏血,血愈不止矣”。临床因肝肾亏虚而致出血屡见不鲜。梁新家[9]临床研究发现肾脏病患者血浆或全血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高粘状态,凝血功能也有异常改变,尿液常为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活血药可改善高粘状态,提高肾供血量,而以活血药配伍补肾健脾药,则能调节凝血与纤溶平衡。对防止肾功能恶化更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10]DIC的中医治疗与研究也发现,用养阴中药配合凉血活血药,对实验性DIC有防治作用,能显著减轻实验动物的发热和组织损伤,并能改善凝血机制,阻止白细胞、血小板数的下降,对DIC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其效果不仅优于单用凉血活血方或养阴方,而且更优于单纯的西医治疗。研究发现[11]以丹参、川芎、赤芍等活血药为主组成的通脉舒络液,能使肝脏高度浊肿,血清谷丙转氨酶升高,而用补益肝肾与活血化瘀组方而成的乙肝养阴活血冲剂[12],则对四氯化碳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的谷丙转氨酶增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高血脂症[13]属于中医“血瘀”、“痰阻”等证范畴,其外因是由于过食膏梁厚味或嗜酒无度而酿痰生湿,内因是由于脾虚失运,水谷肥甘之物不能化生气血而生痰生湿,若采用补肾舒肝健脾疗法,在六味地黄汤基础上加党参等健脾药及柴胡等舒肝药,旨在健脾和舒肝、补肾。补肾健脾组的血脂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也优于单用活血化瘀组的疗法。以上资料均表明,活血药与滋养肝肾药配伍,可以调节机体的溶—凝平衡,保证活血而无出血之弊,更好发挥活血化瘀药之疗效。
, 百拇医药
5 活血勿忘理气
气与血互根,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凝则血聚,气逆则血冲,气大热则血妄行,气虚极则血无所主而外出,古人认为血赖气摄,方能流行不止,常居脉道不外溢。如果气虚而失于固摄血液之功,亦即“气不摄血”,血离经外溢而瘀血。人体各脏腑经络、组织器官必须在气的温煦下才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血和津液等也靠气的温煦作用,而进行着正常的循环运行,故说“血保温而行,得寒而凝”。如果气的温煦作用失职,不仅会出现畏寒喜热,四肢不温,甚至出现口唇紫绀,局部有瘀斑、瘀块等。瘀血滞形成之后,也对气的各种功能活动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血瘀停滞,血以载气,气停血亦停,血瘀气亦滞,活血不可忘记治气,气滞者当行气,如川芎、姜黄之属,气虚则宜补气行血,如黄芪、人参之属,气塞则温阳活血,如附子、川芎、桂枝之属。故在活血化瘀治疗中,配伍理气药,可收行气活血之效。来自王清林《医林改错》的血府逐瘀汤,是治疗胸中血瘀、胸痛、血行不畅、头痛之著名方剂。国外学者很感兴趣,通过药理实验研究[14]该药而发现血府逐瘀汤对内皮细胞表面的糖原蛋白有影响,能迅速灭活凝血因子Va和VIIIa,因此具有很强的抗凝作用,可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中血小板活化颗粒GMP-140的释放,降低血粘度,改善微循环,具有抗硬化的作用。正是应合了从中医角度分析[15]是方中主用桃仁、红花、川芎等活血化瘀,配以枳壳、柴胡等调畅气机,使气行血活,通则不痛之机理。研究也显示[16]血府逐瘀口服液在食管癌的治疗中,能起到较好的协同作用。钟宇明[17]通过对理冲汤加减治疗50例不孕症的临床观察,认为活血化瘀药易耗气伤阴,故常须与补气养阴药同用,则化瘀血而不伤新血,开郁气而不伤正气,气滞为血瘀的病变基础,故须与理气药同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报道虽较少见,但王新喜[18]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发现对于顽固性咳喘,据久病多瘀理论,常配合活血化瘀法,疗效比单纯用传统方法明显提高。方中参、芪、白术益气健脾,川芎、桃仁、红花等化瘀利肺,麻黄、射干等宣肺化痰,共奏益气活血、化瘀宣肺之效。李贵发也用化瘀加益气法[19]治疗老年痴呆30例,龟板、穿山甲、川芎、大黄等配黄芪用以治疗,总有效率为90%。刘金星[20]以疏肝理气、化瘀止痛法治疗慢性盆腔炎120例,痊愈38例,显效32例,有效40例,无效10例,治愈率为31.67%,总有效率为91.67%。慢性盆腔炎的临床表观以少腹痛为主,痛为气血运行不畅的表现,其病机特点是气滞血瘀,胞脉受阻,故治以化瘀为主,辅以疏肝理气法。
, 百拇医药
6 活血兼顾健脾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强调疾病过程中“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临床研究发现[21],过分使用活血药或抗凝血药有伤脾胃之弊,可诱发口腔、消化道溃疡,甚至可致胃穿孔和胃、十二指肠糜烂、坏死以及出血。用健脾益气法辅佐活血药则可保护脾胃。如卞慧敏[22]比较益气健脾方、健脾益气活血方和活血化瘀方对大鼠幽门结扎型溃疡的作用时发现,前两者对胃粘膜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能促进溃疡愈合,其作用均较单纯活血化瘀方为优。健脾益气可生血,行血也能摄血、统血,即所谓的“肺充则摄血,脾健则统血”。近年的研究逐渐表明,活血之时配伍健脾益气之剂均能改善凝血机制,又促进溶血功能,具有调整机体出—凝血系统并恢复其平衡的作用,从而吻合了中医益气以活血,益气以摄血的观点。如颜德馨等[23]以益气药配伍活血组成衡法二号抗衰老方治150例,发现该方不仅显著减轻胸闷、胸痛、失眠、浮肿等症状,又能明显改善血液动力学,降低血浆粘度,加速血液循环。张桂明[24]在慢性乙肝治疗中发现,过分使用活血化瘀药不仅有伤脾胃之弊,并易致便血、吐血,而采用健脾益气配活血之剂后,则无上述毒副作用。同时患有结核与肝炎,治疗颇为棘手。宋镇星[25]为克服二者治疗之矛盾,采用中西药合用的治疗方法,用抗结核药物治疗结核病,以中药治疗肝炎。其治疗肝炎拟定的方中丹参活血祛瘀,凉血消痈;赤芍活血散瘀,清肝明目;制大黄活血祛瘀,清热解毒,利胆退黄;再辅以黄芪益气健脾,益卫固表;诸药合用共奏疏肝解郁,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健脾利湿之功。通过临床验证,结核病治愈率100%。乙肝基本治愈率76.92%。王传社[26]也发现通过补肾健脾化瘀法可延缓衰老。以上研究,均为活血化瘀药与健脾益气药合理配伍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袁中藩.解毒活血祛黄冲剂的制备及临床疗效[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6,16 (1):37.
[2] 高歌.清热祛湿活血法治疗结节性脂膜炎39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9(1):51.
[3] 吴爱明.清热化瘀为主治疗置环后月经失调120例[J].新中医,1999,31(6):46.
[4] 黎俏梅.活血祛瘀中药副作用临床观察及分析[J].中医药学报,1994,21(4):46.
[5] 吴道荣.三七有抗栓防衰消水生肌的功用[J].中医杂志,1994,35(2):69.
[6] 杨万章.逐瘀化痰汤对脑出血患者颅内血肿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医杂志,1996,37(11):670.
, 百拇医药
[7] 冉懋雄.对开展中药临床药学的建议[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8,18(10):468.
[8] 方玉珍.四味芍药汤的药理作用[J].中国中药杂志,1996,21(4):238.
[9] 梁新家.肾脏疾病与血瘀证的关系初探[J].辽宁中医杂志,1992,16(12):11.
[10] 杨进,孟澎江,申冬珠,等.凉血活血与养阴药物配伍对家兔实验性DIC防治作用的研究[J].中医研究,1990,3(2):23.
[11] 张明发,马字慧,王尔瑞,等.通脉舒络液的抗凝血和毒性研究[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86,9(4):26.
[12] 李春图,张素玉,巴信图,等.乙肝养阴活血冲剂的药理学研究[J].中成药,1993,15(7):42.
, 百拇医药
[13] 冷兴文,刘志华,罗书练,等.活血化瘀与补肾健脾疗法降血脂抗自由基损伤比较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97,22(2):116.
[14] Grines CL.Thrombolytic,antiplatelet and antithrombotic agents[J]. Am J Cardiol,1992,70:18~26.
[15] 唐迎雪.理气药在痛证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中药杂志,1998,23(11):699.
[16] 樊延南.血储逐瘀口服液配合放疗中晚期食管癌70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9(1):52.
[17] 钟字明.理冲汤加减治疗不孕症50例临床观察[J].新中医、1999,31(6):40.
, http://www.100md.com [18] 王新喜.活血化瘀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的运用经验[J].新中医,1999,31(6):33.
[19] 李贵发.脑灵汤治疗脑血管痴呆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信息,1997,14(6):20.
[20] 刘金星,疏肝理气化瘀止痛法治疗慢性盆腔炎120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9(1):26.
[21] 李毓,伍建华,劳绍贤,等.延胡索乙素对离体大鼠胃酸分泌的抑制作用[J].中国药理学通报,1993,17(1):44.
[22] 卞慧敏.健脾益气与活血化瘀方抗大鼠实验性溃疡的作用及机理探讨[J].中国医药学报,1992,7(4):63.
[23] 颜德馨,胡泉林,王平平,等.气虚血瘀是人体衰老的主要机制[J].中国医药学报,1989,4(2):10.
[24] 张桂明.益气健脾法与慢性乙型肝炎[J].中医药学报,1994,21(4):29.
[25] 宋镇星.中西药合用治疗结核与肝炎同病50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9(5):269.
[26] 王传社.补肾健脾化瘀法延缓衰老机理的实验研究回顾[J].中医杂志,1999,40(4):241.
(收稿日期: 2000-05-08),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