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发病危险时间的分析
作者:孟庆莲 梁迎春 孟超
单位:271000山东省泰安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
关键词:脑卒中;节律性;危险时间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000414 【摘要】 目的 探讨脑卒中的发病与日、周、年的节律性关系。方法 对1824例脑卒中患者(出血组663例,梗死组1161例)的发病时间按小时、日和月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脑梗死组发病时间具有日、周、年节律性;脑出血组发病有周、年节律性,但缺乏日节律性。脑梗死在每日4 am~10 am,星期六~星期一易发病;脑出血在星期五~星期日易发病;而11月~次年1月份和7、8月份分别为脑梗死及脑出血易发病时间。结论重视脑卒中发病时间的分布节律性,对脑卒中发病高峰段提前进行干预性治疗,对降低发病率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国外报道脑卒中发病与时间有关,此点对预报和预防脑卒中发病有重要意义 ,但国内报告不多。本研究回顾性分析脑卒中患者的发病时间,以探讨脑卒中发病的日、周、年的节律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1990年~1997年有详细记录其发病时间、年龄及始发症状的脑卒中患者1824例。诊断根据第二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证实。其中脑梗死组1161 例,男728例,女433例,年龄40~84岁,平均61.6岁;脑出血组663 例,男426例,女237例,年龄33~82岁,平均60.5岁。
1.2 方法 按始发症状的时间,1天内以2小时、1周内以1日、1年内以1个月为间隔将病例分组。
2 结 果
2.1 脑卒中发病日节律性 见表1。脑梗死组发病具有日节律性,发病例数在4 am~10 am437例(37.64%)(P<0.01),6 am~8 am发病呈高峰,为227例(19.55%);脑出血组则缺乏日节律性(P>0.05)。
2.2 脑卒中发病周节律性 见表2。无论是脑梗死组或出血组发病均具有周节律性。脑梗死组在周六~周一较集中(P<0.01),周六发病人数最多为239例(20.59%);脑出血组在周五~周日发病较集中(P<0.01),周六发病人数最多,为113例(17.04%)。
2.3 脑卒中发病年节律性 见表3。脑梗死组发病例数多集中在11月~次年1月份、7~8月份(P<0.05),共543例(46.77%);脑出血组发病人数集中在11月~次年1月份(P<0.01),共196例(29.56%)。
表1 脑卒中各组发病的日节律比较(例)
例数
2 am
4 am
6 am
8 am
10 am
12 am
2 pm
4 pm
6 pm
8 pm
10 pm
12 pm
脑梗死组
1161
88
101
114
113
109
85
84
98
89
99
88
93
脑出血组
663
56
57
58
52
50
55
55
57
54
60
53
56
表2 脑卒中各组发病的周节律比较(例)
例数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日
脑梗死组
1161
198
110
131
126
155
239
202
脑出血组
663
92
83
90
81
101
113
103
表3 脑卒中各组发病的年节律比较(例)
例数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脑梗死组
1161
116
86
84
77
97
89
110
109
98
87
100
108
脑出血组
663
68
48
58
49
49
45
59
48
59
52
65
63
3 讨 论
3.1 脑卒中发病的日节律性 早在50年代就有作者提出“24小时周期生物学”的概念,并认为生物体内存在一个完整的“24小时周期节律系统”。随着人类“生物钟”概念的出现,研究者们相继发现了人类许多物理、化学指标存在24小时周期节律性变化,如血压、体温、血液容积,以及多数有形成分、血浆及血清蛋白、各种激素等[1]。人类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最终致死也呈现时间上的昼夜差异分布。通过我们回顾调查发现脑梗死病人发病时间存在日节律性特点,即发病高峰在4 am~10 am,占37.64%。其发病机理可能有[2,3]:(1)血压的24小时周期节律性波动是致使脑梗死发病的关键。夜间因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状态引起微循环血管扩张,机体处于低血压状态,在此情况下,血压自动调节功能减退,而清晨24小时周期节律中的生理性血压升高,又可导致自动调节功能的破坏和失代偿,致使脑卒中发生。(2)清晨易发生心律失常,从而增加了脑梗死的发病机率。(3)纤溶系统活性、抗凝血酶Ⅲ水平处于低谷值。(4)血液在上午时间段内有凝固倾向,尤其是血小板聚集性增强。(5)清晨时血液达昼夜节律性变化的最粘滞峰值。在我们的观察中发现脑出血则缺乏这种节律性,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脑出血多由工作、运动、性活动、饮酒等所致的交感神经紧张性改变、血压急骤升高引起,故其发病无日节律性。
3.2 脑卒中发病的周节律性 我们的观察结果显示:无论脑梗死,还是脑出血均有周节律性特点。尽管二者节律性略有差异,但周末均为发病高峰。分析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周末人们生活方式的变更,大部分患者由于周末期间聚会、饮酒、劳累等致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血压急剧上升,抑或因植物神经功能暂时紊乱,难以调整至正常状态,或由于人体的调节机理失常,不能对外界变化作出适应性调节。(2)周末期间纤溶活力较低,尤以血管壁的纤溶活性下降[4],我们认为其原因可能为周末期间机体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血管活性物质及内分泌系统失调,导致血管壁的纤溶酶原激活物,尤其是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受到抑制。
3.3 脑卒中发病的年节律性 我们的结果提示:脑卒中发病时间具有年节律性特点,多集中在11月~次年1月之间。其原因可能为:(1)在此期间气温为全年最低时期,寒冷时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肾上腺髓质分泌也增加,肾上腺素的增加可提高心脏排血量;去甲肾上腺素的增加则促使细小动脉痉挛,因而更促进了血压的升高[5,6]。(2)温度下降可使纤溶活性及抗凝血酶Ⅲ水平降低[2],血粘度增高,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增加。(3)寒冷可致外周血管血栓性栓塞增加。上述因素无疑在脑卒中的发生发展、导致发病高峰方面起着一定作用,但脑梗死的发病似乎与温度变化关系更密切,我们的结果显示7、8月份脑梗死发病呈现又一高峰,这可能与夏季高热、出汗引起的血液浓缩、血液粘稠度增高有关。
了解脑卒中发病时间的分布规律,及时预报脑卒中危险度,适时阻止其进展过程,在发病高峰时间段提前进行干预性治疗,对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将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韩仲岩,唐盛孟,石秉霞. 实用脑血管病学.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51
2,曾进胜摘译. 中风危险时间的流行病学. 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90,17:560
3,William J,Elliott MD.Circadian variation in the timing of stroke onset.Stroke,1998,29: 992
4,Johansson BB,Norrving B,Windner K. Stroke incidence: circadian and circaseptan(about weekly) variations in onset. Prog Clin Biol Res,1990,341A: 427
5,王兴中,祝绵涛,尹世杰.急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与季节和异常气象的关系.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3,16:349
6,Ricci S,Celani MG,Vitali R. Diurnal and seasonal variations in the occurrence of stroke: a community-based study. Neuroepidemiology,1992,11:59
(收稿1999-11-12 修回2000-01-13)
微信文章
关注百拇
评论几句
搜索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