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重庆医学》 > 2000年第5期
编号:10211243
半环槽式外固定技术的临床应用
http://www.100md.com 《重庆医学》 2000年第5期
     作者:贺小兵

    单位:重庆市涪陵中心医院外三科 408000

    关键词:

    重庆医学000562

    经骨穿针骨外固定技术,1840年由Malgaigne首先提出,并用于临床,由于其结构粗糙,稳定性差,易感染等因素而不为临床所接受。以后,人们在固定钢针、固定架和连接杆等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改进和研究,同时进行了骨外固定技术工程学和生物力学的基础研究,直到本世纪70年代,骨外固定技术才又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1981年,国内学者李起鸿教授研制了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多功能多平面的半环槽式外固定器,并用于临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1993年,我们开始引进和应用李氏半环槽式骨外固定器治疗骨折、感染、骨不连、骨短缩、关节融合等共计57例,其中用于治疗前臂桡骨干骨折2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 http://www.100md.com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57例,男46例,女11例,年龄11~64岁,平均34.6岁。

    1.2 应用病种 小儿麻痹症后遗下肢短缩畸形6例,短缩5~10cm;长骨骨折骨不连接11例,其中股骨下端骨不连3例,桡骨骨不连2例,肱骨不连接6例;开放性粉碎性骨折27例,其中股骨下端2例,胫腓骨干25例,属Ⅱ类损伤12例,Ⅲ类损伤6例;闭合性胫腓骨骨折8例;膝关节结核2例;慢性骨髓炎3例。

    1.3 临床应用及结果

    1.3.1 下肢短缩畸形6例行胫骨上干骺端“V”型截骨缓慢牵伸延长,方法是:在胫骨结节平面骨膜下“V”截断胫骨,腓骨于中段斜形截断。在胫骨上端骨骺内和胫骨干上1/3与中下1/3平面各交叉穿放2.5cm克氏针共计3组。术后7~10天开始缓慢牵伸延长,每日上、下午各延长0.5mm,达到预期延长长度后停止延长,延长期和停止延长后均鼓励病人扶拐行走,进行功能锻炼,一般4月左右延长区骨愈合后拔针。
, 百拇医药
    1.3.2 长骨骨折骨不连接11例:股骨不连接将原内固定物取出后行穿针,近端1组,远端2组;肱骨不连接行断端远近端分别穿1组针,桡骨不连接分别在断端远近端前后位方向交叉35~45度角各穿1组针,术后立即加压,指导鼓励病人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尤其是桡骨骨折不连接患者,术后让其进行肘、腕及前臂旋转的功能锻炼。一般3~4月骨愈合拔针。

    1.3.3 开放性粉碎性骨折27例,行彻底清创后,股骨下端骨折,在近折端穿1组针,髁部和胫骨上段各穿1组针,胫骨骨折均穿3组针,直视下将骨折断端复位加压固定,伤后3个月愈合21例,6例因小腿广泛软组织缺损感染,濒临截肢,5个月后才愈合。

    1.3.4 闭合性胫腓骨骨折8例,闭合穿针3组及近折端1组,远折端2组,术后7~10天即让病人扶拐下地行走,促进骨折愈合。

    1.3.5 慢性骨髓炎伴病理性骨折3例,经病灶清除术后行骨外固定维持肢体长度。2例4个月愈合,1例10个月愈合。
, 百拇医药
    1.3.6 膝关节结核2例,经病灶清除截骨后,上下分别穿1组针,术后立即加压,2月后关节融合。

    1.4 并发症 小腿闭和穿针损伤胫前静脉1例,行手术结扎处理;肱骨骨折不连接穿针损伤桡神经2例,拔针后逐渐恢复;发生针道感染6例,加强局部换药引流,骨愈合后拔针及愈合。

    2 讨论

    骨外固定技术因其既能为骨断端提供牢稳的固定,又不影响骨折的修复再生能力,越来越受到临床工作者的重视,近年来发展较快,其主要适应症为小腿软组织损伤严重的开放性骨折、感染性骨折、各种骨不连结和肢体延长等。本组57例治疗结果表明,许多用传统的内固定、外固定治疗困难的病例,用骨外固定技术能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骨外固定器的型式很多,但主要有单平面式和多平面式两大类。单平面式以Hoffmann、Wagner等为代表,主要优点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但对防止骨断端旋转和成角的稳定性差;多平面式以Vidal-Adrey四边形架和俄罗斯的全环式外固定架为代表,优点是能为骨断端提供牢稳的固定,缺点是结构复杂操作不便。李氏半环槽式骨外固定器自重轻,结构简单,便于操作使用,采用多平面固定,稳定性良好,其独特的螺纹连接杆能满足加压和牵伸的不同临床要求,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骨折固定器。,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