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切除术治疗部分脾栓塞术所致顽固性腹水1例
作者:李大江 王曙光 边文
单位:李大江(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肝胆外科中心,重庆 400038);王曙光(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肝胆外科中心,重庆 400038);边文(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肝胆外科中心,重庆 400038)
关键词:腹水;脾栓塞;脾切除术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000541 中图法分类号: R442.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0-5404(2000)05-0495-01
A case report of stubborn ascites after 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 treated by splenectomy
, 百拇医药 患者男,36岁,于1992年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1998年6月在外院行部分脾栓塞术介入治疗,术后第2天出现发热,体温37~38.9℃,并觉脾区疼痛,左肩放射痛,腹水大量生成,经抗炎、保肝治疗一月后,体温恢复正常,继续行腹水自身回输、保肝、支持、利尿等治疗,但腹水仍无明显减退,故于1998年12月12日来我科治疗。查体:腹部膨隆,呈蛙腹状,可见腹壁静脉曲张,脾脏肋下刚触及,质中,肝脏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阳性,肝脾区叩痛阴性。化验检查:血清白蛋白32 g/L,白球比1.14。彩超示肝硬化,腹水,脾肿大(前后径6 cm),脾实质内见6.7 cm×2.3 cm浅弱回声块影,考虑栓塞所致。腹水呈血性,淀粉酶30 u,Rivalta反应阳性,细胞总数92.3×109/L,白细胞0.3×109/L,单核细胞62%,多核细胞38%,蛋白质14 g/L,乳糜试验阳性。诊断:①肝炎后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②部分脾栓塞术后顽固性腹水。1998年12月24日在全麻下行脾脏切除,胃冠状静脉结扎,肠系膜下静脉-腔静脉分流术。术中吸取淡血性腹水约10 000 ml,肝脏呈小结节样肝硬变,脾脏与周围组织粘连严重,伴较多曲张血管,脾动脉及脾静脉未完全栓塞,脾脏上中下极均有较多梗死及坏死灶。术后恢复顺利,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腹水明显减退,腹围由术前110 cm降至75 cm,于术后20 d出院。病理报告示慢性淤血性脾肿大,脾梗死,脾表面可见多个灰白色结节,直径大者6 cm,小者3 cm。
, http://www.100md.com
讨论
部分脾栓塞术是治疗脾功能亢进和门脉高压症的简便而有效的方法,它一般栓塞脾脏末梢小动脉,出现多发性脾实质坏死,能很快吸收。由于对于脾栓塞量的多少缺乏精确的估计方法,术中及时正确判断栓塞范围仍是临床上的一个难题。其常见的并发症是脾脓肿及液化坏死,左上腹疼痛,发热,左胸腔积液和左下肺炎,胰腺炎等[1]。此患者脾脏栓塞的范围过大,脾静脉亦受累,脾脏组织大片液化坏死。脾脏作为人体的一个储血器官及最大的淋巴器官,大片液化坏死后,血液及淋巴液渗漏入腹腔,混合形成血性乳糜样顽固性腹水,用利尿、输注白蛋白等通常的方法难以达到消除腹水的目的。通过手术切除病变的脾脏,消除了引起腹水的病灶,根据术中测得自由门静脉压(FPP),行部分分流术能降低FPP,是解决此类似问题的一种可行的方法。该患者术中放腹水及脾切除后,血压偏低,测FPP分别为38 cm H2O及31 cm H2O,行分流术后,此时血压已升至正常,测FPP为35 cm H2O。肠系膜下静脉-腔静脉分流术属于小口径门体分流,既能部分降低门静脉压力,又能保持供肝的血流量,改善肝功能,防止肝性脑病的发生,是一种比较合适的分流术。
作者简介:李大江(1972-),男,湖南省邵阳市人,硕士,主治医师,主要从事肝胆管疾病方面的研究。电话:(023)65419386
参考文献:
[1] 何晓峰,李彦豪,陈 勇,等.脾脏病变及其介入治疗[J].放射学实践,1997,12(3):111-116.
[2] 蔡景修,董家鸿,顾红光,等.肠系膜下静脉-腔静脉分流术[J].中华外科杂志,1996,34(3):151-153.
收稿日期:1999-05-21;修回日期:2000-03-17, http://www.100md.com
单位:李大江(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肝胆外科中心,重庆 400038);王曙光(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肝胆外科中心,重庆 400038);边文(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肝胆外科中心,重庆 400038)
关键词:腹水;脾栓塞;脾切除术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000541 中图法分类号: R442.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0-5404(2000)05-0495-01
A case report of stubborn ascites after 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 treated by splenectomy
, 百拇医药 患者男,36岁,于1992年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1998年6月在外院行部分脾栓塞术介入治疗,术后第2天出现发热,体温37~38.9℃,并觉脾区疼痛,左肩放射痛,腹水大量生成,经抗炎、保肝治疗一月后,体温恢复正常,继续行腹水自身回输、保肝、支持、利尿等治疗,但腹水仍无明显减退,故于1998年12月12日来我科治疗。查体:腹部膨隆,呈蛙腹状,可见腹壁静脉曲张,脾脏肋下刚触及,质中,肝脏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阳性,肝脾区叩痛阴性。化验检查:血清白蛋白32 g/L,白球比1.14。彩超示肝硬化,腹水,脾肿大(前后径6 cm),脾实质内见6.7 cm×2.3 cm浅弱回声块影,考虑栓塞所致。腹水呈血性,淀粉酶30 u,Rivalta反应阳性,细胞总数92.3×109/L,白细胞0.3×109/L,单核细胞62%,多核细胞38%,蛋白质14 g/L,乳糜试验阳性。诊断:①肝炎后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②部分脾栓塞术后顽固性腹水。1998年12月24日在全麻下行脾脏切除,胃冠状静脉结扎,肠系膜下静脉-腔静脉分流术。术中吸取淡血性腹水约10 000 ml,肝脏呈小结节样肝硬变,脾脏与周围组织粘连严重,伴较多曲张血管,脾动脉及脾静脉未完全栓塞,脾脏上中下极均有较多梗死及坏死灶。术后恢复顺利,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腹水明显减退,腹围由术前110 cm降至75 cm,于术后20 d出院。病理报告示慢性淤血性脾肿大,脾梗死,脾表面可见多个灰白色结节,直径大者6 cm,小者3 cm。
, http://www.100md.com
讨论
部分脾栓塞术是治疗脾功能亢进和门脉高压症的简便而有效的方法,它一般栓塞脾脏末梢小动脉,出现多发性脾实质坏死,能很快吸收。由于对于脾栓塞量的多少缺乏精确的估计方法,术中及时正确判断栓塞范围仍是临床上的一个难题。其常见的并发症是脾脓肿及液化坏死,左上腹疼痛,发热,左胸腔积液和左下肺炎,胰腺炎等[1]。此患者脾脏栓塞的范围过大,脾静脉亦受累,脾脏组织大片液化坏死。脾脏作为人体的一个储血器官及最大的淋巴器官,大片液化坏死后,血液及淋巴液渗漏入腹腔,混合形成血性乳糜样顽固性腹水,用利尿、输注白蛋白等通常的方法难以达到消除腹水的目的。通过手术切除病变的脾脏,消除了引起腹水的病灶,根据术中测得自由门静脉压(FPP),行部分分流术能降低FPP,是解决此类似问题的一种可行的方法。该患者术中放腹水及脾切除后,血压偏低,测FPP分别为38 cm H2O及31 cm H2O,行分流术后,此时血压已升至正常,测FPP为35 cm H2O。肠系膜下静脉-腔静脉分流术属于小口径门体分流,既能部分降低门静脉压力,又能保持供肝的血流量,改善肝功能,防止肝性脑病的发生,是一种比较合适的分流术。
作者简介:李大江(1972-),男,湖南省邵阳市人,硕士,主治医师,主要从事肝胆管疾病方面的研究。电话:(023)65419386
参考文献:
[1] 何晓峰,李彦豪,陈 勇,等.脾脏病变及其介入治疗[J].放射学实践,1997,12(3):111-116.
[2] 蔡景修,董家鸿,顾红光,等.肠系膜下静脉-腔静脉分流术[J].中华外科杂志,1996,34(3):151-153.
收稿日期:1999-05-21;修回日期:2000-03-17,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