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广东医学》 > 2000年第5期
编号:10237356
应用小号针头进行小儿骨髓穿刺的体会
http://www.100md.com 《广东医学》 2000年第5期
     作者:周霞 余永芳

    单位:(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儿科 529070)

    关键词:

    广东医学000558 骨髓穿刺是儿科疾病常用的诊疗方法,穿刺部位可选择髂前上棘、髂后上棘、胸骨、腰椎棘突[1]。因小儿胸骨较薄(约0.8~1.0 cm,但含骨髓液丰富),小儿欠合作,易发生穿通意外,故以往仅在髂前上棘或髂后上棘等部位(用12~16号骨穿针操作,组织损伤较大)。穿刺失败时才选择胸骨穿刺[2]。1999年我们使用7号头皮针或一次性肌肉注射针头,连接5 ml注射器代替传统的骨穿针,常规选胸骨为穿刺点进行穿刺,完成了180例胸骨穿刺术,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80例为我院门诊及住院患儿。男118例,女62例;年龄最小2个月,最大14岁。其中白血病22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88例,急、慢性溶血44例,再生障碍性贫血8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2例,其他6例。

    1.2 方法 穿刺部位常规选胸骨,用7号头皮针或一次性肌注针头连接5 ml注射器代替旧骨穿针。患儿取仰卧位,双臂约束于身旁,小婴儿背部垫一枕头,头后仰,充分暴露胸骨,术者站在患儿右侧,常规皮肤消毒、铺巾,选正中线与胸骨角交点上0.5~1.0 cm处进针,针斜面向下与胸骨成40~60°角,针达骨膜时用双手持针缓慢穿破骨皮质阻力突然消失,抽吸骨髓液达头皮针连带的塑料管约5~8 cm处为宜(即可得0.1~0.2 ml髓液)。用左手夹住塑料管上端,拔出连接塑料管的注射器,抽取2 ml空气后再接回塑料管,把针拔出,把髓液滴于玻片上涂片送检,如需作骨髓培养,可不拔针头分次抽吸。术后消毒、压迫止血,盖上方纱。

    1.3 结果 180例中1次穿刺成功者150例(83.3%);2次成功者20例(11.1%);3次成功者10例(5.6%),取材满意,无一例发生意外或感染。

    2 讨论

    由于传统骨穿针粗而钝,对组织损伤较大,小儿欠合作,故以往很少选取胸骨作骨髓穿刺,以避免误伤纵隔。但是胸骨骨髓液成分较其他部位丰富,有利于诊断各种血液病,在其他部位穿刺失败后,仍要选择胸骨。1999年以来我科采用7号头皮针或一次性肌注针头,连接5 ml注射器代替传统骨穿针,患者易接受,与旧法比较有以下优点:①针头细,对组织损伤较少,不用局麻,减少患儿痛苦;②针头短,骨髓液不易凝固,进针深度易于掌握,成功率较高;③安全性大,尤其适用于小婴儿。针头与一次性注射器之间用软塑料管连接,小儿哭闹不影响操作;④方法简单,历时较短(5~10 min完成)。本组病例一次不成功者仅30例(17%),其原因在于未掌握进针深度,误抽骨髓表面的血液或脂肪,针头被骨屑堵塞,而有时也因骨髓太粘稠不易抽出。

    应用小号针头行小儿骨髓穿刺较传统方法简单、安全、实用、组织损伤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戚仁铎.诊断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497~498

    2,董文翰,李力平,赵文娟,等.应用小儿头皮针进行小儿胸骨骨髓穿刺200例报告.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7,1:40

    收稿日期:1999-12-16

    ,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