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现代康复》 > 2000年第6期
编号:10247978
视网膜脱离显微手术病人的护理及指导
http://www.100md.com 《现代康复》 2000年第6期
     作者:田永丽

    单位:菏泽地区人民医院,山东菏泽274031

    关键词:

    现代康复0006166

    视网膜脱离是常见的眼底病之一,破坏视力严重,尽早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眼科显微手术的飞速发展,视网膜脱离手术日臻完善,由于视网膜脱离疾病手术的特点决定了护理工作对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改善其预后,起着关键的作用,现将20例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1997年1月~1998年1月共收治视网膜脱离患者20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11~65岁,外伤性视网膜脱离患者3例,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3例,牵引性视网膜脱离2例,原发性视网膜脱离12例。
, 百拇医药
    2康复护理措施

    2.1术前指导 术前限制活动和卧床休息,除了必要的检查外,应避免激烈活动。卧床休息对视网膜上方脱离威胁黄斑的患者特别重要[2],因为过多活动可使视网膜脱离范围扩大,扩大到黄斑区就会严重影响视力恢复。黄斑区是视觉最敏感的地方,应根据裂孔位置,决定患者的体位和头位。同时可戴小孔镜,以减少眼球运动,指导患者戒烟酒、积极预防和治疗咳嗽。

    2.2术后卧位护理 术后体位是控制手术成功的关键[3]。现在由于手术方法的改进和设备的完善,除特殊病例外(巨大裂孔),一般不依赖长久卧床而让裂孔愈合,眼底上半裂孔在附近出现色素时,术后1周可以起床略加适应即可自行消逝。对巨大裂孔及黄斑裂孔患者需要根据眼底改变及时调整体位。平卧24h,次日检查眼底,如裂孔在嵴的中央,四周被冷凝反应包围,视网膜下仍有液体,由于转动头部使裂孔下于高位,使视网膜下液由高处向低处流,离开裂孔及嵴,可使该部视网膜与脉络膜接触,促使复位愈合,如黄斑裂孔或后极部裂孔则取俯卧位,以防晶体混浊,直至气体吸收可变更体位。面朝下的俯卧位可使用额颏胸垫以减轻俯卧位引起的不适[4]。述后头位最少保持5d,巨大裂孔在7d以上,气体注入者,无论任何情况都应避免仰卧位,以免过量的气体,尤其是惰性气体膨胀使晶体发生虹膜隔前移,使原来已经窄的房角关闭继而诱发青光眼[4]。
, 百拇医药
    2.2术后观察 (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观察眼部敷料有无松动、脱落、移位、切口有无渗血、渗液等,渗湿者及时更换。指导患者勿抓眼部敷料,勿低头取物,勿用力大小便及咳嗽或大声谈笑。(2)术后每天用裂隙灯观察角膜是否透明、混浊。如发现角膜混浊提示眼压升高,导致角膜内皮水肿,可给予氯霉素、地塞米松眼药水点眼。如果术中环扎带缩短过多,引起眼前段缺血水肿,常于术后2~5d出现。(3)观察眼痛发生的时间、性质,一般切口痛发生于术后1~2d,气体膨胀引起眼压升高,所致的疼痛发生于术后6~8h、72h达高峰并伴有呕吐。硅胶环扎过紧可引起急性眼痛。硅胶环扎起的巩膜炎所致的眼痛以夜间为甚[3]。在此期间注意观察患者有无恶心呕吐及眼压变化,(4)眼部的护理注意眼部卫生,点眼时特别注意观察眼局部反映及眼压的变化,检查视力情况。术后24h首次换药,换药时观察有无感染现象,给予氧氟沙星、氢化可的松眼药水点眼每日四次,以防结膜粘连和角膜炎的发生。如有虹膜后粘连,可用1%阿托品眼药水或油膏,急性期每日点眼2~3次,滴药后必须压迫泪囊部以免眼药进入鼻腔引起中毒。(5)保持病人大便通畅,防止大便用力,术后3d无大便时,可给缓泻剂。
, 百拇医药
    3结果

    20只术眼中19只术后视网膜平复,一只眼术后视网膜局部隆起,未能复位。19只眼术后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2例术后出现短暂性眼压升高,经降压处理后眼压恢复正常,3例术后玻璃体积血,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后积血全部吸收。

    4出院指导

    出院后1周复查,以后每月复查1次,半年内避免剧烈活动和震动,如:跳、跑等剧烈活动,保持睡眠充足,大便通畅,心情舒畅。适当参加一些体力劳动,6个月后应检查眼1次,如该眼视网膜有变性改变,应详细检查。经常观察视力、视野等视功能变化,以预防复发。

    参考文献

    [1]侯茜.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内注气手术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1998,23(12):724

    [2]李绍珍.眼科手术学[M].第2版.北京:北京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603

    [3]李凤鸣.眼科大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5

    [4]吴素红,陈琦华.额颏胸垫在视网膜脱离眼内填充术后护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4):215

    (收稿:2000-03-06),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