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 2000年第6期
编号:10253827
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的P300研究
http://www.100md.com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年第6期
     作者:高宗恩 王云生 宋和凤 邹南 王兆玉

    单位:高宗恩(东营 257034 胜利石油管理局中心医院神经内科);王云生(东营 257034 胜利石油管理局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宋和凤(东营 257034 胜利石油管理局中心医院神经内科);邹南(东营 257034 胜利石油管理局中心医院神经内科);王兆玉(东营 257034 胜利石油管理局中心医院神经内科)

    关键词:脑梗死;认知障碍;P300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000615

    摘 要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听觉P300的变化, 及其与脑CT有关特征的关系。 方法: 采用oddball刺激序列检测P300, 靶刺激叠加200~500次, 分析时间1000ms。 结果: 全组病例81例, 对照组96例。 病例组P300潜伏期较对照组均显著延长(397.3±86.8ms对351.4±22.1ms, P<0.01), P300波幅显著降低(8.2±5.5μv对13.5±7.2μv, P<0.01); 脑CT上伴脑萎缩表现者较不伴者P300潜伏期延长及波幅降低达有意义水平。 结论: 脑梗死患者P300潜伏期显著延长, 波幅显著降低, 认为P300测定对评价脑梗患者认知障碍是一个较敏感而客观的指标。
, 百拇医药
    脑梗死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 是造成患者病废的除躯体功能障碍以外的第二大原因, 可随病情的发展或多次复发而致痴呆。 既往对脑血管病患者的智能状况, 多采用传统的心理学方法, 如各种智力测验量表, 它是通过概括外部行为表现来推断高级神经功能。 近年来用事件相关电位方法(Event-Related Potential, ERP)监测认知功能的研究, 越来越多地显示出ERP的重要意义。 而P300做为ERP的主要波兼属内源性成分, 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研究旨在探讨脑梗死患者急性期P300的改变, 并探讨其与脑CT有关特征的关系。

    资料和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为1998年1月~1999年4月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81例, 全部病人均符合第三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 并均经CT或MRI扫描证实。 病人均意识清楚, 无明显失语, 能够配合测试。 全组男73例, 女8例。 年龄28~76岁, 平均55.4±10.0岁。 病灶侧别是以大脑半球单侧病灶者计; 病灶数目单发是指单个病灶者, 多发是指两侧大脑均有病灶或一侧半球2个以上病灶或幕上及幕下均有病灶者。 对照组96例, 年龄20~72岁, 平均52.5±14.4岁, 与病例组无显著差异。
, 百拇医药
    二、 P300检查方法: 全组病例均在发病1周内进行P300检查。 采用丹迪Keypoit肌电诱发电位仪检测P300, 软件版本1.62。 实验在电磁屏蔽室内进行, 电极安放按国际脑电图10/20系统方法, 固定于Fz、 Cz、 Pz三点做为记录点, 参考电极置于乳突, 接地电极置于Fpz。 电极与皮肤阻抗<5k, 以上三对导联同时记录。 以oddball序列刺激受试者双耳, 短音刺激频率0.75Hz, 刺激波宽50ms。 靶刺激频率2kHz, 强度90dB, 随机出现占20%; 非靶刺激频率1kHz, 强度80dB, 随机出现占80%。 靶刺激叠加200~500次, 敏感度10μv, 分析时间1000ms。 带通范围1~50Hz。 以头顶Cz点记录的P300为基本波形, 测量其P300的潜伏期(Lat, ms)及波幅(Amp, μv), 而Fz、 Pz点所记录的P300波形做为辨认波形的参考。 当击中率≥90%时做为有效检查。
, 百拇医药
    三、 统计学分析: 全部数据均在SPSS 7.5统计软包上进行统计分析, 各分组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检验水平采用双侧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数据表达为平均数±标准差。

    结 果

    一、 按照年龄分组P300Lat及Amp测试结果: 如表1所示, 可见各年龄组中病例组均较对照组Lat显著延长(P<0.01~0.05), Amp显著下降(P<0.01~0.05)。

    二、 按照CT特征P300的结果: 如表2所示, 只有伴脑萎缩者Lat显著延长, Amp显著下降(P<0.05); 虽然右侧病灶Lat较左侧延长, 但无统计学意义(408.3ms对350.9ms, P>0.05); 病灶数目的多少、 皮质受累与否、 丘脑受累与否, 对Lat及Amp均未见显著差异。

, 百拇医药     表1 脑梗塞按年龄分组P300测定结果

    例数

    Lat(ms)

    Amp(μv)

    <40

    病人组

    12

    404.4±102.8

    8.5±5.9

    对照组

    37

    343.2±15.4* *
, 百拇医药
    13.4±7.0**

    40~59岁

    病人组

    39

    384.6±43.4

    9.4±6.3

    对照组

    42

    348.6±16.0* *

    14.4±7.6* *

    ≥60岁

, 百拇医药     病人组

    30

    411.5±118.7

    6.4±3.4

    对照组

    17

    370.2±26.1**

    11.7±6.3* *

    全组

    病人组

    81

    397.3±86.8
, 百拇医药
    8.2±5.5

    对照组

    96

    351.4±22.1* *

    13.5±7.2* *

    *P<0.05 **P<0.01表2 CT特征与P300的关系

    例数

    Lat(ms)

    Amp(μv)

    病灶侧别

    左
, 百拇医药
    11

    350.9±117.5

    6.7±4.4

    右

    13

    408.3±89.4

    8.4±5.2

    病灶数目

    单

    24

    382.0±105.5

    7.6±4.8

    多
, http://www.100md.com
    38

    391.1±50.5

    7.9±5.5

    皮质受累

    是

    12

    370.1±163.8

    8.4±7.0

    否

    56

    388.9±52.5

    7.7±5.1

    丘脑受累
, 百拇医药
    是

    7

    384.0±27.3

    7.8±4.6

    否

    73

    393.2±101.1

    8.1±5.6

    伴脑萎缩

    是

    21

    423.4±168.6

    6.1±4.9
, 百拇医药
    否

    59

    381.3±50.0*

    8.7±5.6*

    *P<0.05

    讨 论

    ERP于1965年最先由Sutton报道[1], 是人脑对刺激信息进行认知加工时在头皮记录到的一组电位, 其起源主要是边缘系统, 尤其是海马。 P300是ERP波群中的一个正相波, 属于ERP的内源性成分, 受刺激物理参数的影响极小, 而受经验、 意向、 决策等心理因素的影响较大, 与人脑的高级心理活动——认知加工过程密切相关[2]。 近年来P300研究得到了很大发展, 有研究表明, 急性脑血管病可导致P300的特征发生改变[3,4], 从而为无创条件下利用P300检查对人脑的认知功能做出评价提供了新的方法。
, http://www.100md.com
    一般认为, P300Lat反映了对刺激的评价时间, 代表记忆背景更新或关闭的判断过程, 随着年龄增长这种更新过程延迟, 从而认知功能下降, 本组病例与同年龄组正常人比较, 避免了年龄因素对结果判定的影响。 从本组资料可见各年龄组的病人较正常人Lat均明显延长(P<0.05~0.01), 表明病人认知功能的下降, 此与汤晓芙等的研究相一致[5]。 就CT特征对P300的影响而言, 右半球病变较左半球病变延长(408.3ms对350.9ms), 但未达统计学意义(P>0.05), 可能与本组例数偏少有关。 Heilman等认为右半球在注意机制上占有主导地位, 它的受损可产生明显的注意障碍。 而P300Lat与注意密切相关, 因而右侧大脑病变时Lat延长[6]。 虽有报道丘脑出血病人Lat较对照组延长2个标准差, 提示丘脑可能具有触发P300的作用, 而不一定是其起源结构[7], 本研究未见丘脑病变对P300Lat有明显影响。 病灶的数目及皮质受累与否对P300亦未见显著影响。 但伴脑萎缩者比不伴者Lat显著延长(423.4ms对381.3ms, P<0.05), 有研究证实病理萎缩组其Lat较对照组显著延长, 而老年性脑萎缩组与正常老年组比较Lat基本相等, 表明只有当脑萎缩伴有痴呆者, 才出现P300Lat的延长[8]。 而痴呆常是脑梗死的结局之一, 因此脑梗死伴脑萎缩者多存在认知功能的障碍, 记忆力、 注意力的下降使得Lat延长。 综合以上结果可以推论在Lat延长的脑梗死伴脑萎缩患者中, 有较大可能进展为痴呆, 亦即P300Lat延长对此组病例的潜在性痴呆有一定的预示作用。
, http://www.100md.com
    P300Amp反映刺激传入大脑后, 大脑对信息加工时有效资源动员的程度[9], 当脑结构受到破坏时, 这种有效资源动员的程度将降低。 本组资料显示各年龄组Amp病例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0.01), 全病例组为8.2μv比对照组13.5μv(P<0.01)。 但Amp无论病例组还是对照组, 其变异性较大, 标准差一般为平均值的1/2~2/3, 因此其稳定的意义不如Lat大。 就CT特征对Amp的影响而言, 病灶的左右侧别、 病灶数目的多少、 皮质受累与否、 丘脑受累与否之间, Amp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 伴脑萎缩者Amp显著低于不伴者(P<0.05), 此与薛寿儒等的研究结果相一致[8]

    总之, 本研究结果显示, 脑梗死患者P300Lat较对照组显著延长, Amp显著降低, 表明患者无论是在对听刺激的评价时间上, 还是在对信息加工时大脑有效资源动员程度上均较对照组差, 反映出认知功能的降低。 CT特征上唯伴脑萎缩者较不伴者Lat显著延长, Amp显著下降。 综上所述, 认为P300测定对评价脑梗死患者的认知障碍是一个较敏感而客观的指标, 对脑梗死患者发展成痴呆与否有一定有预示意义。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Sutton S. Evoked potential correlates of stimulus uncertainty. Science, 1965; 150∶1187.

    2,周红文,李作汉. 多发性脑梗塞痴呆事件相关电位的研究.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1995; 8∶317.

    3,汪洪, 李云玫, 刘诗翔, 等. 急性脑血管病听觉ERP研究. 临床脑电学杂志, 1995; 4∶31.

    4,徐晓云, 段淑荣, 赵庆杰, 等. 脑梗塞患者急性期的智能障碍及P300动态观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6; 13∶285.

    5,汤晓芙, 等. 梗塞性脑血管病识认电位P300研究. 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 1991; 24∶177.
, http://www.100md.com
    6,Heilman KM. Right hemisphere dominance for mediating cerebralactivation. Neuropsychologia, 1979; 17∶315.

    7,杨文俊主编. 大脑高级功能的神经电生理.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89.

    8,薛寿儒, 徐培锡, 许丽珍, 等. 脑萎缩患者的听觉ERPs与脑CT、 MR改变的比较研究.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3∶151.

    9,赵旭, 姜淇远. 事件相关电位进展及其在血管性痴呆中的应用.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1994; 2∶28.

    (2000-07-26收稿), 百拇医药